中印战争五十周年祭
导语:后任者需要从悠久历史上的美好往来、当年的硝烟和鲜血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经济观察网 洪源/文 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硝烟散去,迄今已经整整50年过去了。1959——1962年,尼赫鲁政府看到中国在国内外遭遇极其困难形势,在美国和苏联策动和援助下,逐渐在中印边境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而中国则一直本着印度是二战后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与中国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历史上就是中国人民心目中文明的“天竺之国”。一直奉行退避三舍、忍让为先、先礼后兵、哀兵必胜的原则。最后在忍无可忍情况下,在积蓄后勤资源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作战。中央军委严令各部队“务求初战必胜,打狠打痛、全歼速决”。边防部队遂在高原严寒、后勤支援极为困难情况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以排山倒海、摧枯拉朽的气魄向印军发起进攻,其中全歼印王牌军第四师第七旅,生俘旅长达尔维准将,在首都德里已经能听到隆隆炮声之时,坚决收兵。此战,以令西方军事家震惊的攻坚能力和推进速度,打出了军威、打出国威,打出了半个世纪的和平。至此,取得了对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战役胜利。

战争从来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样,打疼印度不是目的,而是要争取印度作为友好邻邦和平共处。所以,中国一方面坚决进行了自卫反击作战,另一方面高举和平谈判旗帜,提出停止边境冲突、恢复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中国政府单方面宣布1962年11月22日零时在中印边界全面停火。从12月1日起,我边防部队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中印实际控制线中方一侧20公里。不仅如此,中方优待和教育印军俘虏、妥善医治伤兵并交送印度。甚至下令将缴获的堆积如山印军武器装备擦拭完毕,交还给对方,既照顾到第三世界战败方的感情,又显示了战胜者的宽容气度,更展示了中国人民保卫领土的坚强决心和强大实力。这是世界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事情,使得中国在道义层面上占据了主动地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当时印度政府利令智昏,试图通过武力迫使刚刚崛起的和中国人民接受不平等的、在历史上从未签过字和得到承认的非法麦克马洪线和约翰逊线,这是中国人民所绝对不能接受的。但毛泽东高屋建瓴地认为:对印作战更是一场“政治军事仗”。打的主要不是头脑发热的尼赫鲁,而是他背后的美国和苏联的反华大合唱。在战术分割上,实现对反华联盟策划阴谋的各个击破;在具体对待对尼赫鲁问题上,还是偏重经过猛击一掌使其清醒下来。中国之所以在有利情况下停火、撤军、送交战俘、擦拭武器而送还,更不是印度一些人从狭隘观点出发认为的“羞辱”印军。它的真实原因在于:和平时期是交往,战争也是极端的文明交流方式。1962年中印边界反击战,是历史上两个传统文明友好古国的特殊交往方式,实质上又是两个被压迫民族和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交手过招,无论如何,是一场令亲者痛、仇者快的悲剧。对此,毛泽东站在千年历史的高度,从历史纵深和哲学意义上给予了充分的了解、宽容和悲悯,使得战争看似打在尼赫鲁身上,实际疼在美国和苏联心里。那么,对于印度也就本着宽大原则,通过战争与和平交替的方式,以礼相待,将人、财、武器原物奉还,达到对尼赫鲁及其人民实现教育最终团结的目的,表现了中国古老文明中征战但更珍视和平友好的悠远传统,以及作为民族复兴中的东方文明大国气度,也为将来两国留下和平友好交往的伏笔。

有一个基本事实:在2500年的历史上,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总体上是友好交往。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善良地认为天竺是极乐世界、是佛祖居住的地方,这种美好感情自汉代白马驮经、佛学西渐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从现实角度出发,中国和印度都是伟大的民族,在近代饱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现在作为第三世界“金砖五国”代表呈群体崛起态势。因为中印边界是前殖民者留下的创伤,所以,殖民者给两国遗留的边界问题更应该得到妥善解决。未来两国政府和人民有能力、有条件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和平与发展,是中印追求的目标,后任者需要从悠久历史上的美好往来、当年的硝烟和鲜血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信念从来没有改变,但是不断发展中的中国,对于保卫神圣领土和主权的决心,也是坚决不容置疑和动摇的。展望未来,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应该联起手来,和平友好相处,在欧亚大陆和南亚次大陆发挥各自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中心  副秘书长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