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媒体观点07.18:眼保健操无用论
导语:眼保健操无用论 温州“60元公务餐” 淮安官员财产内部公示 南京长江大桥坑洞

眼保健操无用论

背景:近日,一网友微博称”眼保健操残害中国青少年49年了,按摩毫无作用的穴位,49年来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升至世界第二,达3.6亿人,做眼保健操无法改善视力,许多学生用脏手按摩导致红眼病、眼部感染等。”

如以往发酵于网络的“议题”一样,网友此番针对“眼保健操”的呛声,其实也不免有情绪化、非理性的色彩。网络的力量,强势地塑造了当下社会的舆论生态,加之伴随着专家等权威声源的公信降低,或实或虚的“意见”得以趁虚而入。这正是当下眼保健操所遭遇的口水困境的成因。

                                                                                                      
——《新京报》

单单把眼保健操拎出来恶批一番,甚至不推倒重来无以解忧是分析问题上的“弱视”。至于“穴位按得乱七八糟”和导致红眼病,更有点像莫须有。欲加之罪或者以偏概全,都是不可取的质疑态度。

                                                                                                      
——《法制日报》

看起来强悍拉风的网络质疑,应以怎样的底线,在时代与体制的交汇点赢得尊重、达成共识?这个命题可以见仁见智,但答案起码应包含有效的理性精神。

                                                                                                      
——《新闻晨报》

现行的眼保健操是存续、调整还是废除,权威部门应该有个说法。如何减少近视眼,固然需要每个公民爱护自己的眼睛,也考验着职能部门的应对能力,甚至需要全社会一起来关注。

                                                                                                      
——《广州日报》

“眼保健操”非议又起,恪守科学、逻辑的效果论证,不应又一次呼之不出。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在其彻底完成前,变“强制”为“自愿”,或许是必须的调整。

                                                                                                      
——《华西都市报》

温州“60元公务餐”

背景:温州市实施公务接待细则,规定工作餐标准不超每人60元。这些规定的适用范围是温州市内,接待市外单位或上级机关等并不包括在内。

而现在把对上接待和对下接待区别开来,则完全可以做到。在对上方面,还是老老实实按照潜规则出牌。这样改革就会相对容易推进,这是一种改革的无奈与妥协。不要忽视这种渐进改革的作用。如果温州真能落实到位,其他地方接踵而至,扩展并坚持下来,就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公务接待的充分改革也就可期可成了。

                                                                                                      
——《广州日报》

“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如何让权力成为一种“负担”而非“乐趣”?为权力者制造必要的、足够的“麻烦”,无疑是绕不开的根本途径,也是一切权力制约理应追求的基本境界。

                                                                                                      
——《法制日报》

治理“舌尖腐败”,哪怕是“厘米推进”,也值得肯定。公务接待积弊较深,“挑肥拣瘦”式评判,固然是对革新彻底化的诉求表达,但在现实语境下,一步到位或是奢望。革新路漫漫,不应拒斥“渐进式推动”的路径选择、“摸石头过河”的价值探索。

                                                                                                      
——《华西都市报》

淮安官员财产内部公示

背景:江苏淮安市决定,自今年8月1日起市、县两级拟提拔乡(科)级以上干部实行财产申报公示,但是,公示内容暂不向社会公开,只是在内网公示。

就社会公众而言,要充分认识当下中国现实的复杂性和改革的艰巨性,既要努力推动政府部门增强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也要善于给予相关改革以适当“稳妥”的空间。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民意和政府的良性互动、改革和现实的密切衔接,使“渐进式改革”得以“渐进”。

                                                                                                      
——《法制日报》

有限度的非真正公开的“受欢迎”,恰恰提示了官员财产公示的阻力所在。由此出发,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但凡可以减少阻力或阵痛的技术、程序都可以归纳到推进公示的对策之中,毕竟,有时改革就是妥协的艺术。

                                                                                                      
——《华西都市报》

南京长江大桥坑洞

背景:一场暴雨过后,南京长江大桥桥面上出现117处坑洞,现场照片显示部分桥面钢筋裸露。据悉,5月初大桥刚修补过,遇雨仍出现坑洞。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运用,大桥维修的质量本不该出现问题,更不应沦为民众的“伤心桥”。陷入“屡伤屡修、屡修屡伤”的恶性循环,无休止地投入,固然有施工单位的责任,但也有监管部门的失职。而比这更让人忧虑的是,貌似积极的屡伤屡修,是否只是为了给某些人创造更多渔利的空间和机会?

                                                                                                      
——《法制日报》

“受条件限制”,是受什么条件限制?什么限制比安全还重要?管理方的苦衷要让百姓知道,更要让相关部门知道,这样它们才能更好配合大桥的修缮工作。

                                                                                                      
——《检察日报》

“连年破损的补丁”是客观事故,还是责任问题,需要一个说法。如果只对路面(桥面)进行缝补而不对责任进行厘清,其实就是对问题的回避,对不良行为的纵容,也是对公众利益的漠视。但无论哪一种需要,都需要打一个“责任补丁”,既修路,又补心。“建桥,建得不好还不如不建”,茅以升的这句名言在今天听来特别刺耳,这难道不是构建诚信、实现权力约束的终极追求吗?

                                                                                                        ——《南方都市报》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