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曼
这一周,在聆听诸位记者的讲座过后,对于新闻媒体和记者职业有了进一步理解,这是理论所不能讲述,在学校难以领会的,正如郭宏超老师告诉我们,“当你刚开始写稿子的时候,感觉新闻课学的那些起不了什么作用,但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看,一篇好的稿子中包含了新闻理论中讲的所有要素。”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再至见山还是山,是一段漫长旅程,在实践中丰富见识,开拓视野,建立自己的价值判断。过去我常以知识储备不足为借口推迟实践,而今发觉其实二者并行不悖。
以下按时间顺序来梳理这些天在讲座中听到想到的。
张向东在要闻部工作,起初毛遂自荐做过一阵老许的实习生,后来也去过公司部。他说,做新闻要学会八卦,不是句玩笑话,对于一个刚起步的记者来说,如何找选题是最难的事,即便是炒作或重演的话题也要寻求反复的新意。一个比较笨的方法是,通过比较分析媒体同行来学着找角度。他讲述刚入行时每天跑部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逐渐建立关系的经历,告诉我们专注于一个领域的重要性,记者是一个可持续的可塑性高的行业,例如于公司部门而言,若能长期关注写好某个企业家例如马云或刘强东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他最后补充,记者不仅要费力跑新闻,如何呈现在稿子上,怎么告诉读者同样重要。媒体评论员韩澄宇思维敏捷语速快,信息量很大,讲故事和讲道理两不误,大致的要点有:关注细节、局部与常识,他举例前一阵回乡从寺庙法事价格看CPI走势;拥有一颗好奇心和一双老人眼;多重信源验证真伪;关于角度切入,不外乎从宏观到微观和微观到宏观;找同行的遗漏和盲点;遵循逻辑,发挥联想,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黄利明从事证券新闻,他告诉大家,要重视举报人的诉求,注意其中的利益关联,区分事实陈述与倾向性信息,尽力避免偏见。他提供了几点采访技巧:找说话事实漏洞;突击性采访;不要和盘托出已知信息,争取话语权,给予对方解释权等等。关于媒体职业,他称之为在选择事实基础上的价值观输出,但是所了解到的不过是无限接近事实的某个侧面。郭宏超在讲座中以传奇色彩的经历讲述没有采不到的新闻。他讲胡舒立采访吴敬琏的故事来说明才华与勤奋的关系,他不止一次提到水门事件告诉我们理直气壮和见机行事的重要。
从记者们的侃侃而谈中我了解到,作为记者需要的不仅是迅速的学习能力,还有人际交往沟通力,突破线索的侦察力,单纯的记录愿望和对于真相的渴望不足以接近事实核心。这几天听到的最多的一句是,“从平常中找反常”,留心与思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兴趣,记者不仅是信息的提供者、把关人,记者的职责从深远意义上讲,是借助媒体公共平台完成对民众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