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利·希克:我才是我藏品的专家
导语:我非常惊讶,对于我的收藏,有这么多的“专家”在,非常惊讶。

 

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 瑞士收藏家乌利·希克,在将多年来收藏的1463件中国当代艺术品捐给香港M+博物馆之后,先是获得媒体一片褒扬。接下来,在6月25日出街的《东方早报·艺术评论》里,希克的捐赠行为遇到了质疑。质疑的内容主要是:“所捐的藏品不值13亿”,“大部分是垃圾”,“M+购入的47件不值1.77亿”,“其实是希克为抛售手中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做准备”。这几篇评论文章迅速地在网络上传播,也引发了不同立场的艺术圈人士的口水仗。这段时间里,乌利·希克本人一直没有发出声音。本周,他来到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在访问中,希克将对所有的质疑做出他的个人回应。

 

经济观察报:质疑者首先认为,你捐赠的这1000多件藏品,学术价值不高,评论家朱其认为“大部分是垃圾”。《东方早报》刊出的文章《清仓中国当代艺术》称:“希克收藏品当然有个别有价值的作品,但不少收藏品其实是些垃圾。”

乌利·希克:首先,我对这种讨论非常惊讶,同时,这个问题的答案将非常简单。

除了M+的几个人和我之外,没有人清楚我的收藏到底是些什么、此次捐赠了哪些——因为数量非常庞大,我们并未对外公布捐赠的明细目录。

也许有一部分我的藏品包含在了此前出版的10本展览画册里,但这些画册呈现出来的200余件作品只是我藏品的十分之一,并且,这10本画册,只有极少的在中国出版。

我非常惊讶,对于我的收藏,有这么多的“专家”在,非常惊讶。

经济观察报:质疑者认为你把差的藏品捐给了M+,剩下的会打包出售。

乌利·希克:我是从我收藏伊始到现在,按照时间顺序,选取了我认为重要的作品给了M+。我把我的收藏看成是基本材料,把最好的作品从中间拿出来交给M+。

其次,我在瑞士成立了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基金”,捐了200多件给了基金会。

最后是我留下的部分。比如两件作品是差不多的,我就捐了一件,留下一件。还有一些艺术家当做礼物送给我的,以及一些附带私人感情和记忆的作品。这些我留下了。

我没有任何计划要出售我收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这些年我说了很多遍:I have never sold。为什么他们就不信呢?我也不能理解。

经济观察报:质疑者提出了一些证据,同样在《清仓中国当代艺术》中有这样一句:“据相关知情者透露:‘希克计划将他藏品中真正值钱的艺术品放到拍卖场上。最近,希克与国内两家拍卖行接触,有意上拍他在2005年嘉德秋拍竞得的陈衍宁《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当年这幅画拍得1000多万元人民币,现在希克的开价是8000万元!’”

乌利·希克:首先,这幅画,有很多机构、个人找我,给我写信,想要买。不是我找他们,是他们主动来找我。

其次,我一直强调的是:“我不会出售我的当代艺术品。”但这不代表我不会出售我的任何藏品——除了中国当代艺术,我还收藏全世界各地的艺术品,以及中国的红色经典等其他历史阶段的艺术品。

这一件《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是文革时期的作品,不属于当代艺术的部分,而是红色经典系列,不能混为一谈,不能作为他们质疑我有意要出售当代艺术的佐证。

目前我没有计划要出售这件作品,但未来不知道。不管怎么说,我有自由处理它的权利。

我想说的是,没有捐这件给M+,是我考虑到这件作品对大陆来说也许会更加重要,所以我把它留下了。

经济观察报:《清仓中国当代艺术》还提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艺术市场评论人向《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表达了对希克捐赠艺术品13亿港元价值的疑问,‘苏富比对希克1463件作品的保守估价为13亿港元,这真是在打肿脸充胖子。’”

乌利·希克:首先,不是我主张做的这个估价,而是M+作为香港的公共机构,它们与大陆不同,它们必须要向公众做一个通报,在报告中告知公众自己获得了价值多少的捐赠。M+找了好几家估价机构,最后选择了苏富比。这是他们的工作程序。苏富比的工作非常严谨,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比对,他们也认为这次捐赠的价值很大。实际上,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低的估价,如果我去拍卖这批作品,所获会比这个数字(13亿港币)高。这一点很多人都清楚。

经济观察报:你愿意举例说明此次捐赠的作品中有非常重量级的吗?

乌利·希克:我举出任何的例子,都可能会有人再次质疑这些作品的价值——也许他们会说,“噢,这不是很重要的藏品”,对于艺术品价值的判断是非常私人的。每个人都有权力评价。但我是我的收藏品的专家,此外,我把这些藏品拿给真正的专家,他们说非常重要,这就够了。

这里还要多说一点,中国人对向美术馆捐赠、建立收藏体系的策略都不太了解。我本人是为纽约MoMA、巴黎集美(Galerie QUIME)、伦敦Tate等美术馆提出收藏体系方面建议的顾问。

怎样去建立一个机构性的收藏体系?中国没有这个观念。收藏不仅仅是有钱,其实是一种能力、策略和概念。也不是仅仅收了几件重要的、喜欢的就叫收藏,打个比方,它不是一串脖子上的珍珠项链,而应该是一张网。一些重要的作品之间的空隙,也需要由其他的作品来“链接”,从而形成这个时代的“网”——我想,这是许多质疑者不懂的部分。

经济观察报:质疑者称,2017年才能建成的美术馆,为什么今年就急着捐赠?他们认为这像是为抛售做准备。

乌利·希克:其实,这和质疑者不了解美术馆的建立过程有关系。从我捐赠到M+落成,中间只有五年时间。这五年,M+要对这一千多件藏品进行研究,做出版物,展厅的设计也将考虑到这些藏品,到时候出版物和研究结果都会呈现在美术馆里。五年来做这些事,时间不算多。

我这个年龄来说,为藏品开始考虑归宿也是合情理的。亚洲目前也在有一些大的美术馆正在建设,这是个好机会。有了这个收藏,这些正在建设的美术馆,会有一个方向去规划,这其实也算一个国际惯例,很多国际顶级画廊做大的展览都需要提前好几年的时间来做准备。

经济观察报:我们知道你在捐赠之余,M+也向你购买了价值约1.77亿港币的47件作品。这也是被批评家们质疑的。

乌利·希克:质疑M+购买作品之前,别忘了这件事还有个小小的细节——我还捐了13亿的艺术品(笑)。捐了大部分,再由美术馆购入一小部分,也算是一个国际常有的操作方式。比如大英博物馆,假如一个藏家捐了一千件,博物馆会出钱来购买一部分,这个比例大约在捐赠总额的25%。M+也是按照国际上的操作规矩在做事。开个玩笑,如果M+不出1亿多港币来买这几十件,估计又有人要质疑,说我捐的全部是垃圾了(笑)。这笔钱也使得我能够继续收藏中国当代艺术。

其实,中国以外的地区更关注我捐了十几个亿的东西,中国人,噢不,一些中国人更关注我拿到的这1亿多,这是一个惯性思维吗?

经济观察报:刚才你也谈到,收藏的作品范围遍及全球,这些质疑的声音只在中国遇到吗?

乌利·希克:只是在中国。(笑)关于捐赠,中国以外的评论都认为是慷慨的,大家认为我是为中国做了好事。

经济观察报: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还会再捐作品到中国的美术馆吗?

乌利·希克:我可能还会再做这样的事。(笑)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