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
导语:长期以来,新闻学者对于“新闻媒介”属性这一问题上多是坚持于“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同时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或者说是兼顾“商品性”与“阶级性”。

陈梦文/文

长期以来,新闻学者对于“新闻媒介”属性这一问题上多是坚持于“新闻媒介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同时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或者说是兼顾“商品性”与“阶级性”。

对于新闻媒介的“商品性”几乎没有多大的争议了,只不过新闻媒介生产的产品相对经济领域的商品有其特殊之处,比如说它需要兼顾一定的“社会责任”,当然西方政治经济批判学派则提出了一个更为激进的说法,即受众在整个媒介产品的交易过程中是以“商品”的形式存在,当然这种极端否定受众主动性的观点是不可行的,但是其产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跟政治经济学派的悲观态度有些关系。

从目前我国新闻学者的观点论述来看,我认为争议最大的就是关于“阶级性”属性。一般情况下,一些学者采取一种近乎极端的方式去强调“阶级性”的合理存在。在我看来,这些学者多是一些不负责任的人,原因之一就是在在论证其观点的过程中,多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采用一些过于抽象或者是片面的观点。就比如说,在对比中西方新闻媒介的新闻原则时,多是强调西方资产阶级媒体更为注重趣味性,社会主义媒体坚守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原则。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资产阶级媒体追求的是一种低级趣味的吸引受众眼球的“黄色新闻”,只有社会主义媒体才能代表人民利益,坚持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对于这种占据政治制高点,而且是很符合当前“主流价值观”的论述,几乎无法去反驳其观点。因为“中国特色”这一个理由足以让你哑口无言。

“阶级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从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首先,“阶级”是存在阶级斗争的社会环境中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阶级很容易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而使得“阶级”的内涵异化,就比如说在不久以前的中国,就有那么一个人将社会划分各种阶级,使得“父子反目为敌”,这种异化“阶级”的方法从政治谋略(政治讲求目的,无所谓其过程合理、合法与否)上来讲是一种很“明智”的方法。但是在目前,社会已经从那个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此时“阶级”所包含的内容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有着不同利益诉求的公民群体。这种群体细化的趋势也推动了媒体走向专业化道路,“专业化”并不是媒体的一厢情愿,而是我们的这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说,所谓西方资产阶级“恶俗”、充满“黄色新闻”的低俗小报正是这种市场细分的外在表现。当然,市场规律主导必定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但是这种负面效果是不是无法消除的?市场带来竞争,竞争的原则就是“优胜劣汰”,所以说低俗小报虽然未必能够被根除但是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同时还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所谓“高级报纸”和“恶俗小报”的评定标准是什么?这就像,社会上的那些“失足妇女”的存在一样,是不是她们就是败坏社会风尚。我觉得未必,至少她们赚的钱要比某些人要清白,对一个人清白的评价绝不是她们肉体的纯洁与否,有些人的精神要比肉体还要肮脏。对于媒体内容同样也是,恶俗小报的存在说其有一定的消费市场,虽然从表面上可以消除这些内容,但是无法根治这种内容的出现。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汽车站、火车站旁边有那么多的“色情小报”的原因了。那么能不能有一个方法达到双赢,我觉得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采取内容分级,使媒体走向专业化。这和电影内容的分级一样,为什么并不能播放成人电影?是不是中国没有市场?我想不可能吧,从苍老师来中国火爆的场面来看,中国的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的,从那个官员和苍老师握手时猥琐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现在处在一个“饥渴”的状态。当然我们会从主流价值去质疑这种低俗内容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很多原因与结果是否是一种必然关系,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实证的数据分析,而更多的是停留在一种哲学批判的层面上。从两次世界大战,敌对双发的舆论战上来看,实证研究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至少在特定的事情其价值要比那种批判价值要高很多。这就像“计划生育”政策一样,在官方看来放开政策就一定会导致人口增长,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人对孩子的渴望,但是去忽略了很多客观因素比如说当前养育孩子的成本问题,很多人想生孩子却推迟甚至不生就是抚养孩子的成本太高;还有一些个人身体问题,铺天盖地的治疗不孕不育的广告,说明一个问题“不是你不想,而是你不行”。这些低俗的内容会不会带来社会问题同样也需要我们用实证的方法去验证。

后记:依稀记得以前在某本杂志上看到一则广告语,大致意思是: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联想会怎么样?当然我在这里表达的就是如果没有了思考会怎么样?如果读书缺少了思考那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读书的目的绝对不是将书中的文字完整的灌输到脑子里,而是一种二次加工的过程,思考就是属于一种“再加工”让别人的思想升华成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这才是读书的目的。

以上纯属观点均不代表个人观点,有事找政府!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