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经观杂谈
导语:

B组/乔攀

    临近结束的时候,我问小组里一名ACCA专业的女生,作为一名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参加完培训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说的话很简单,但是真真切切地触动了我:“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份报纸,拿在手里,格外有分量,沉甸甸的。”

说不出太多的具体的收获,但是那种越是道不出的东西,在心中沉淀的越久远。一份橙色新闻纸,承载着的不仅仅是那些精美印刷的图片、文字,更多地是经观人的一份新闻热情,一份新闻理想。这些话听起来貌似空洞无物,但是从选题、讨论、确定到采访、撰写、编辑、定稿,这每一个过程,无不体现着参与者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更为不易地是在政治、经济各种利益博弈之间怎样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又怎样巧妙地将其表达出来。如此看来,这份报纸确实不重,但又实在很重。

经观的工作环境也让我想了很多,我们这些涉世不深的学生,常常故作老道地评说社会是如何的黑暗,我们根据电视剧的情结加上自己的无端猜想和几次早高潮挤地铁时的经历,就开始“体会”工作是多么的辛苦,社会给了我们多少压力,我们将面临多么激烈的竞争。我们开始预支痛苦,开始臆想工作后会不会被那复杂而“灰色”的人际关系无休止地折磨着,直到我们麻木为止。我一向不赞同这种态度,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逐渐地越发“浅薄”,我们开始了自己的“浅经历”,注重地是简历上实习过的公司的数量和名气,而不关注自己究竟收获了什么,我们自以为去过了那个地方,留下了照片,发生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故事,就是经历,就有了体悟,就明白了什么。导致”浅经历”直接原因是我们的“浅阅历”,或者说“浅阅读”、“浅思考”更准确。我们在微博上浏览着一条条不超过140字的短消息;我们看的电影也逐渐“微型化”;我们读的书也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字号和间距,以貌似很厚的纸张承载着少的可怜的内容,更可悲地是在这些内容中一大部分是适应“市场化”和“悦读”的各种黄色段子。我们逐渐习惯于这些快速而简短的信息,我们逐渐失去了深入思考的能力,从而渐渐地丧失我们的判断力,我们深刻的经历少的可怜,于是就把电影、电视剧中的情结臆想为自己的经历,我们把照片中更换地方的多少作为自己经历的多少的标签,或者干脆是“经历愈多而愈加深刻”的标签。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导致出现本段开始那些情况出现的原因。

经观的环境却让我能更加正确地看待以上的问题,这里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干净、自由而深刻”,每一个词不仅仅代表字面的含义,更有一层深意。这里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是“干净”的;这里的工作氛围是“自由”的;这里一些人的思想是“深刻”的。或许是我的感性在其中作怪,但是这确实是我想表达的。一家好的报纸,承担的绝不仅仅是盈利,更多地是一种社会责任。要把这个世界最真实的一面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受众,但又不是一条条短消息一般,仅仅让你浏览和知道,更大地责任是去挖掘,去呈现表面之后的东西。“传播、曝光、公开”中国揭黑第一人——王克勤老师这样告诉我们,这就是新闻的任务。一家理性报纸的存在,必须有一批充满新闻理想但又能理性思考的新闻人撑起。正如丁力老师所说,在中国现有的环境下,不存在真正的媒体,但是经济观察报可以说是一个比较优秀的“类媒体”,而要远胜于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之类的“伪媒体”。这才是经济观察报的价值所在。

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如果要说收获最大的应该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与欠缺,几个老师的讲座不一而同地提到“先把你学到的全部忘掉。”我确实不太认同当下的新闻教育,特别是尚未成熟的财经新闻的教育,但却不认为那些学到的东西毫无用处。但是空谈理论就像浮在空中的云,太容易被风吹走。在经观的这段时间,有机会与业界的前辈接触,才能真切地学习一些书本外的东西。首先是看世界的角度,任何一方观点都不可能真正地还原事实,要学会接触各方观点,才能不断地接近事实,即使是“理所当然”的“反面人物”的观点也要正确看待,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世界。其次是新闻工作者的跑动能力,让我们这些年轻学生感到汗颜,和那些真正的记者相比,我们缺少太多踏实厚重的步伐,只想着一蹴而就,一直在想有多少困难,却从来不去想还有多少条路径等待着我们去寻找,去探索。再次,我们在业务操作方面的能力差的太多,就拿搜集资料来说,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是对材料还是很难吃透,还有开拓采访资源方面,更是举步维艰。这些问题暴漏的太多,不再一一赘述。但我认为正是发现了这些问题,才能让自己有更大的收获,这才是我最为珍视的。

不敢妄谈大道理,也没有太多深刻体会,只是想敲打些充满个人感性色彩的文字,来回顾一下这段经历,经历过不回头看看,我们很难有收获,粗浅的想一想不如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出来,这样来的更为实在,才不至于让我们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