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所谓“转折点”
导语:大多数时候,一个选择仅仅是一个选择。节点只作起承转合,而这前前后后的上扬低沉,婉转动听,都是一个个音符实实在在地谱写而成。古人讲水滴石穿,岩石被穿透的那一刻固然叹为观止,但水滴日日碰撞地坚持更令人感动。

文/唐辛宁

当我回顾自己四分之一的人生时,发觉似乎是某些决定性时刻将我引向了现在的道路。如果当初不学文科,那么现在的职业选择将更加多元;如果当初数学多得几分,我会在北京度过大学四年,而不是上完七个月课草草了事;如果当初考研选择专业领域内名气更响的学校,我将拥有更闪亮的标签。

倘若我继续下去,那么我将成为佟湘玉转世——这些带着点儿懊悔的假设,都是最无聊最没有意义的反思。大多数中国孩子们都要经历一些“俗气”的转折点,比如高中分文理,比如高考报志愿,比如研究生再次择校,似乎正是那些迷迷糊糊做的决定成就了现在的我。

石黑一雄在《长日留痕》中借男管家之口说道,“不管怎样说,谈及‘转折点’,听起来挺好的,但你仅仅可能在追忆中发现这类时刻。当然啰,今天当人们回顾这种事例时,他们也许会找出在其生活中的确经历过若干至关重要、极其宝贵的时刻;可很显然,在事情发生时,他并不会有这样的印象。”

所谓“转折点”只存在反思与回忆之中。当人们马后炮一般总结归纳人生时,总是要在漫漫岁月中找出一些辉煌的,至少是不同以往的亮色,来告慰自己无比平常的人生。这样的“转折点”,人为设定的意味太严重。

香港女同志电影《蝴蝶》中,真真对蝴蝶说,“但无论怎样,他们早就被写好了,包括所有的选择及结果……不如我们叫这些作‘预谋’。”我虽没热血到可以目光炯炯地来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若笃定命运冥冥自由安排,整个人生不过是“预谋”一场,无力感又会充斥着周身,渐渐沦于虚无。

我更愿意相信:所谓转折,是由之前日夜的辛勤铺就;所谓预谋,也是由自己一笔一划在无意间“写好了”。

想到彭明辉教授那篇流传于网络的励志治愈系文章——《生命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积累过程》,其中写着这样一段话,“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做悲喜。”

大多数时候,一个选择仅仅是一个选择。节点只作起承转合,而这前前后后的上扬低沉,婉转动听,都是一个个音符实实在在地谱写而成。古人讲水滴石穿,岩石被穿透的那一刻固然叹为观止,但水滴日日碰撞的坚持更令人感动。

彭明辉教授两年取得剑桥博士,殊不知这两年之前,他就已经用一年时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用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在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这个耀眼的学位光环的背后,是多年的坚持与积累。

前几日座谈,大家提到许知远的才华横溢,老师大叹,你们知道他屋子里面摆放了多少书籍!王克勤老师为我们讲解调查性报道,拿出一本写得满满的采访笔记向我们展示,而这只是汶川采访笔记的十三分之一。

想到近来面临的就业选择,在媒体和法律行业之间反复纠结,似乎一开始入错了行,就要用一生来承担职业发展不顺的风险。后来逐渐释然,尚且不说人生不是完美攻略,总要有个试错的过程;单从积累的角度来看,无论现在专攻于哪一学科,或身处于哪一行业,之前付出的分秒努力都是在不断充实自己,将来机遇来临,都不必担心腹中空空。

倘若毕业之后有幸在财经媒体就职,我绝不想称那份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为人生之转折,也不想感慨是命运之神恰好遂人心愿,生命的浓墨重彩不在乎那华丽转身的惊鸿一瞥,而是幼苗到参天的日夜生长。

在这个万事不确定的年级,自己的目标也可能会随之调整,但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我始终相信,功不唐捐,知识与经验的沉淀不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削弱,这块“奶酪”是任何人都动不了的。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