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实习栏目 >
人间温暖
导语:

B组/娄雪

前些天看了纪录片《活着》,以汶川地震后失去孩子的30多、40多的家庭为切入点,一对夫妻在大地震中失去了独生的女儿,想再要一个孩子——但年龄过大而只能采取试管婴儿——两次试管婴儿均为成功——其间往返医院和他们的平板房很多趟,遭受无数次的打针、抽血、颠沛、呕吐。男女两个主人公没有经济来源,还要靠申请低保维系生活,但是对于逝去的女儿无限的追忆和怀念,并将这种刻骨的感情寄托于下一个孩子身上、下一个女儿身上。

“我想要女儿,因为如果是女儿我会觉得我的女儿又回来了”“我想要我女儿那样漂亮、乖巧、成绩好的孩子”。试管婴儿需要经受不少的痛苦和很长时间极高频率的折磨,男人也和女人也都考虑过真不行就去领养一个孩子。但是心有千千结,女人不想要领养别人的孩子,“那种感觉是很不一样的,怪怪的”。

整个片子都让人看起来很揪心,为伟大的母亲而震撼,也为像她们家庭一样的其他父母们而担忧。联想到我们实习期间所做选题——中国的养老问题。我们还特别关注了失能老人、失独老人这些人群。这些父母,有一个特殊的称呼,是“失独者”,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赶上了80年代第一批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到了中年却痛苦地遭受了独子夭折的厄运。而根据卫生部发布的数据,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这些父母们不得不独自面对未来不能自理、疾病、死亡等一系列实际难题。也许,有一些还算“年轻”或“幸运”些的,会如《活着》中一样,采取试管婴儿或领养孩子的方式,但是更多的是一些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她们不可能再做到这些,而他们的养老问题、心理问题就日渐凸显。

本应在晚年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们,却忍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晚来丧子的痛苦。命运总是莫测,也不乏捉弄人的把戏。

 

《活着》的男女主角都是是40多岁的人,当他们看到20、30多岁的人时,很羡慕。“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再年轻十岁”,那样他们还是可以有能力再怀孕生孩子的。他们希望自己60多70多时不是孤零零的两个人。对于生命,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太多豪言壮语渲染铺陈。但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和追求,影片表现的淋漓尽致,不需要很多镜头很多对话,却将中国当下,尤其是贫下中层人对于“后代”“转世”“亲身骨肉”等观念充分地表现和展示。

哪怕大人受再大的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受到庇护,能相对幸福健康的成长。当开始看到一大片的墓地,一幅幅孩子的遗照时,我忐忑不安的心猛地下沉,眼泪也止不住的簌簌落下。我在画面的引导下,开始了心中的联想和思考。一对夫妇,没有很多财富没有安定不菲的收入没有固定不错的房产,生命中为数不多的让他们会心一笑或开怀大笑的也就是他们的孩子——星语了。可是孩子也被无情的天灾夺去,生活的重心必然失衡,生命的意义也骤然失去光彩。我虽没有足够多的生活阅历和人生经历,但是我可以理解这种心境。一种绝望到要崩溃的心情。仿佛这只是一场梦,一场醒后还是一切就能照旧而且急于醒来的噩梦。然而,这竟是现实。

就是这么无情的现实。

 

我也开始从影片中找寻中国更多这样父母的原型。也许他们没有经历地震,也许他们没有失去孩子。但是天下父母心都是一样的。在他们心中,牵挂孩子的那根线一样长,一样没有尽头。很多不孝子,出国留学为了钱连捅母亲几刀、和老婆一起压迫欺负老父亲、博士逼迫父母买房……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看到的看不到的,显性的隐性的,哪怕只是对父母的冷漠不关怀,这都是难以对得起父母的。

父母为了孩子,只能说是倾其所有,用尽一切力气一切办法。只是想要孩子可以健康出生、快乐长大、成长,然后在即使没有自己陪伴的道路上也能走好。

 

蓦然间,又想到微电影《交易》。当女孩说出那句震慑人心的话时,我的心被温暖了,“叔叔,你把我买了吧,我要攒钱给我妈妈治病……”正如其字幕所言,在经历信任等种种危机后,我们还是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是有温暖的。

无论何时,世间的温暖总可以再多一点。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