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担忧通胀的七个理由
2012-08-15 14:44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范俊林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因经济目前仍处于剧烈的去库存过程之中,三季度物价基本上维持在2%左右的低位。但随着国内政策刺激力度持续加码,受制于潜在经济产出下降,需求不太大规模的膨胀就可能推高物价,并导致CPI在年末出现明显反弹。明年更应担忧是通胀而非通缩。

经济观察网 范俊林/文 国家统计局公布,7月份CPI同比上涨1.8%,创下近30个月以来低点,作为CPI先行指数的PPI同比降幅从上月的2.1%进一步扩大至2.9%,物价回落似成趋势,甚至有人开始担忧通缩风险。不过,综合国内外经济状况,通胀风险并未远去,相关风险更值得警惕。

一是同比下降无法掩饰环比趋缓。受基数效应的影响,同比指数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走势,反映趋势最好的指标是季调后环比。如果以最近7年同月环比调整,7月份CPI季调后环比上涨-0.1%(未季调环比为0.1%),比上月的-0.2%已经开始出现小幅回升,CPI走势与温总理对当前经济状况的表述一样:缓中趋稳,正逐渐走向转折点。7月CPI同比之所以比6月回落0.4个百分点,主要因为去年7月环比反季节增长0.5%。按照当前趋势,8月份开始CPI增速将回升至2%以上,物价底部运行时间并不长。

二是经济潜在产出下降使得物价易上难下。经济回落对物价的影响方向要分两种:如果经济增速来自总需求的回落,如房地产调控或者出口减少,一般伴物价同步回落;如果是潜在产出下降拉低经济增速,一般物价不会同时回落,甚至反向增长。这是因为潜在产出下降意味着供给能力下降,供给不足而推高物价。按照价量关系,如果以PPI反映当前的生产状况,以CPI反映终端需求,会发现当前生产快速回落,而最终需求回落速度缓慢,导致CPI-PPI之差创下除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最大值,预示着CPI存在刚性上涨因素。正如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言,“当前物价对需求扩张仍比较敏感,扩张性政策刺激增长的效应可能下降、刺激通胀的效应则在增强”。

三是收入的半指数化解决方案将成为物价上涨的持续推动力。为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居民收入增速要超过GDP增速。2010年四季度以来,为保证居民生活,不少地方提出要保证居民收入或者社保增速不低于CPI。这些均是一种收入增长指数化的形式,即将收入与某个指数绑定,以求人们生活不受物价影响,反映出政府的良苦用心。上世纪70、80年代这种方法在美国以及拉美国家实行过,结果均成为物价上涨的助手。之所以称当前中国的办法为“半指数化”,主要是这些方案并未强制企业施行,工资指数化增长在我国劳动合同中也不普遍,但政府可以通过推动部分事业员工和公务员工资上涨,以及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提高和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实现目的,因此可称之为半指数化的工资增长方案,这可能成为物价上涨的持久推动力。

四是美联储制造通胀的持久偏好。经验表明,我国物价上涨对国际因素的敏感程度有时甚于国内因素,像2010年四季度QE2后对我国CPI上涨的推动作用甚至强于之前的四万亿。因为扭转操作政策宽松程度低于QE2,因此QE2到期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不过美联储极低的利率政策不可能一直不对物价产生作用,近期美国M1、M2增速均快速攀升至两位数,使得推动国际物价上涨的货币条件已经具备,国际物价极易借助农产品歉收、地缘政治这样的噱头快速反弹,近期美国农产品价格上涨便是证明,这意味着中国物价上涨的国际输入随时可能出现。

五是虚假技术进步原形显现。技术进步意味着供给能力增加,将压低物价,但是如果供给能力提高通过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假明胶的方式实现,一旦这类虚假的“技术进步”被查处,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将会立即显现,结果将是相应产品物价的快速上涨。上述情况确实对我国CPI产生一定影响。像本轮食品价格下降周期,食用油价格同比增速却维持在6%,商务部监测的食用油价格今年以来持续上涨,个中原因不乏国家大力查处地沟油的间接影响,最近发改委也再次约谈食用油企业,希望维稳食用油价格;胶囊问题发生后,真的明胶价格也出现大幅上涨;瘦肉精事件的后果则是牛肉和羊肉价格的持续上涨。值得担忧的是,类似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像最近红酒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虚假产品的清理过程间接成为推高物价的重要推手。

六是资源品价格改革继续推进。今年CPI增速目标为4%,与上年持平,但高于2010年的3%,重要原因是要为资源品价格改革预留空间,今年资源品价格改革的步伐加快。继2009年多达80多个城市上调水价以后,今年上调水价城市也不在少数,迄今有长沙、东莞、广州等城市上调水价,其中广州水价上调幅度高达50%。另外,各地逐步实施的阶梯电价,也是推高CPI的重要原因。7月份CPI中水电燃气价格同比上涨2.5%,比上月大幅提高1.5个百分点,水价上调和阶梯电价实施影响明显。

七是完成财政预算目标推高企业负担。上半年,名义GDP增速为10.4%,同期财政收入增速则高达12.2%,就是说,收入分配中财政所占比重继续扩大。在当前经济下滑背景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政府税收部门可能通过加大征缴力度,或者将以前免收税费重新征收,来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全年9.5%的财政收入增速目标。前7个月,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6%,同期税收增长9%,而非税收入增速则高达30.2%,并未随经济而放缓。因此有理由担心政府向企业的负担转移,这些增加的成本转至最终产品,将推高物价水平。

综上,目前担忧通缩可能更是为时过早,我们更有理由担心通胀卷土重来。因经济目前仍处于剧烈的去库存过程之中,三季度物价基本上维持在2%左右的低位。但随着国内政策刺激力度持续加码,受制于潜在经济产出下降,需求不太大规模的膨胀就可能推高物价,并导致CPI在年末出现明显反弹。明年更应担忧是通胀而非通缩。

(范俊林 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 仅代表个人观点)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