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向东:同步指标矛盾 GDP被高估

李晓丹2012-09-07 13:29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李晓丹 经济下滑情况可能比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更严重,同步指标直接的矛盾已经对此做出印证。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7日的报告中指出:“虽然第三产业的滞后表现和高耗能行业的强周期性能够解释部分原因,但数据背后的统计方法及统计制度也隐藏着系统性的高估因素。”

今年以来,工业增加值增速的下降幅度不断超出市场预期,一季度累计增速就已下降至11.6%(2011 年工业增速为13.9%),4 月份单月增速更是直降至9.3%,按照此前市场惯用的工业增加值增速与GDP 增速关系的拇指法则来换算,折算得到的GDP 增速已在7%附近,不禁让市场唏嘘。

潘向东表示,虽然5、6 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略有反弹至9.6%和9.5%,但随后发布的二季度GDP 增速7.6%仍然让市场觉得有所“高估”。

与此同时,发电量、用电量增速和GDP、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相对于发电量和用电量而言,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也似乎被高估了。就在工业增加值单月降至9.3%的4 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当月同比已降至3.74%,而统计局发布的规模以上电厂的发电量单月同比增速更是下滑至0.66%,6 月份甚至降至0.03%。

潘向东认为,“近乎于0 的发电量增速与仍然在9%以上的工业增速看起来难以匹配。”

由于缺乏资料,月度工业增加值和季度GDP 核算都采用了类似的推算法。潘向东认为,其中有两个重要假定在经济波动较大的年份容易导致数据失真。

“一个是假定报告期内行业的增加值率和国家换算系数与上一年相同。这在经济平稳增长的年代,没有问题;但在经济处于剧烈波动的时期,反映投入产出效率的工业增加值率和国家换算系数很难不发生改变。”潘向东说。

今年内外需放缓严重,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投入产出效率肯定难及去年,而此时用去年的效率指标来估算今年的增加值,结果必然偏高。

“另一个是核算方案中所采用的缩减法均为单缩减法,缩减指数一般为从产出角度计算的产出价格指数,也即假定了投入和产出品的价格变化是一致的。”潘向东也认为这种估算方法会导致数据有误差,“目前经济正处于衰退当中,购进价格指数的跌幅已开始超过出厂价格指数,此时用较高的出厂价来缩减中间投入,则会造成中间实际投入的低估,从而造成实际工业增加值的高估。”

潘向东认为造成数据偏离还有系统下的高估因素,“现行的逐级上报、分级核算的统计制度也决定了增长数据容易被高估,这从各地GDP 增速基本均远超全国GDP 增速就可得到印证。”

目前,我国的统计方式仍然以逐级审核、上报的方式为主。即以各个企业报到县统计局,县统计局再汇总到州、市统计局,进而再汇总到省,最后到国家的统计方式为主。虽然逐级审核签字上报制度要求明确责任,企业虚报的倾向不大,但在地方政府在“GDP增速”等政绩竞争的巨大压力和激励下,即使不弄虚作假,也起码会竭力“用足”和“算足”数据,容易造成数据的重复计算和高估。

潘向东强调:“只要分级核算以及地方官员的考核激励体制没变,地方上报的数据就有极强的高估倾向。”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宏观经济研究院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