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卫平的“大绿城”

陈哲2012-10-11 08:00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陈哲 9月底的杭州,下沙金沙湖板块开出某酒店式公寓,该项目房源户型在45—74平方米,总价50万起。百余套的房源现场引来500多名购房人,两小时后,房源即售出9成。

这个项目由杭州一家中型房企开发,除了在户型和总价上找不到任何绿城的影子,包括项目精装、材料采购、景观园林、销售代理、物业服务的团队,却均出自绿城。甚至上述开发商的老板,都是绿城的老业主。

去年下半年至今的10个月左右时间,从悬崖边逃生的绿城,已然刹住过去高杠杆扩张的步调。老宋在今年集团年中工作会议上敲定,公司的房产开发业务要耐得住数年的寂寞,精选精做,不再求大。

“我已经把状态调到了防守频道。”宋卫平说,“闲愁最苦,做点什么好呢?”

于是,今年以来绿城在开发业务外围的发力,与主业“南山有鸟、三年不鸣”的思路截然不同。前述代理项目,是集团旗下数个专业公司首次集成输出绿城的品牌。

此外,2011年成立的B2B建材电商,今年在整合上下游方面已然发力。宋卫平最近更高调提出,今后几年将偏重投资养老地产公司。而据了解,“可为项目业主提供放心食品”的绿城农业公司也即将挂牌。

通过绿城专业线的独立化运作,宋卫平谋划如何使绿城的治理更具效率,同时使其影响力到达最大的边界。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外延型模式,不仅有商业考量,或许还带有宋卫平个人的理想主义色彩。

尽管还在为降低负债率而努力,“大绿城”战略得到了新晋二股东九龙仓的支持,“他们也希望我们发展,不发展他们来投资做什么?现在,他们反而成了推动我们的力量。”宋卫平说。

“绿城的外围拓展,可能贯穿了公司高层的强势意志。但理想主义和理想化只有一步之遥,大树底下不长草,绿城可能需要把握好公司管理风格和管理目标之间的平衡。”成全机构董事长全忠建议说,“多元化固然能够分散风险,但也要会取舍。”

联合经纪首尝输出

日前,关于绿城联合经纪人队伍即将解散的消息在杭州坊间传开。今年2月,这支队伍的组建,曾被视作绿城营销变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绿城联合经纪是松散型组织,成员包括房屋中介、保险销售等行业的人员,也有独立经纪人。

“消息不实,我们一直在尝试将联合经纪模式稳定、发展下去,最近还接了外部的项目销售业务。”绿城联合经纪公司总经理赖劲松对本报回应说。

外界的担忧似乎不无道理,过去半年运作下来,绿城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城联合经纪公司”)的销售额只完成了上半年计划的10%左右。赖劲松解释,“由于联合经纪人属于松散型组织,且这个群体原有客户资源与绿城产品匹配度尚有偏差。”

一位资深房产营销人士称,在国外发达市场,联合经纪模式非常普遍,占据整个市场的大头。但国内目前鲜有成功案例。“关键在于,销售体系中的激励机制和佣金兑现等核心环节,主导权都掌握在案场内部,而联合经纪人则容易被边缘化。”“今年年初,公司建立联合经纪机制,实际上是绿城在整个营销线变革的一部分,除联合经纪、全员营销之外,原有的营销部门也成立了经纪公司。变革的主线,就是通过公司化运作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经纪化培养绿城员工全方位的市场开放意识。”赖劲松说,尽管过去半年成绩不大,但改革不会短视。

如何让这条统一战线不冷下来,稳定住经纪人这个核心资源,成为赖劲松最关心的问题。他的方案是,建立大平台:一方面通过定期培训,使联合经纪人的经验、资源得以积累和提升。另一方面,在推介绿城自己项目的同时,寻找外部更丰富的产品线来激活联合经纪人资源。

9月3日,绿城联合经纪公司与前述酒店式公寓项目的开发商签订了长期协议,赖劲松从绿城房产经纪公司两三百名联合经纪人中,选拔了一部分并又招聘了一些专业房产销售员,内外案场打通代理销售该项目,利用多渠道营销,最终在23日大卖。“这个项目做好了,联合经纪和驻场相结合的模式受到更多的外部认可,那么它的造血功能起来,反过来可再投入到联合经纪模式中,长期培养、挖掘经纪人的活力。”赖劲松说。

部门运作公司化

据赖劲松介绍,联合经纪公司接下首单外部代理业务,源自绿城装饰公司的引荐。除了上述两大板块,绿城物业公司、绿城园林景观公司、绿城电商公司均参与到项目中。这也是绿城首例由多条专业线公司集成输出绿城品牌。

一位业内分析人士认为,虽然过去在开发投资方面非常激进,但是对房地产行业本质的认识,宋卫平的想法是比较超前的。“过去几年中,绿城在房地产业务链条上的各环节,从产品质量、规划设计到物业、景观、装饰,几乎是成熟一个就开放一个,通过独立的公司机制,将不同板块都推向市场。”

早在多年前,绿城就相继成立绿城建筑设计公司、绿城物业服务公司、绿城装饰公司,并在2010年又成立负责代建的绿城建设、负责建材采购的绿城电商,2012年初又将原有的绿城营销部组建一批经纪公司,建立外部经纪人为主的绿城联合经纪公司。

其中最大的非开发性专业公司是绿城物业。对很多开发商而言,物业管理是个老大难问题。随着人工、能源等运营成本的上升,近年来许多物业公司难以为继,大型开发商如万科、龙湖的自有物业公司,尚能通过自身项目发展,而更多的小型开发商物业由于新项目少、价格上涨阻力大,维持困顿。

绿城物业似乎是其中一个特例。“我们从2000年成立时,就形成了这样的判断,在一家房产公司里服务是难以持续的。”绿城物业公司总经理杨掌法说,“应对成本上涨,最好的方式是发展,只停留在老项目上,问题自然会出现,但是从企业角度,我们早已化解了这一矛盾。”

杨掌法介绍,与许多开发商旗下物业公司需要母公司补贴不同,绿城物业反而能为集团创造效益。“第一个基于我们发展速度快,目前已经进入23个省,不仅做绿城的项目,也做其他开发商的项目,通过不断进驻新建、高端楼盘,通过服务能收取相对较高物业费。其次是提供能够满足业主需求的服务,服务越丰富,盘子就越大。三是通过扎根一个区域,整合地方资源,来提高效率。”

而最近在市场上颇为叫好的绿城电商,则被业内视作宋卫平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一个抓手。

绿城电商脱胎于绿城集团的材料设备部。2010年,绿城提出将电子商务引入集团的材料采购业务,不久宋卫平找到马云请教,后者兴趣浓厚,并表示希望参与绿城电商的首轮融资。2011年3月,绿城电商挂牌。

凭借绿城多年建立起的上游供应商资源,绿城电商统一为绿城项目引入产品、减少流通环节,提高采购效率。绿城电商公司总经理助理钱晟磊介绍,过去,绿城的区域公司机构较为松散,地方和项目公司有各自的材料采购权,且与万科、恒大这种提供标准化产品相比,绿城产品标准不一。

钱晟磊说,通过电商平台统一采购,据粗略测算,“使得这方面成本能降低10个百分点左右,如果以绿城每年60亿—70亿元的采购总量算,至少能节省5亿—6亿。”

今年上半年,绿城的电商平台继续拓展,通过提供材料规划、选型、精装标准、综合售后服务等一揽子解决方案,服务外部的中小房地产开发商及工程承建商。这些稳定的下游客源,又使电商平台帮助上游做品牌推广、开发定制产品、提高厂商毛利润。

截至目前,绿城电商已签下11家非绿城的下游客户,其中包括海尔地产等开发商。预计到今年底,绿城电商战略合作协议上游厂商将达到150家,签约合同金额达15亿元。

钱晟磊介绍,今后的利润来源,将来自于三个部分:首先,对外分不同会员体系,有一些经销差价。其次,通过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毛利率,获取服务费用。待平台做到一定规模,利用电商平台积累的资金池,做一些金融性产品。

核心韬晦 外围发力

对绿城在今后一段时间的状态,宋卫平的定性是,等待。“但不是消极的等待。我们现在有五年的(储备)量在里面,可以慢慢做。今后的投资,不主张大规模地投,有钱可以投一些有价值、有文化的项目,但即便是这种项目,也要考虑到投资的限制,得价格便宜、政府优惠,我们会去精挑细选。”宋卫平说。

悬崖勒马后,此刻宋卫平眼中的绿城,“离成熟还有很大差距,今后再花5年甚至更多时间,公司的体制、管控、标准、流程才能够真正成熟、立得住。”

或许此时,曾因主营业务步伐太大而被忽视的部门公司化运作改革,正在被重新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绿城在大房产业务链上的公司化拓展,也得到了二股东九龙仓的支持。九龙仓老板吴光正甚至在与宋卫平一封工作邮件中,第一句话就是“养老地产值得做”。

较早开始研究养老领域的房产服务商世联地产副总经理林蔚介绍,按照去年纯商品房市场和60岁以上人口比例,以未来9成老人将居家养老为标准,国内约有6000亿元的巨量市场。“虽然从土地性质来说,国内尚无正式的养老用地供应,极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养老社区,但是养老问题已经很急迫,这个市场也是明确可期的,在未来两三年内就能看到的。”林蔚说。

不难理解,绿城已试验数年的养老地产板块,将成为其今后几年重点倾斜的投资领域。养老地产平台——绿城颐乐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已经于去年成立。

“先要把它当作一个事业来做,薄利就行。客户在我的园区里住,知道绿城有养老产品,等他老了,他就会买,因为住过绿城房子的人不会再去住别家的。反过来,这又会促进绿城的普通房产销售,不能从他单纯赚多少钱去看。”

宋对养老地产的这段论述,或许可被视为正在形成的大绿城战略的一种注脚。

截至目前,绿城的旗下已经包括房产开发、代建、建筑设计、物业管理、建筑装饰、电子商务、房产经纪公司、养老地产、墓地投资、教育、医院、足球、农业等板块。“当下业内对房地产中期判断不容乐观,绿城在主业之外的拓展,可能也是未雨绸缪,做风险转移。”成全机构董事长全忠分析,“个人感觉,更有宋卫平作为企业家实现抱负的因素在其中。”

分析人士认为,下一步,如何帮助绿城解决成本管控、周转率低等老问题,并创造效益,现在来看效果还不明显。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经济观察报副总编辑
分管房地产、大健康、大文旅、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