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昆山进与退
2012-10-18 07:20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叶静宇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对于台商来说,是坚守在昆山作转型升级,还是寻找新的成本“洼地”继续他们习惯的加工代工模式,已经成为必须作出的选择。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静宇 10月9日,昆山开发区国批20周年庆典在昆山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一组漂亮的“成绩单”显示出这座中国百强县之首的实力:20年来,昆山以不足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5.5‰的GDP、2.8%的进出口总额,集聚了全国1.8%的到账外资和1/9的台资,吸引了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6400多家外资企业,成为中国外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然而此刻,在素有“小台湾”之称的昆山,台商正在辛苦地煎熬。“今年上半年,我们过得很辛苦,收入比去年同期至少减少三成。”昆山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玉山分会会长、吉安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茗安告诉记者。

她的企业还不算糟糕,仅在玉山分会,从去年年底开始,原有的150多家会员企业中,就有17家陆续退会,其中多数是IT配套企业,一些去了重庆,一些打包回了台湾。

昆山最初吸引台商的成本优势正在退去,但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和大批熟练的技术工人。对于台商来说,是坚守在昆山作转型升级,还是寻找新的成本“洼地”继续他们习惯的加工代工模式,已经成为必须作出的选择。

制造业困境

杨茗安十年前来到昆山。当时,广达、富士康、仁宝、纬创、英业达等台湾制造业数一数二的大公司已经在昆山落户,继而引来了近千家电子机电行业做配套的中小企业。

杨茗安想从中分一杯羹,而昆山的确给了她巨大的惊喜。从建厂开始,杨茗安的电机厂就承接了三菱、台达等自动化电机厂的电控系统配套业务,另外还有部分产品作为照明设备配套卖给房地产企业。“每年的产量在3000万到5000万元之间,到去年上半年,基本保持每年30%的成长速度。”

像杨茗安这样慕名而来的台资企业,在昆山有4200多家,分布在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和民生用品等四大行业,台资企业对当地的工业总产值贡献率一直达70%以上。其中,占最大头的电子信息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包括模具、注塑、零部件生产、整机组装在内的工厂一应俱全,从2005年开始,昆山就取代了台湾,成为全球笔记本出货重镇。

在昆山的台商,日子一向过得安逸,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变化明显发生了。

杨茗安感觉到,客户的需求在减少。今年上半年,月销售量只有200万左右,比去年同期缩水近一半。去年上半年,工人们最忙的时候是三班倒,可现在一班的工人就够用了。销售团队也流失了三分之一。

杨茗安主要做的是机电配套产品,她分析,这个行业不景气,说明下游的电机厂不买新设备扩大产能,房地产商更是采取延迟的方法熬过这段时间。

精密机械是昆山的第二大产业,而此前一直一业独大的电子信息业,情况更不乐观。

在过去的两年间,面对平板电脑向传统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冲击,以及来自重庆等地的“挖角”,昆山的电子信息产能正在大量流失。

位于昆山的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商仁宝电脑集团,去年原本乐观估计出货5500万台,实际惨跌到4200万台。笔记本电脑塑胶机壳全球第二大供应商奂鑫集团,除了前年小额获利外,从2008年开始一路亏损至今。

而依附这些大企业生存的中小供货商,竞争愈加激烈。在台商最初投资的黑龙江中路上,有不少空置的办公楼和厂房,据当地人介绍,这些以前都是电子厂,从今年年初开始陆续空出。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昆山市工业总产值4079亿元,同比增长7%,而去年这个增长值为17%;实际利用外资12.4亿美元,同比增长4.2%,而去年这个增长值为5.6%。昆山制造业的增速明显放缓。

台商们将生意的衰退归咎于不景气的经济大环境,同时,员工工资、福利待遇也已经成为他们不能承受之重。

杨茗安作了个对比。十年前,昆山的员工工资仅是台湾的十分之一,如今这一差距已经大幅缩小,员工工资已经涨到最低2000元,五险一金就要占到工资的42%到46%,而在台湾,全民健保和劳保加总,差不多只要15%。

和工人工资一样不断上涨的还有原料成本。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ABS、PS、PP等塑化原料,全都上涨了一到两成,铜价也在不到一年内,从每吨3万元涨到8万元。

此外,随着“两免三减半”等一些对台商倾斜的政策逐渐退潮,台商的日子过得更艰难了些。

寻找出路

很多台商想到了搬家,就像当年选择昆山时一样,哪里成本低,就往哪里搬。于是,不少台商转到了东南亚,还有一些人选择江苏省北部、甚至更远的内陆地区。

可在杨茗安看来,搬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即使选择到成本较低的地区,但几年后,还会面临同样的问题。

趁着淡季,杨茗安请来专家彻底检修设备,如有需要就更新换代,另外,她还安排了两场员工培训。杨茗安同时还对台商协会的会员们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在困难的时期,做好节能减排改造和自主创新。

杨茗安认为,危机或许就是一次很好的转机,要么转型升级,要么打包回家。

事实上,不少到长三角、珠三角的台商,所习惯的加工代工模式,已经被台湾淘汰、跟不上台湾产业升级的脚步。“台商越来越安逸,要想活着,就要与时俱进。”富兰德林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芳荣曾在接受台湾《商业周刊》采访时透露,今年他一个月就能接到10多个台湾老板卖厂子的单子。

同样迫切期待台商转型的还有昆山市政府。由于昆山台商多为外向度高的出口加工企业,随时会因为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升高而受到影响;另外,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也不再符合昆山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昆山在2008年首次提出鼓励台企转型升级的28条政策,今年5月,昆山市政府再次提出“新28条”。其中包括,昆山市要设立台资企业转型升级亿元专项引导资金,为台资企业在融资、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专项扶持;支持多渠道多主体的融资;鼓励引导台商向第三产业转型等多个方面。

在市场和政策的双重引导下,昆山台商涌现出一股二、三产剥离发展的新热潮,一批服务业企业加速从制造业“母体”中分离出来,自立门户。

从2010年6月昆山出台《关于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暂行办法》,明确了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原则、工作重点、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以来,昆山已有242家服务业企业“自立门户”。

其中,现代物流企业是昆山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突破口。仅去年一年,昆山制造企业就分离出现代物流企业20家。

商业贸易也是制造业分离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昆山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独立核算的国际贸易企业,利用生产企业的品牌优势,开展第三方贸易。到今年,昆山已分离出哈森商贸、好孩子商贸等商业贸易企业近20家。因为商贸公司的成立,好孩子今年上半年有关业务就增长了27%以上。

在不少昆山企业家看来,工业经济与生产性服务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昆山的工业经济要改变以往依托低附加值的加工出口局面,必然要依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生产性服务业。“把中间的加工环节缩短做强,把位居两端的研发、销售做高、做大,这是传统制造业最难走,却是转型升级中必走的一条路。”不少企业家如此感慨。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