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资本流出,但并不等同于大量外逃。”这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在解释日前公布的2012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平衡初步数据时表达的一种态度。
数据显示,2012年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70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顺差1027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299亿美元,收益逆差36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14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含净误差与遗漏)710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372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减少4亿美元(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价值变动影响),其中,外汇储备资产增加3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及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8亿美元。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47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854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624亿美元。
外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逆差,主要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
这位负责人称,自2011年四季度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外汇储备基本稳定。在此情况下,经常项目顺差必然对应着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
上述负责人解释,目前来看,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主要表现为三大特点:一是反映了外汇资产从央行转向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有的藏汇于民过程。前三季度,企业等市场主体在银行的外汇存款余额增加1388亿美元,银行自身增持外汇头寸120多亿美元,除部分发放境内外汇贷款外,其余由银行用于境外放款和投资。二是显示了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前三季度,我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525亿美元,同比增长29%。
最后,“体现了企业有序的债务去杠杆化。过去几年,国内企业进口通过海外代付等方式尽量延迟付汇,在贸易项下积累了大量美元空头。汇率双向波动后开始调整原有的负债外币化策略,尤其是2012年第三季度在相关政策规范下,企业进口由境外银行提供代付的负债余额下降400多亿美元。”上述负责人说。
外管局方面重申,以外汇储备变动扣减贸易、直接投资等项目估算得出资本外逃规模,在概念、方法等方面并不科学。
上述负责人说,国际上测度跨境资本流动状况主要用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资本和金融项目。按此口径,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854亿美元(含误差与遗漏),主要是由于在近期外汇储备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我国通过贸易等经常项目交易获得的外汇资产,不再为央行持有,而主要转为境内机构和个人分散持有,这部分外汇资产必然由其以对外投资、借贷和存放等方式在境外运用,体现为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流出,并不等同于资本外逃。
假以佐证的是,10月26日,中国民生银行与麦肯锡公司联合发布的《中国私人银行市场报告》数据显示,大陆高净值人士较较普遍拥有海外投资;在拥有海外资产的人士中,境外资产占约10%,报告称海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分散风险和追求更丰富的产品。
事实上,近期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率升值预期的重起,资本流动的方向似乎也在发生变化。市场又转调称热钱流入。国际金融问题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兼职教授表示,无论怎么说,都不是使用严谨研究方法得出的有说服力的结果。
赵庆明认为,中国对资本项目实行全面且严格的管制,国际游资并无法像进出日本等那些实现了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家和地区那样自由。不过,“热钱进出中国都是假借贸易、个人单方面转移、FDI及外债等渠道进出,相当隐蔽,并不容易区分。”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