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少女癖
导语:历经百年,少女文化给日本人养成少女癖,流弊多端。

经济观察报 李长声/文 日本有少女漫画;本来给少女们看的,但起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男读者乃至大叔们也看得入迷。电视上常见单个的或成群的少女欢歌狂舞,譬如最近走红的AKB48,听说在中国也得了奖。总之,少女在日本好像特别的活跃,就叫作少女文化,但不知“援助交际——女高中生危险的放学后”是否也属于这文化的一部分。

少女,通常指七岁至十八岁的未婚女性(十六岁可以结婚,但二十岁成年,然后才可以抽烟喝酒)。虽然AKB48成员有超龄的,但人们也当作少女看。少女一词古已有之,例如《源氏物语》有《少女》卷,写光源氏的长子夕雾和云居雁两小相恋。不过,那鸭头不是这丫头,现在所使用的少女是社会发展到近代才产生的概念。拥有批评家等不少头衔的大冢英治在所著《少女民俗学》中写道:“近代以前没有少女,存在的只是性未成熟的幼女和性成熟的女人两类。但近代社会要把女性当作家庭之间交换的物件。为此,社会考虑把女性在已来月经、性成熟但没有被一个男人使用之前暂且原封不动地保存,并且提高其商品价值。为提高女人的商品价值而开办学校,在那里教育女儿们,也就是圈养。”产生少女的第一个条件是学校。上学需要家庭的富裕。1910年代,得益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景气,产业结构剧变,城市中形成新的中产阶层,他们热心于子女教育,对城市文化持肯定态度。女孩子向往当女学生。虽然女子义务教育已经普及,但升入1899年开办的高等女学校 (相当于中学),1925年不过才百分之十四。不升学的女孩子也就没有少女时代。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贤妻良母,但比起贤良来,破除了门第观念,女人首先被追求的是美貌。西施有更高的商品价值,随时都可能辍读出嫁,那些东施被叫作“毕业脸”,直读到毕业。

中产阶层家庭不仅供女儿上学,而且给她们购读少女杂志。单单女学生算不上少女,少女的形象还须由少女杂志塑造。明治三十五年(1902)《少女界》创刊,是为日本第一个少女杂志,随后《少女世界》《少女之友》《少女画报》《少女俱乐部》等相继问世。少女杂志的内容以小说为主,大都是以高等女学校的学生为主人公。女学生们聚集在学校这个空间里,交流读少女杂志的心得,并且给杂志写信或投稿,寻求认同,编织少女梦。说到底,少女是一个文化性幻影。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也曾为少女杂志写少女小说,如《浅草红团》《少女的港湾》《山茶花》。他那些面向成人读者的作品也曾被横光利一视为少女小说,例如《伊豆舞女》以及《雪国》《千只鹤》《睡美人》,都有以十六岁为原点的美少女登场。让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雪国》,而是《古都》,这个小说的结构与《山茶花》很相似。三岛由纪夫评论《睡美人》:“从初期不断地反复的少女嗜好也最终应归结于此。”川端的日本情趣其实主要是这种少女嗜好。《雪国》等小说写的是男人看女性,写出了男人的感觉,而少女小说则完全把对于少女的爱融化在血液中,诉诸笔端,仿佛作者本身也化作少女。川端曾这样评论:“少女杂志有很多,少女小说也有很多,那不是成人读物,不是儿童读物,无疑是少女的读物。少女们为之激动,并装饰梦。但是从我们的纯文艺立场来看,承认那些是艺术品不能不犹豫。”“作为文艺读者的少女,很多时候比国务大臣、比大学校长更优秀。与此相反,作为文艺作者的少女,很多时候比昨天刚断奶的三岁幼儿更低劣。”他称之为少女病,“对于艺术,少女心比童心危险”。

打造少女文化的却是男人们,男作家、男画家以及男编辑。从小说、插图到服饰,作为一种消费文化,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与欲望塑造少女形象,基本是清纯无垢的可爱,并加以神圣化。少女们享受这种神圣,也当作武器来反击男性社会。1916年,爱给报刊写读者来信的吉屋信子被编辑看中,约她写一篇小说,发表在《少女画报》上,轰动四岛,以致接着写下去,连载了八年之久,就是《花物语》。吉屋是少女小说第一个女作家,打破了男作家写少女小说的一统天下。太宰治的《快跑,梅洛斯》写的是男人的友情,吉屋的少女小说始终以女人的友情以及同性恋倾向为主题。少女是女性人生的一个阶段,岁月无情,对未来的憧憬与惶惑并存。霸气的青年,感伤的少女,吉屋小说便飘溢着淡淡的感伤,招人爱怜。女作家田边圣子忆当年,吉屋的“任何小说都被女学生们用暴风雨般的掌声欢迎,少女们狂热地争读”。《花物语》大获人气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原淳一的插图,可以说,吉屋的小说和中原的插画相辅相成,成就了少女形象及其文化。少女杂志上第一个明确意识给少女画插图的是竹久梦二。少女喜好甜美、感伤、梦幻的情绪,竹久似乎天然懂少女心,用画笔揭示、招引、诱导。他还在东京办小店,尝试把生活与美术结合,使少女的感动不止步于纸面,更借他设计的明信片、信封、扇子、手帕、浴衣等商品把自己打扮成少女。与中原相比,竹久画的是日本的旧式女性,而中原继竹久之后,所画是透明的美少女,当然眼睛里带着永恒的感伤。日本文化在平安时代女性化,大正的浪漫时代少女化,但法西斯主义得势,发动战争,长睫毛大眼睛的洋(西洋)面孔有违国策,不合时局,1940年中原淳一从《少女之友》消失,封面换上了协力战争的军国少女,英姿飒爽。战败后中原淳一在化作焦土的东京开办出版社,1947年创刊少女杂志《向日葵》。他笔下的少女吸引少女们,不单是因为与日本人异样的洋面孔,还在于洋气的服饰。中原,以及私淑他的高桥真琴,都是把容貌与服饰相结合,既是画家,也是时装设计师,画的是少女,也是画时装。高桥最先给少女的眸子画上星光闪闪,几乎定型为日本少女漫画的一个符号。

在少女小说与几代少女画(插图)画家如竹久梦二、蕗谷虹儿、高畠华宵、中原淳一的影响下,产生了故事少女漫画 (或许应译作少女连环画),第一个作品是手冢治虫始于1953年在《少女俱乐部》连载的《发带骑士》。《少女俱乐部》等少女杂志本来以小说诗歌为主,随着少女漫画勃兴,演变为少女漫画杂志。少女漫画是男画家开辟的天地,手冢之后有横山光辉、石之森太郎等各领风骚。1970年代出现了所谓“49年生”(1949年及其前后出生)的一群女画家,如大岛弓子、竹宫惠子、萩尾望都、山岸凉子。如今少女小说的作者也基本是女性。轻小说中以少女为主人公的小说是少女小说。即便是少女写的,以少女为主人公,如果发表在纯文学杂志上,则属于文学作品,不叫作少女小说。男性写少女小说,如少女派文笔家岳本野蔷薇,自任中原淳一、高桥真琴等的少女文化接班人,著有《下妻物语》,被搬上银幕。1980年代经济大发展,再度兴起少女文化热,以至于今,越来越丰富多彩。自宫崎骏的动画片《风之谷》,少女与武器相结合的美少女战士风行。观众萌的不再是道德化弱者,而是战斗的美少女。

历经百年,少女文化给日本人养成少女癖,流弊多端。现今亚洲青少年也喜爱日本漫画,特别是少女漫画,那就是日本少女癖了罢。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