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剂事件的积极面
导语:社会对于食品安全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即人们开始自发自觉地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市场中的产品进行检测,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有关食品安全的知情权。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盛超 最新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已经闹得沸沸扬扬的白酒塑化剂。有媒体报道称,经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酒鬼酒中共检测出3种塑化剂成分,其中名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的成分更是超标260%。

消息一出,社会哗然。因为就在不久前,台湾地区就曾因食品中含有塑化剂而引发重大食品安全危机,岛内民众更是一度谈“塑”色变。酒鬼酒含塑化剂的报道之后,酒业协会出面表示,全国白酒基本都含有塑化剂,原因是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塑料制品导致,且塑料制品已使用40余年,未发现致病案例。再之后,湖北官方检测机构在消息发布后两天宣布,50度酒鬼酒中确实塑化剂超标,但尚未证实是否为人为故意添加。而与此同时,最初给出检验结果的机构却声明,只对送检产品给出检验结果,无法证实产品品牌。

第三方检验机构给出结果之后表示无法确认品牌,行业协会辩解称行业常态无需惊讶,官方机构随后公布结果但表示没有责任人。以小窥大,仅这一件事我们便已明了,食品安全在生产、监管、行业、检测等各个环节上乱象丛生。

当然,食品安全问题对我们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闻了,几乎已经做到了在视觉上见怪不怪,在味觉上百毒不侵了。但在此次事件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点可以称之为积极的一面:社会对于食品安全正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即人们开始自发自觉地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市场中的产品进行检测,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有关食品安全的知情权。

最糟糕的时刻或许已经过去。那时,生产企业自己以不存在的道德感来监督自己、行业协会在大企业的把持下充当新闻发言人进行危机公关、政府监管部门无为而治后知后觉、检测机构不是隶属政府便是接受企业资助,检测结果往往掺杂了太多的背后利益而公信力尽失,消费者无力也无路抗拒前者的联合,在掏钱时只能自求多福,一旦中招除了气愤只能自认倒霉。

现在,事情正在发生变化。以此次白酒塑化剂为例,进行检验的机构上海天祥公司是一个企业性质的检测机构,既不隶属于政府也非接受企业资助,因此结果就更具说服力。更重要的是,这种第三方检测机构正在越来越多,仅上海一地,就有20家是企业性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高校实验室。

当企业、行业、监管、检测的四角关系中有一方做出了改变,处于被动的消费者就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进而其他三方无论是出于舆论压力还是经济效益的考虑也将不得不做出改变。

当然,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出现给我们食品安全的困境带来了改变,但也要注意的是其结果的准确性。毕竟出现过误检的案例,无论检测机构出于有意还是无意,都给企业造成了损失。其实解决这样的问题很简单,即让市场中存在足够多的检测机构,因为这种机构的生存之本在于社会的信任,只有一直保持给出正确的结果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去。同时,如果发生检测不准确的情况,被误检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索赔和恢复名誉。

最终,我们希望得到的结果是:独立的,不受权力和利益影响的检测机构可以给出权威准确的检测结果,不仅能够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更成为促使监管部门进行相关处理的依据,企业则因为独立检测机构的存在而无法进行利益勾兑,只能老老实实地生产安全的食品。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