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资产获准“债转股”入主 中华保险重组落定

欧阳晓红2012-12-07 11:04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备受业界关注的中华保险重组一事终于尘埃落定。东方资产以51.01%的控股比例成为其控股股东,保险保障基金列为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4.82%。

11月21日,保监会下发《关于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变更注册资本金的批复》,昭示中华保险重组正式完成,这也是中国产险市场上体量最大的一次战略重组。

根据批复文件,东方资产持有的中华保险全部特种债券以1元/股的价格转换为78.1亿股股份。中华保险注册资本变更为153.1亿元人民币。

其实,“中华保险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是一项长期工作,不以财务投资为目的,未来希望能引入带来发展特色的国外同行。”中华保险董事长李迎春说。他还透露,待中华保险风险管控问题完全“解除”,时机成熟之际,方是保险保障基金退出之时,但目前尚无时间表。

李迎春还解释,此前东方资产以特种债券形式投资中华保险,是出于打“时间差”的考虑,希望引资工作能在年内完成。

而随着偿付能力问题的解决,保监会对中华保险由于偿付能力不足设置的各项监管措施也得以全面解禁。11月23日,中国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全面解除对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监管措施的批复》,对中华保险实施的限制业务规模、不得设立新的分支机构、不得向股东分红等监管措施进行了全面解除。

中华保险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过程可谓一波三折。实际上,从2007年曝出巨额亏损时起,中华保险就已经开始了漫长的引资过程。据悉,中华保险的重组得到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不仅有国内的金融机构,还包括国外的投行和私募。2009年初保监会工作组进驻中华保险前夕,安盛、安盟保险和皇家太阳保险3家外资公司都曾参与最后一轮竞标,最终法国安盛胜出。但由于2009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重组最终未能成行。

在寻找战略投资者的同时,中华保险一直在“苦练内功”,进行“自我疗伤”,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从过度追求市场规模转到以效益为中心上来。随着2009年保监会内控工作组进驻对中华保险整改的成功以及2010年8月“二次创业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中华保险逐渐实现了转型,在提高发展质量、狠抓内控管理、提升发展能力以及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经营情况迅速好转。

2011年是中华保险“二次创业”的开局之年,中华保险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09.55亿元,综合成本率89.3%,同比下降7.9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27.69亿元,23家分公司全面实现盈利,公司内控管理明显加强,中华保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局面。2012年1-10月,中华保险经营情况持续改善,实现保费收入208.25亿元,同比增长18.16%,高于行业平均增长率近3个百分点;公司市场份额4.59%,同比增加0.11%,继续保持财险市场第四位的位置。综合成本率控制在88.81%,比行业平均水平低7.21个百分点,实现经营利润25.02亿元,保费增长、经营利润等主要经营指标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随着经营情况的逐渐好转,中华保险的重组工作也迎来了重大转机。今年3月,保监会核准保障基金公司以60亿元资金向中华控股进行注资,中华控股的注册资本金增加至75亿元。此后,关于东方资产注资中华保险的消息不断。直到今年8月份,坊间这一猜测终于得到证实。2012年8月28日,中华控股与东方资产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中华保险历时5年的重组之路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

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债转股形式向中华控股注资78.1亿元人民币。10月22日,经过中国保监会审批,中华产险的注册资本金已达到145亿元人民币,按注册资本金计算,居财险公司第二,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50%以上,达到偿付能力充足Ⅱ类公司标准。至此,中华保险终于甩掉了“偿付能力不足”的帽子。

李迎春指出,随着偿付能力问题的彻底解决,中华保险将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经过努力,中华保险已经提前完成“二次创业三步走”第一步的战略目标,下一步,中华保险将以“转型升级、卓越发展”为主题,切实推动销售模式、发展方式、运营模式、基础建设的转型升级,形成持续的发展能力、稳定的盈利能力、卓越的服务能力和扎实的保障能力。至2020年“三步走”目标完成之时,真正把中华保险建设成为一家行业领先的标杆企业,一家在行业内外都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保险集团。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