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健缺口4500亿 中外险企“抢注”健康管理市场

欧阳晓红2012-12-10 07:35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欧阳晓红 杨思柳 健康管理会是寿险业新的增长点吗?过去的17个月,国内个人寿险市场出现负增长,健康险却逆势高增。一项由决策层动议,保监会牵头的《中国健康产业链的发展模式》课题研究昭示,国内保险业正在进入第三阶段——现代健康保险将成为寿险发展的引擎。

12月4日,人社部、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出台“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决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所有统筹地区范围内开展总额控制工作,以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而“人口老龄化、医疗费用快速上涨等因素背景下,21世纪是健康管理的世纪。”中国保监会李航博士说。他建议,加强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是提供全面保障和形成健康产业的核心。

近日,瑞士再保险报告称,2020年中国的医疗保健将面临73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4500亿元)的资金缺口,届时将需要增加财政开支或个人实际自付资金。

冲动与缺口

虽然尚无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但在人口老龄化加速,医疗保健费用快速飙升,以及新医改背景下,健康管理市场已成为中外险企的“重头戏”。

12月6日,太平洋寿险与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向社会推出“市民健康教育课堂”。

11月初,新华保险投资设立的健康管理中心分别在陕西西安和湖北武汉开业。新华保险方面表示,“中心的设立有助于公司进一步完善‘健康管理+医疗服务+护理服务’一体化的健康产业链。”

据好人生健康产业集团CEO汤子欧透露,新华保险与他们在多个产品有合作,其中内嵌了好人生的健康风险管理服务。

此外,作为合资公司的招商信诺人寿保险也已加大对中国健康管理市场的投入,其关注对象从在中国工作的跨国企业高管转移至本土的中国人。该公司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费莫雷说,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市场的健康服务需求非常大,中国人想要保证健康的意愿非常强,他们想要找到市场上最好的服务提供商。

险企布局健康险背后是看中其巨大的发展空间。瑞士再保险报告称,亚太区医疗保健费用预计将每年增长8.2%,到2020年达到2.7万亿美元,可能面临1970 亿美元的医疗保健资金缺口,其中中国缺口最大。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医疗保障已有32亿美元的缺口,2014年预计该缺口将扩大至122亿美元,2017年缺口将升至401亿美元,到2020年缺口将达到730亿美元。这期间,新兴市场的医疗保健费用增长将更加迅速。不过,商业保险计划可支持个人更好地管理未来医疗保健资金需要。

发展的拐点?

一位参与保监会健康险课题的人士说,传统健康险只是报销的概念,盈利问题制约了它的发展,但是整合健康风险管理之后的新型健康险具备大发展潜力。健康险产业还具备抗周期的特点,经济低谷中,国际健康险公司均乘势而上。

在这位人士看来,前两个阶段分别是:1805至1995年,中国保险业从发生到发展;1995年至2011年,寿险业高速发展的17年;2012年正值出现拐点的第三阶段即现代健康保险将成为发展的引擎。“2012年,人身险拐点或已凸现:个寿险市场不景气,在过去23个月中,17个月出现负增长,但健康险逆势增长。2012年上半年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26.7%,赔付同比减34%。”汤子欧说。“2012或许不是世界末日;保险业需要诺亚方舟,它会是健康险吗?”汤子欧发问。事实上,健康风险管理起源于美国的医疗费用高速上涨,从1960年到1970年,其医疗卫生费用增长了一倍多。1970年到1981年期间,医疗卫生费用年增长率超过10%。数据显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需求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总量已经从1999年的36.54亿上升至2011年的691.72亿元,平均年增长率高达32.54%。

以商业保险公司介入大病保险为例,广发证券分析师李聪认为,政策支持为健康保险增长保驾护航。

李聪认为,理论上,近年来急剧增加的个人卫生费用支出都可以通过商业健康保险形式来筹集,数据显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赔款给付金额占个人卫生费用支出的比例也呈现了逐年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同时商业保险机构在控制赔付率方面成效显著,利润空间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健康保险的刚性需求越来越大。

事实上,“健康管理发展至今,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异常发达,许多保险公司都会给客户找健康管理公司。”汤子欧说,“西方国家有一个普遍承认的成本核算,即在健康管理投资1元钱,将来在医疗费用上可减少8至9元钱。由于健康管理公司的出现,健康保险公司的直接医疗开支降低了30%。”

定价与亏损

不过,“健康险或者健康管理虽然看起来很美,但业界却没有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以借鉴。”一位新华保险管理层人士说。

现在,健康管理某种程度上的挑战来自定价。李航说,健康保险产品应根据市场情况合理定价,近期下发的《健康保险产品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给出了定价的框架:如健康体检、紧急救援等支出类服务,计入理赔支出的,其分摊入净保险费中的成本不得超过保险费的10%;健康教育、就医服务等咨询类服务,计入公司运营成本的,其分摊入附加费用中的成本不得超过保险费的2%;其他服务或成本超出以上限额的服务,应单独定价,不计入保险费,并在合同中明示健康管理服务价格。“目前看,定价还只是小试牛刀,方向是正确,相信接下来会带有更激进的定价政策,健康风险管理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国际定价规律一般是30%左右,即健康管理收入占健康险的30%以上。”汤子欧说。

现实情况是,目前国内超过100家保险公司开办健康险业务。相关统计显示,八成以上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的赔付率超过80%,其中四成公司赔付率超过100%,甚至个别公司高达200%,加上代理费和管理费用等经营成本,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一位健康管理资深人士表示,健康险需求很大,但普遍亏损背景下,各人身险公司不愿意开展此业务,包括限制健康险业务的发展。

汤子欧解释,由于健康险的复杂性,导致一家公司会产生惰性,原因在于需要先期投入,包括构建IT后援系统等,通常3至5年以后才能盈利。发展健康险,需要“植入”健康风险管理,从而降低医疗开支。“我不认为,健康险在产品、定价、精算方面存在问题,主要是两头:即股东董事会与市场消费者层面的观念。”汤子欧说,现在的医疗费用上涨太快,调研发现某个省重点城市,年均费用超过30%;实际上,三部委出台控制医保险付费总额的意见,昭示发展健康风险管理势在必行。而健康管理商业模式是否成熟,与这个国家的市场环境是否成熟有关。相信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是健康险。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