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券商们也在严冬中走过了2012年。这一年中,券商们收缩传统业务的战线,在行业放松管制契机下,力求创新转型。
在2013年1月19日,由和讯网发起、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SEEC)等机构联合主办的财经中国2012年会上,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万建华表示:一年多来,在国内监管机构的积极推动下,证券行业的创新已经由自上而下发展到自下而上的阶段,由简单的业务规模扩张转向深层次基础功能发掘的阶段;由自有资本经营转向适度杠杆经营的阶段,由简单证券服务转向综合类金融服务全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证券公司正在通过创新转型、加速回归金融机构本质属性,健全完善交易、投资、托管、融资和支付五大基础功能,迈上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之路。
在万建华看来,券商要转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既要在组织与经营模式上与时俱进、探索创新,同时还要加快再造其作为投资银行的基础功能,回归金融本源,开启通向投资银行的转型之路。万建华认为,目前,证券公司需要从以下四点“迈出步伐”。
组织创新,打造新型的现代金融中介服务业态
2012年以来,随着资管产品备案、券商代销金融产品、现金管理、企业融资等政策的放开,国内证券公司利用金融市场的宽度,极大地拓展了其服务领域,并且使得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也具备了现实可行性。要完成从昔日的经纪、投行通道提供者到综合金融服务供应商的转型,证券公司首要面临的问题是组织与管理创新。随着业务种类不断增加,业务融合度不断提高,业务混业与综合化给原本分业状态的金融行业带来了变化,金融业务分工边界模糊,非金融机构以及类金融业务边界也在日益模糊。原有的流程、分工乃至分业限制,在新金融时代皆有被突破的可能,打造新型的现代金融中介服务业态是摆在国内证券公司面前的首要任务。
对证券公司而言,原本以条状划分、相互割裂的业务模式正越来越无法适应金融服务综合化的大趋势。有鉴于此,由原先“以业务为中心”组织架构必须变革为“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打通全业务链条,围绕客户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建立集成化、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将成为证券公司组织创新上的第一步。
未来券商将加快现有营业机构的转型,其方向是转向以金融产品销售、特定资讯服务、投资顾问服务以及财富管理等增值服务为核心业务。作为证券公司的前台,未来分公司、营业部的营业网点将以财富管理中心和机构业务中心的形式出现,为客户提供金融产品销售、特定资讯服务、投资顾问服务以及财富管理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
经营模式创新,谋求差异化战略
长期以来,国内证券行业的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规模和资本实力的券商都采取无差别的业务模式和业务种类开展经营,加剧了各业务领域的恶性竞争,行业经营效率低下。
美国证券业发展历程表明,大、中、小、微等金融形式多元并存,数量众多、竞争充分,是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美国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金融机构,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成为搞活微观经济的重要力量。全美证券公司有5000多家,对冲基金有8000多家,其他金融机构也有数千家。每类金融机构都由少数全球一流或全美一流的公司,加上为数众多的中小专业金融机构组成。如美国纽交的前10家全能型大公司占行业净资本的比重为57%,占行业总收入比重为55%,在高度竞争和分化环境下,其他中小券商也通过坚持特色经营、专业化经营,以不同的专业优势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
借鉴美国证券业发展历程,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证券行业也将走上差异化经营模式,一方面,全能型、集团化经营将是部分券商未来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另一方面,众多中小机构将以专业化定位立足于细分市场,与中小企业形成良好对接,搞活微观证券体系。二者互为补充,交相呼应。
再造基础功能,强化投融资中介属性
2012年5月,证券业创新大会将“放松管制、鼓励创新”作为制度改革的主旋律,发布了“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11条思路与措施”。7月底,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六家综合性大型券商联名发表 “再造我国证券公司作为投资银行的三大基础功能”的文章,提出重构证券公司的托管功能、交易功能和支付功能,以促进金融产品的交易,满足客户多种交易方式、交易品种和提高理财效率的需求。9月,中国证券业协会将证券公司的“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作为证券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证券公司的基础功能从交易、托管结算、支付,进一步演绎成包括投资、融资在内的五大功能。
上述五大基础功能中,投资功能和融资功能无疑是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相比于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在业务范围、投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理应在投融资领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证券公司要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客户资产和财富的保值增值,充分发挥和挖掘自身作为投资中介和融资中介的潜能,从目前单纯依靠通道服务创收,过渡到依靠多样化业务和专业化服务创收。
按照打造一流投资银行的要求,证券公司应加快构建包括研究、投资、融资、产品研发、风险管理、客户服务在内的核心业务能力,构建与提供增值服务和运用资本相适应的支持服务能力、运营管理能力,强化自身作为投融资中介的属性。
作为具备零售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支付功能应当是投资银行的天然属性。在海外成熟资本市场,券商的客户资金具有天然的支付功能。例如美林证券于1977年,在分业监管、分业经营的背景下,对证券账户进行功能创新,开发出 “现金管理账户”,具有与信用卡公司结算、支票转账等各种支付功能。国内券商可以借助多种支付渠道实现广义的支付功能,使客户的资金账户不仅能够实现证券投资、买卖各类金融产品,同时也能用于消费甚至信用交易,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户资产管理。
借力互联网金融,回归金融本源
事实上,证券行业对于创新转型的迫切需求和快速反应,不仅源于行业自身在意识到被边缘化后迸发的奋起直追,更是置身于当代金融业态下对金融本源的理性回归。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全面到来,让金融业态的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正产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为证券公司从瓶颈中寻求创新、从创新中获得突破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加速融入互联网金融时代为券商回归金融本源成提供了可能。
2012年底,关于电商与传统零售业的对赌话题,谁将主导未来零售市场的话题推向风口浪尖,也引发了金融行业内部对于传统金融业和金融机构的忧思。“互联网金融会终结现有金融机构”等类似说法屡屡见诸媒体报端。互联网金融的壮大的确是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的标准化、大众化特点使其具备了规模化发展的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大规模复制,将是未来金融业态的一大发展路线,也是金融机构不得不直面的挑战。
金融服务的另一条路径应该是“个性化”,是基于客户投资偏好和财富管理需求的量身定制服务,这不同于标准化金融产品的,更无法规模化生产。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如果做得到为客户量身定制地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和个性化投融资组合产品服务,就能满足客户对服务品质、服务体验的追求。
中国资本市场的容量和成长空间巨大,不同的业务需要不同的经营理念和业务定位。一方面,服务于大众的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基金等业务多以产品为中心,将更多采取标准化、规模化、通过互联网金融开展集约式展业模式;另一方面,服务于高净值阶层客户的财富管理业务,则是量身定制的投资组合,以客户为中心、定制化和管家式的投资顾问服务,更切合高端市场的需求。因此,回归金融本源的金融机构,能踏出一条与互联网金融共存发展的康庄大道。
可以展望,中国证券业新一轮的创新转型必将推动一批有实力的证券公司脱颖而出。新的潮流势不可挡:行业共识的形成、组织结构的创新、经营模式的变革、基础功能的完善,互联金融时代的助力,将极大的推动国内证券公司在创新中回归金融本源,顺势而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投资银行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