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观点:李双江之子该求得谁的“宽容”
导语:李双江之子涉嫌强奸 低保不保低

李双江之子涉嫌强奸

背景:2月22日,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通报李双江之子李某涉嫌轮奸被刑拘。李天一母亲梦鸽表示,儿子未成年,希望获大众宽容。

正是这种僭越法律的特权意识,而不是公众的不宽容,毁了这个孩子。如果说社会成员需要反思的话,那就是:我们对特权意识的默认,将一种不正常的价值观带给了一个即将成年的孩子,使他以为“我爸李双江,我有冲锋枪”。

                                                                ——《东方早报》

社会是否“宽容”李双江之子,取决于社会的每个人,但无论宽容与否,对这样一起未成年人犯罪,还是要多一些理性,多一些对法律的尊重。民愤不应成为“以恶制恶”理由,更不应成为夹杂仇恨情绪的“审判”,这是法制社会的题内应有之意。

                                                                ——《新京报》

红二代、星二代、权二代、富二代、穷二代中都有好有坏,如果过分关注身份,只会将案件异化为阶层对抗,对受害者和社会形成的二次伤害甚至远超第一次。

                                                                ——《南方都市报》

归根结底,打破“阶层固化”格局,重塑权钱承继的伦理,是规避“坑爹”的不二路径。试想一下,当“拼爹”不再奏效了,“坑爹”引发的公平焦灼,离画上句号还会远吗?

                                                                ——《华西都市报》

物质的、名利的现实空间中,教育也在经历着肤浅化的过程。孩子在很小时就被捆绑在“出人头地”的风车上,他们所有的行动都在以出类拔萃或顺利升学为指向。 浮躁的教育生产线上,难免制造出不被约束的产品。以此对比,我们会轻易发现,李某或多或小正契合了类似生产与失守的过程。

                                                                ——《燕赵都市报》

法治社会里,一切以法律为最高准绳,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都不能左右或干涉法律的公正判决。但信息时代,每一个网民面前都有一个“麦克风”,公众的理性批评哪怕是不准确的批评,不必轻易定义为“狂欢”。

                                                                ——《晶报》

今天通过“李双江”的遭遇,这个群体应能感受到社会负能量已经何其巨大。这种“报复”的力量是可怕的,潜伏“地下”的社会情绪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沼气池,李天一不过是一个炮仗将其引爆。

                                                                ——《成都商报》

因其名门之后,我们没有了对一个青春期涉嫌犯罪的少年应有的点滴挽救意识。对社会责任的放弃与对利益的追逐,让我们在憎恨不良“官二代”的同时失却了社会的坚守与督促。拾起因为过度关注利益而失却了的责任,是我们应该直面的问题。

                                                                ——《环球时报》

微声音

@信海光:按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17岁的李天一(这是曾用名)的名字,照片,映像都不应被公诸媒体,从上次看就铺天盖地了,法律显然形同虚设了。这点底线,为什么媒体们就遵守不了呢。其实,不公布这些,我们不也一样可以声张正义,表达我们的愤怒与讨伐?

@五岳散人:其实我倒是觉得通过李双江儿子这件事可以反思一下青少年收容教养制度,把轻罪的不良少年的处罚替换成其他方式,比如说义工、心理辅导、支教等活动,多接触好人、脱离一段时间那个生活圈子,可能比这种把坏孩子关在一起,最后出来都十项全能、一批损友要好得多。

@十年砍柴:将犯事的孩子搁在一起"劳教",确实可能会从"单项毛病"到全面发展。多年前我采访香港一基督教慈善组织,他们派负责的青年志愿者与不良少年一对一交朋友,不良青年在社区义务劳动。----这才是真正劳动教养。

 

低保不保低

背景: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保障绿皮书。在安徽、福建等5省市调查显示,受调查的低保家庭中,6成不是贫困家庭,有近8成的贫困户没有享受低保救助。绿皮书认为,在已经获得低保救助的非贫困群体中,大多数是收入水平略高于扶贫标准的边远贫困 群体,但大多数边缘贫困群体并未享受低保救助。

这份调查至少唤起了民众对低保“错保、漏保”现象的关心,而这一现象究竟有多严重,不应缺乏来自权威部门的信息。也只有对问题的正视,才能防止救助资源流失,才会推动低保从制度到执行环节的公开透明,以及监督体系的完善。

                                                                ——《新京报》

公完善低保制度,关键还在于公开。一者是低保名单公开,让暗箱操作者无所遁形;一者就在于财政公开,让公众知晓在这方面的预算开支。

                                                                ——《京华时报》

要防止救助资源的流失,防止“低保不保低”,关键在于监督体系的完善。当骗保者需要支付相应的代价,当审核发放的权力之手要为出现的错漏负责,那么低保这 份救济粮才不会成为依附权力者嘴里的肥肉。也只有监管严密,才能防止低保等救助资源渗漏在输送过程中,而是尽数传递到困难民众手中。

                                                                ——《燕赵都市报》

低保政策有太多理由,加大投入、扩大救助人群;与此同时,采取多维度的努力,修补运作 流程的疏漏,也迫切需要提上议程。而无须讳言,最困难的工程,也许还是人心的自我重建,以及底层民众间互爱传统的回归吧……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争 取”;而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守得住自己的边界。

                                                                ——《华商报》

微声音

@风雨时空:很多好的政策,在现实中执行偏了,应是人性的弱点使然。看起来,是得有个制度作保障了。

@紫背铜牛:问题的关键在于“统保率”,势必大伙关心的更多是全国总共家庭纳入低保的百分占有率是多少?根据政策条款切实落到民众手中的是多少?资金流失率是多少?流失到哪了?先把这些调查清楚了再对外公布,会更有说服力。

@丛不守:合理的解决如果靠自我督察,那就要求有自我反省的高度,本身是因为自我意识高度太高才出问题,怎能要求“自我反省”?就如同要求人人都成雷锋,那不是天方夜谭嘛!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