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记者 刘金松 实习记者 谢青 太湖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密集、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也是人与自然矛盾最突出的地区之一。目前,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依然存在一些矛盾与难点。在即将召开的2013年两会上,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将针对太湖流域人与自然突出矛盾提出整治议案。
针对其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产生大量污染;入河污染物总量远远超过流域纳污能力;污染治理受技术、资金以及土地制约,尤其是农村面源与城市面源治理难度大;现治理模式中存在着污水外排导致近海污染现象等关键问题,民盟提案建议:
第一、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太湖流域管理条例。这要求继续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轻水资源水环境压力,促进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具体的措施包括:江苏、浙江、上海需进一步完善污水管网处理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街道、路面的环境卫生建设,减少地面污染物累积;加大农村面源治理,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加大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力度。
第二、加强监测与监测数据共享,研究标准衔接,推进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目前,监测部门众多,然而监测数据尚未共享,部分数据因时间、位置不同结果不一致,造成混乱;另一方面,各单位因监测能力有限,尚不能按规定全面监测,监测频次不够,这需要推进不同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共享监测数据和信息,全面开展水源地的有毒有机物监测。还要强化流域与区域管理,加强省界水环境保护和流域功能区达标考核,完善水资源保护体制,理顺流域与区域管理关系,加强水利、环保部门进一步协作。
第三、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中污染治理是根本,但污染治理到一定程度,污染物进一步削减难度很大,太湖流域入河污染物总量在很长时间里将远远超过纳污能力。因此,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治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是以水利工程通过骨干河道调度,引长江水入太湖及流域提高水环境容量,加快水体流动提高自净能力。水利引排工程前期工作周期较长,各种审批手续和程序繁多,项目协调和实施难度较大,需进一步加快推进,开展流域调度运行设计,提高水环境容量,加快水体流动。
第四在于统筹河湖海关系,进一步关注近海海域的水质保护,加强长江保护。
长江承接整个流域上游来水,其上游汇集的污染物,一大部分仍将输送到河口地区,影响长江口水质。同时,污染物总量超过纳污容量极限是太湖流域水质差的根本原因,污染外排需认真加以研究和监管。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加强综合生态监测评价,推进长江、内河、近海联动污染治理工作,减少陆源污染对海洋环境的影响。需平衡河湖纳污和海洋纳污,统筹研究流域水功能区目标实现与近海水质保护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