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新总理李克强:燕园岁月
2013-03-16 09:43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谢良兵 赵忆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与很多同学一样,李克强被拥有优先选择权的北大提前录取了。不曾想,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李克强做了十年的燕园学生。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谢良兵 赵忆 1978年初,北京大学法律系77级83名学生,陆陆续续地从全国各地来到了美丽的燕园。在入学后的一次全班大会上,上海来的何勤华一边听系领导讲话,一边翻看着同学的花名册。突然,他对跟在他学号后面的37号同学产生了兴趣。

此时,何勤华身边的一位同学也在翻看着花名册。“哪个是李克强?”何勤华问这位同学。“我就是,你是何勤华吧?”身边的这位同学回答道。这两位同样出生在1955年,有着同样农村工作经历的同学就这样认识了。

来北京大学之前,李克强是安徽省凤阳县大庙公社大庙大队的党支部书记,还是安徽省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先进个人。而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校长的何勤华,在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时,已是上海郊区农村的乡团委书记。

入学

北京大学并非他们的第一志愿。何勤华原本想上的是复旦大学哲学系,李克强的第一志愿则是安徽省的一所师范学院。20年后,李克强在回忆当初填报志愿时的心情时这样描述:“当时的我多数时间是和乡亲们一起为生存而忙碌,(对北大)几不敢有奢望。”

最终,与很多同学一样,李克强被拥有优先选择权的北大提前录取了。不曾想,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李克强做了十年的燕园学生。

当时83名学生中有三人来自安徽,除了李克强,陶景洲也是其中一个。现为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亚洲业务执行合伙人以及同学会召集人的陶景洲坦承,和李克强这位老乡在大学期间的交流并不多,但毕业后每次召集同学聚会时,李都会很爽快地答应。

在陶景洲印象中,李克强严肃认真,稍有些内向,沉默而不张扬。“班里拍集体照时,李克强总是喜欢站在后面,或者站在最边上。”陶景洲回忆说。尽管如此,同学们几乎都对李克强刻苦学习英语的情景印象深刻。

当时的中国大学里尤其是法律学科,中文教材很少。要想深入学习,只能啃英文原著。但这些小学、中学都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没有外语基础的同学,对于英语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高考前在农村插队做知青的李克强也不例外。

根据何勤华的回忆,李克强自己制作了一个小本子,正面是英语单词,背面是中文解释,苦记硬背。“走在路上也在背,上食堂吃饭排队时也在背,外出坐公共汽车等车时也在背。”正是这种努力,李克强在大三时就已开始翻译英文原版的法律文献。

在陶景洲的记忆里,李克强翻译了《英国宪法史纲》,由法律系打印,作为教学参考。后来还在龚祥瑞老师的指导下,作为第一译者和其他系的几位同学翻译了英国著名法官丹宁勋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当程序》。“当时也让我们参与,但太难了。”陶景洲说。

何勤华印象深刻的一次是和李克强等人去听学术报告,外国专家讲到了“canon law(教会法规)”这一专业词,何不懂,便问李克强,李的准确回答让何暗暗叹服。陶景洲也曾在宿舍和李克强争论“laymen(外行)”一词的意思,最后证明李克强的理解是正确的。

学子李克强

现为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的宋凯楚,曾和李克强一个小组并同住一个宿舍。每到活动时间,他们经常在一起打篮球。据宋凯楚介绍,李克强的篮球技术一般,但比较勇敢,动作比较灵活敏捷。“他称作农民式的过人,农民式的投篮。”宋凯楚回忆说。

李克强的另一个业余爱好是下围棋。何勤华回忆,当时李克强的围棋伙伴有两位。一位是教中国法律思想史的老师张国华教授,两人关系比较好;另一位是同学,现任山东大学法学院教授的武树臣,“他们下围棋经常一下半天就过去了。”何勤华说。

这种爱好让李克强的思辨性和逻辑性不错。大学时的李克强思想比较活跃,经常思考立法和国家政治的互动。宋凯楚说,李克强辩论时情绪不激动,但讲的比较多、比较快。而在何勤华的记忆里,讨论时李比较中庸。“他不会很极端的,不会像愤青一样。”

何勤华评价当时的李克强是“思想上比较开放,行为上很稳的一个人”。但他对那些保守观点是绝对持批判态度的,比如当时有的同学认为法律是镇压工具,李克强是批判这种观点的。“他对文化大革命,左的思想,也是深恶痛绝的。”何勤华说。

大二时有一门选修课是《经济法》。陶景洲认为,李克强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开始对经济产生了兴趣,这也是李去经济系旁听课程的原因。他们还有一门《国际商法》的课程。彼时刚创办不久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招十多名实习生,陶景洲和李克强都去了。

陶景洲回忆,他们在中信实习了一个多月,每天都去中信总部所在地崇文门看材料。从中信公司的案例材料中,他们学会了如何用法律规范投资行为,如何用合同来约束企业行为。时隔不久,中国出台了第一部外商投资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为了英文授课的选修课《海商法》中的海上事故处理等实际问题,陶景洲和李克强等人还赴天津新港实地考察。上码头,登轮船,专门看了卸货区,了解货轮装卸货的各个环节,内容很细致。陶景洲说,李克强表现出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相对于大一大二时的专攻于学习,大学后期的李克强在同学们的推举下,开始了学生干部的生活。何勤华说,当年为了确保系学生会主席由77级的人当,同学们推举了原本一心只想做学问的李克强。“一开始他不太愿意,后来做得还挺好。”

在陶景洲的记忆里,李克强给姜明安(现北京大学行政法教授)当过一回红娘,但没成功。当时姜看上了中文系一个女孩,让李帮忙去说,几天后李回来说:“哎呀,中文系的女同学都很开放,说‘既然姜明安看上我了,你就让姜明安过来谈,你来干吗?’”

留校

李克强的热心肠和很强的组织能力,让他的学生工作如鱼得水,也为他毕业后留校继续做学生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初,李克强成为当年的北大优秀毕业生。最初,“全优生”李克强和班里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一样,正在积极准备出国去欧美留学。因为他想做学术,以后当教授。据何勤华等人回忆,以李克强当时的学业成绩,出国的成功几率非常大。

不过,时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的马石江,看中了李克强的领导才能及沉稳性格,先后十多次找他谈话,要求他留校担任共青团北京大学委员会书记。马石江是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离休前曾担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最终,在那个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的年代,李克强留校。当时他的编制在经济法教研室,另一个身份则是北京大学校团委书记。不到一年时间,北大团委在李克强的努力下,很快成为共青团中央的宣传典型。

刚一上任,李克强便创立了北大学生议会常代会,成为全校学生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最高权力机构,被誉为“学生人大”;同时创立了培养骨干,加强团的队伍建设的北大团校;同时举办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各类活动,解决学生面临的许多实际问题。

此时的李克强依然保持了不少求学时的锐气,这让他显得有些另类,而常招致其他领域的团干部的非议。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团七大上选举共青团十一大代表时,这名北大团委书记意外落选。后来通过时任中组部副部长的王照华干预,李才得以列席。

当年12月31日,共青团十一届一中全会召开。王兆国当选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列席的李克强被选为团中央常委。不久,李克强被正式调至团中央,出任共青团中央学校部部长、全国学联秘书长。从此步入政坛快车道。

李克强在团中央工作时,陶景洲曾到他办公室去过很多次。陶景洲印象深刻的是,李克强的办公室很大,桌上和沙发上都堆了很多书。当时他的工作并不是很忙。宋凯楚当时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距离团中央不远,也常去李的办公室里坐坐。

陶景洲说李克强当时对下属比较关心。团中央有一个同事要去法国进修,李克强让当时在法国留学的陶景洲好好照顾这位同事,并说:“照顾不好找你算账。”宋凯楚则记得他曾带儿子去李的办公室坐时,李克强很喜欢孩子,还将一个小面具送给了他儿子。

1985到1993年,李克强又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兼全国青联副主席,1993至1998年,升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长。并在此期间,回到北京大学,在经济学院经济学专业读在职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此后,1998年,李克强调任河南,开始了其地方从政的经历。

2002年,北大法律系77级毕业20周年聚会,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作为学生代表发了言,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同学聚会。2012年,毕业30周年的聚会,已是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写来了一封信,希望同学们能发挥余热,继续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做贡献。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