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送别吴仁宝后的华西村
2013-03-26 10:23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叶静宇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吴仁宝始终坚守华西村的集体经济,从某种程度上,华西村已经是全球研究集体经济和集体主义的“活标本”。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静宇 3月22日清晨,华西村笼罩在早春江南微凉的烟雨中,百米长廊的空气里迷漫着菊花清香。庄重的哀乐从长廊中段响起,一辆白色灵柩车从摆满花圈的通道中驶出,沿途上千人群中发出小声抽泣的声音,送别静静躺在车里的一位老人——吴仁宝。

华西村和吴仁宝蜚声中外,不仅在于华西村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肇始于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市场经济改革浪潮中,吴仁宝始终坚守华西村的集体经济,从某种程度上,华西村已经是全球研究集体经济和集体主义的“活标本”。

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华西村集体经济的成就,是吴仁宝超凡的政治经济学智慧,以及社区领袖式的个人魅力起着主要作用。如今,吴仁宝已经离去,下一代接班人能否续写辉煌,已成为外界最关心的问题。

灵魂人物

以往的清晨,吴仁宝通常已经吃过早饭,前往华西村集团上班了。华西村集团现在有钢铁、冶金、纺织、物流、海运海工、房地产、旅游、投资等8大公司60多家企业,但每个公司的财务都在紧挨着集团办公室的地方集中办公,吴仁宝每天都要到那里检查财务工作,了解资金流向,事无巨细,甚至连每天的原钢价格都了然于胸。

吴仁宝身边的人说,老书记每天三四点就起床,看凤凰卫视的早新闻,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外交等重大事件。10点,在检查完集团财务工作之后,老书记要赶到民族宫作演讲,“他讲的话都很即兴,不光介绍华西村的情况,还会融进一些时事,而且针对不同的听众会讲不同的内容”。听老书记演讲几乎是每个到访华西村的游客必到“景点”,通俗而不乏大道理的“吴仁宝式”语言,常常引起听众掌声雷动。

研究政治和政策导向,可以说是吴仁宝的一大爱好。事实上,从上世纪60年代带领华西村民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起步,到兴办集体工厂,乃至2008年安然度过金融危机,吴仁宝每每都能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把握先机。

“作为最基层的社会治理机构,如何读懂上面的政策不走偏,同时又让下面的老百姓都满意,把两个方向的需要很好地结合起来。”华西村党委副书记孙海燕如是总结吴仁宝的战略思想。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华西村取得今日的成就,吴仁宝是最重要的因素。

事实的确如此。中国人民大学可持续发展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温铁军与吴仁宝有几十年的交往,他认为,吴仁宝是一个具有中国农民典型特点的人,外圆内方,实事求是,他最擅长的就是用农民的思考和表达,把旁人看来对立的意识形态和政策方针都理顺了,并以此为指导在实践中赢得成功。

在诸多行事细节上,这种有意无意的领导艺术不仅成就了吴仁宝个人在华西村50多年的威望,实际上也对治理华西村集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华西村的研究者、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周怡在其著作《中国第一村:华西村转型经济中的后集体主义》一书中写道:“村书记一家坚持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一直是媒体宣传和村里人提及的佳话。在我看来,这种表率行为与其说是一位领导者的优秀品质,倒不如说出自一种领导方略。这就是,在分化中用领导者的表率行为起稳定人心、夷平差别的作用,以达集体成员自觉地将个体整合于集体。”

争议华西村

然而,作为当今已不多见的经济形态,华西村是集体经济还是家族企业、是政企合一还是市场经济,诸多疑问围绕在吴仁宝和华西村周围。

2004年左右,周怡开始调研华西村的集体经济模式,在统计后指出,吴仁宝4个儿子可支配的可用资金占华西村资金总量的90.7%。尽管这并非指他们实际拥有的财富数量,但他们在集团党委、村委中身居要职,被认为处于华西村金字塔的顶端。

“家族依旧是村庄的权贵阶层,”但周怡在该书中也同时指出,“家族每一成员的奋斗和获利都被涵纳在村集体的事业中。因此集体与个体、整合与分化的博弈过程,依然是集体整合、集体声誉强力超越分化的个体性。”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在实名认证的微博中表示,华西村无疑是成功的。“华西村模式的经济学本质表现为三点:强大的内部人控制及传承,类似许多德国企业;职工入股,少发现金,发股票,高激励,高积累,与投行咨询异曲同工;紧跟大环境变迁的能力,中国特色。”

温铁军也在总结华西村的经验时提到,华西村一是打红色的社会主义牌获取长期稳定的政治保护和因此不可能被减少的经济资源;二是打白色的资本扩张牌成为天下第一社区资本总量村;三是打灰色的村庄党委公司化的治理方式取代城市政府治理,以及私营经济开发区等多样化牌弱化产业资本扩张中的各种张力;四是打绿色的生态旅游牌保持多元文化及多样化经济结构 (包括粮食农业维持村民生计),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四点均可见华西村的成功之处。

然而,温铁军也坦言,华西村的成功是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乡镇企业的扶持政策,有其特殊性,因此,其经验可借鉴,但难以复制。

经济学家华生则对集体经济的未来并不看好。他认为,华西村本质上是家族控制的最基层的政企合一,政企分开现在已经是改革的必须,所以这种制度显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不符。“而且,华西村的成功取决于特殊时期对乡镇企业的特殊扶持政策,而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土地,但现在通过土地确权,集体土地也正在瓦解过程中。所以,从长期来看,集体经济本质上有问题,产权带有一定模糊性的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没有生命力,只能在一些非营利性的社会管理部门中可以沿用。”华生说。

变与不变

自建村以来,吴仁宝一直是华西村最重要的精神领袖和主导力量。在他去世以后,华西村站在成就与争议并存的路口,将何去何从,是否还有足够的凝聚力来续写集体经济的辉煌,成为外界最关心的问题。

华西村如今的党委书记、吴仁宝的四子吴协恩,早在2003年就接任。不过,由于吴协恩处事低调,十年来,吴仁宝依然担任着华西村“形象代言人”的角色,并以“村党办政企三总办主任”的身份,监督着华西村各项工作的推进。

熟悉吴协恩的村干部说,“新书记”军人出身,性格沉稳、内敛,与“老书记”直爽、甚至有些火爆的脾气不太像,但“新书记”考虑问题也非常周全,而且在发展经济上颇具创新理念。“‘新书记’今后应该会主要在经济方面抓工作。”华西集团党委副书记杨永昌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事实上,当年华西村对外合作生产自己品牌的烟酒,正是吴协恩一手促成,“当时他的想法,就是要大力发展‘华西村’这个品牌,为今后发展服务业打好基础。”

华西村偏重于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个中变化近几年已经显现出来。华西村炼钢厂的工人小王从去年下半年起就不怎么上班了,“工厂的活儿比三五年前少多了,现在经常放假,每个月领1000多元的工资”,闲暇之余,小王和朋友开黑车赚点外快,收入倒也不错。

“最近这几年关了好几个厂,不锈钢厂两个车间去年关了一个,老热带厂、小化纤厂也关了,新热带厂去年一年都没轧钢。”

杨永昌说,华西村从2003年以后就没有新开过工厂,关掉的厂倒不少。“有的是我们技术改造后产能优化了,有的是搬到外省市去了,也有的不符合华西村未来的发展路线就关掉了。今后还会延续这样的态势。华西村的投资和公司现在已经到达了全国各地,业务也走向了海外,华西的产业早已不局限在0.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了,集团一共有2万多名员工,98%都不是华西村民。华西未来的目标是构建宜居的生态村,留在村里的主要将是商业、服务业。”

根据华西村对转型目标的表述,在未来五年内,集团公司确定了原有工业企业在保持原有产能的基础上,以提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为重点,促进经济效益逐年提升;同时,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规划和全国布局旅游业、海运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仓储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的发展目标。

海工、海运将是华西村重点发展的业务。2008年之后,华西集团认为轮船价格已到低点,反周期扩张时机到来,于是购买二手轮船进军海运业。目前华西旗下拥有5艘远洋运输散货船,年运输能力超300万吨,主要运输铁矿、煤炭等物资,航线分布巴西、南非、印度等国家与地区。2010年,华西村又订购了8艘新船,时总载货量将超过105万吨。由于订船正值资产价格的低点,在2012年航运业不振的情况下,华西旗下海运业务依然实现了盈利。

在资本市场,华西村也在逐步深入,目前,华西金融已形成一个以江阴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控股集团框架,业务涵盖典当担保、投资贷款,以及咨询、创投等,实现区域化管理和运营。此外,华西还参股了国内6家银行和2家证券公司,华西村商品交易所也即将开业。“我与父亲不同的是,我对投资工厂不是特别感兴趣。老一辈喜欢把力气花在做实业上,但我喜欢做资本运营,对资本市场、对智力劳动很感兴趣。”吴协恩坦言,但他也表示,转型并不是“一刀切”,传统产业效益好的、有潜力提升的仍然不能放弃。

据华西村的统计显示,2012年,服务业对华西村利润的贡献比例已经占到一半。

至于集体经济的道路,吴协恩非常坚决地表示,无论如何,华西村都会做到两个“不变”,即坚持集体经济的道路不变,坚持老百姓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变。“从我们这么多年的经验总结可以看出,集体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是治村的基础,只有老百姓信任集体,集体才有力量向前进,反过来,集体给予老百姓合理、优越的回报,才能获取这样的信任。在这个模式里,我们现在发展得很稳定,所以这一点,我们并不需要改变。”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