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格礼:pre-IPO模式在未来几年将消亡

陈慧晶2013-05-03 15:2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陈慧晶 IPO市场的停滞拷问着PE的生存和转型,对此,专注于德国和意大利市场的私募股权基金曼达林基金的执行合伙人傅格礼(Alberto Forchielli)在北京接受了经济观察报记者的专访。

经济观察报:IPO暂停后,不少PE都陷入了困境,如何退出已经成为PE最热的话题,您如何看这种现象?

傅格礼:这是中国PE市场泡沫的破裂的必然结果,市场被过度投资了。现在有700多家公司在排队申请IPO,加上市场上已存在的8000多家PE的少数股权投资,这样加起来近9000家。考虑到证监会一年最多处理300个左右的申请,那么消化这些存量就要30年,所以我可以预期pre-IPO模式在未来几年里将会消亡。整个PE产业亟待变革,要转变投资模式。

除了PRE-IPO外,PE的其他投资模式还有包括如全资并购、并购重组,二级市场转让和境外投资等四种。具体来看,对并购来说,因为企业主大多不想全卖,不想丧失控股权。很多PE只拥有企业的少数股权,并购实施的难度较大。

并购重组是在中国非常适合的方式,但在中国并购很难做,这里有政策和法律的原因。收购不同的企业再把它们重组在一起是很难的过程。即便如此,这个方式也势在必行。

二级市场也会逐渐成熟的,现在也有了专做二级市场的基金。当然,二级市场成功与否也取决于这些机构是不是还依赖于重启pre—IPO模式。因为这是对未来的预期,否则就没有人接盘了。

而海外投资的机会很多,但海外投资对机构的经验要求更为严苛,最主要的是要有当地的资源,国内的投资机构需要在国外拥有当地的团队和资源,但这些不是中国投资者马上就能完成的。

因此,中国PE的未来还是值得期待的,但每种模式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的PE市场将会比较艰难,将会是一个缓慢的变革过程。

PE要有多种的退出方式,就必须要改变投资模式,因为还无论在什么场合,少数派都没有话语权。只要市场保持不变,少数股权投资就没有未来,唯一的出路就是IPO。没有任何其他的撤出方式,只能期待市场走高。没有什么办法,少数股权投资本身就没有任何价值,谁会接手?

经济观察报:很多PE机构采取的是项目制投资方式,就是有好的项目就投,这和海外的PE投资方式有很大不同,您怎么看这两种方式?

傅格礼:所有的投资在进入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好退出方式,如果没有好的退出机制,那么这个投资就并不是一个好的投资。

项目制的投资方式涉及到专业性的问题,投资的行业不集中的话,他对这个行业可能不会十分的了解。另外,如果大家投资是对一个行业一拥而上的话,可能会对这个项目的价格抬高,从而大大缩减了回报。曼达林基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我们认为比较有潜力,专业技能比较集中的领域。

经济观察报:今年的城镇化战略对投资带来哪些机遇?可以关注哪些行业?

傅格礼:我认为所有和城市化进程相关的行业都已经饱和了,如建筑、室内装潢、家用卫浴产品等。因为在这些领域,中国早就下大力度投入过了。所以,即便我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和市场,我也不看好现在外围的投资者还能在这里分一杯羹。

比如像我们是不会投资给在中国做与城市化相关事务的公司的,我觉得现在已经有很多这样的公司了。

这个行业已经趋于饱和,公司间竞争激励,虽然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但是由于已经有太多人在这个行业做投资,已是片红海了,现在已没有什么利润可言了。

经济观察报:那您认为现在中国哪些行业还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傅格礼:在接下来的20年里,环境这一块将会需要很大的投资,比如空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而这些投资远远不够。其次是医疗保健,未来很多年这个行业在中国都会增长。第三个是油气相关的行业。中国十分需要石油的代用品,而天然气就是其中之一,所以中国将会增加对天然气的进口量,这将会为油气相关产业这一块带来前所未有的商机。

像环境和医疗这块,已经热了一些年,但我们认为在细分行业中门槛比较高,所以可能中短期内不会出现饱和的现象,但是长期来看,最终还是会出现投资过剩的情况。医疗行业现在是供不应求的,这样的行业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投资,得到政府的批复及执照,而通过这些批复及执照也是需要一定时间过程的。我们在苏州投了一家原料药生产企业——苏州天马天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