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关重要的关系
导语:人们如果能像企业家那样思考问题,社会就能繁荣兴盛。

 

内容稀缺!

国内第一本关于LinkedIn的图书,并且由LinkedIn创始人亲自撰写。

内容实用!

站在时代与世界高度,分析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世界关系的图书。

作者背景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社交网LinkedIn创始人,能够精准把握商业合作中每一个敏感的关系,具有说服力。

作者简介:

里德·霍夫曼是举世闻名的企业家、投资人士。他是世界上最大的职业社交网LinkedIn的合创人兼执行总裁。该网络拥有1亿多名会员。里德之前任PayPal(贝宝)执行副总裁兼创立理事。他还是著名的硅谷风险投资公司Greylock的合伙人,也是100多家技术公司,包括脸书Facebook和星佳Zynga的早期投资人。

本·卡斯诺瓦是位优秀的企业家、作家。他曾经为《新闻周刊》撰稿,并在CNN、《早间秀》以及CNBC (全球范围内优秀的财经媒体)担任过嘉宾。他被《商业周刊》誉为“全美最棒的青年企业家”之一。

内容简介:

21世纪,信息产业的风云变幻决定了个体的职业生涯也将出现新的变局。美国商界领袖里德.霍夫曼先生是世界上最大社交网站的创始人,他深刻把握了至关重要的四大关系,从而精准判断和预测商业社会的发展,并为读者在当今充满挑战的新世界提供最有魄力的个人发展规划。

例如,如何处理个人与瞬息万变的商业社会的关系:里德提出每个人在信息时代都要像一家企业一样,具备“永久测试之心。”里德说,“大多数时候,世界上的变化都会突如其来,让你防不胜防。”(好莱坞一位行政官曾在台上采访里德,问他打算制定五年计划还是三年计划,里德说二者都不是:在硅谷,三年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不可能那么早就制定好计划。要保持灵活变通,始终处于试验阶段。)

本书深度把握关系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帮助读者迎接信息时代的新挑战!

第1章

自媒体时代:

每个人都是企业家

每个人都是企业家。在穴居时代,我们都是个体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人类的历史正是由此开始的。随着文明时代的到来,这种个体经营的形式受到了压制。别人给我们贴上了标签:“你是劳工。”于是我们就成了“劳工”,忘了自己一直都是企业家。

——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微型金融的先驱

天生就是个企业家。

当然,这不并是说你生来就应该去开公司。其实,大多数人都不适合开公司。成功的机会很渺茫,再加上这需要经得起长期的情绪波动。因此,只有少数人才适合开办公司。

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是企业家,并不是因为他们应该去开公司,而是因为创造是人的天性,是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所在。正如尤努斯所说的,我们穴居的先祖需要自己动手填饱肚子,需要创造生存法则,是他们创造了自己的生活。自那时起许多个世纪以来,我们忘了自己拥有企业家的潜质,而一直扮演着劳工的角色。

为了适应当今的职场挑战,我们需要重新发现自己的企业家本能,并利用它们去开创新事业。不论你是律师、医生、教师还是工程师,抑或是企业主,如今都需要以企业家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因为你至少掌握着一项不断发展的冒险事业,那就是你的职业。

本书算不上是求职指南,也不会为你提供设计简历或准备面试的贴士和建议。不过,它能帮你调整心态,磨炼技能,为适应未来做好准备。这里提到的策略能够帮你扩大社交圈子,取得竞争优势,猎取更好的职业机会。

如果你想成功,就需要深入理解这些企业家策略,并学会合理部署。广泛地说,人们如果能像企业家那样思考问题,社会就能繁荣兴盛。如果人们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后文提到的价值观,就能更快更好地解决现实的很多问题。本书不仅能帮助你提升自己,而且能使你周围的社会得到进步。其实,社会的进步是从每个个体的进步开始的。

新格局:传统人际网已被智能网络取代

许多世纪以来,各地的移民孤注一掷来到美国,怀着坚定的信念,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工作,就能过上比父辈更美好的生活。自美国诞生以来,每一代美国人普遍都能比上一代挣更多钱,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期盼逐步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已经成为美国梦的一部分。

在过去的60多年里,人才就业市场的运作方式就像一个自动扶梯。大学毕业后,你进入IBM、通用电气公司或高盛投资公司的基层岗位工作,就像站在了扶梯最底端。之后,你会接受专业培训,得到职业发展。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你在公司的职位也很快攀升,为后来几批雄心勃勃的年轻毕业生空出基层岗位来。只要表现不错,你就会在职场扶梯上稳步上升,每升一级都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权力,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好的工作保障。最后,你在65岁左右走下扶梯,让中级雇员来填补你腾出的高管职位。而你则拿着公司的养老金和政府资助的社保,迈入舒适安逸的退休生活。

当然,人们并不指望这种职业轨迹能理所当然地自动实现。但是,人们存在这样的共识,认为只要自己拥有足够的能力,工作努力,而且运气不差的话基本上都能一步步爬上高位。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预期十分合理。

然而,在现在的职场扶梯上,每层都挤满了人。罗纳德·布朗斯坦(Ronald Brownstein)在《大西洋》(Atlantic)杂志中写道,许多年轻人被困在了底层,即便是高才生也常常被大材小用,甚至会失业。与此同时,由于退休金难以兑现,政府保障网络漏洞百出,导致六七十岁的老员工受延聘或返聘的不在少数。这么一来,中年职员就陷入了晋升遥遥无期的境地。更糟糕的是,他们还可能会被经验丰富的资深员工挤出职场。如今的局面是年轻人入职难,中年人升职难,老年人退休难。正如布朗斯坦所说:“人们不是有序地齐步向前,而是踩在别人身上。”

与传统的职业轨迹一同消逝的还有老一代人享有的传统职业技能发展。现如今,要想提高交际能力,扩大专业技术知识面,都不能再指望公司的培训了。即便是年轻雇员,如今的职场预期也要求你一入职就能够上手工作,或是很快熟悉工作流程,在几周内跟上进度。不论你是想学习一门新技术,还是想进一步完善自己目前的工作技能,都得依靠自我培训和自我投资。公司不愿意对你进行投资,部分原因是考虑到你不大可能会在那里干很久——因为大多数人在一生的职业生涯里会接触很多不同的工作。过去,雇主和雇员之间会签订长期协议,用这种终身聘用的方式来换取雇员的终生忠诚。如今取而代之的是基于绩效的短期合同,到期后双方均可延续或终止。正如丹·平克(Dan Pink)所说的那样,现如今的职业忠诚体现在“横向”效忠于职业,而不是“纵向”忠于老板。

这些传统的职业假想之所以瓦解,至少和两个宏观因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全球化和科技。这些概念似乎已经尽人皆知。然而,它们拥有的长期效应却少有人知。以前,很多工作技能需要人们努力学习才能掌握。现在随着技术的革新,这些技能都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其中甚至包括像证券经纪人、助理律师和放射科医生之类的高薪白领职位。科技发展也会创造新的职业,不过新岗位产生的速度大都滞后于旧岗位被取代的速度,而且与被替代的这些岗位相比,新的职位通常需要与众不同的、更高级的技能。就算很多行业没有因为技术发展而改变或对工作技能提出更高要求,技术进步也使得全世界的人都有机会相互竞争同一个岗位,因为它使得公司很容易将工作推向海外——在这一过程中,你的薪水开始逐渐降低。贸易和技术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会很快消失。我们共同工作的劳动市场已经发生了永久性的转变。

所以,把你过去对职场的认识全部丢开吧,因为如今规则已经发生了改变。如果说过去是一种“预备,瞄准,射击”的模式,如今则变成了“瞄准,射击,再瞄准,再射击,再瞄准,再射击”。与过去不同,人们不再等到失业了或是工作不开心时才开始另谋出路,而是随时瞄准新的机会迅速抽身。传统的人际网络现在也已经被智能网络替代了。

职场两类人群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扩大。一类人已经认识并接受了新的职场规则,而且掌握了全球经济发展所需的新技能;而另一类则死抓着旧的思维方式不放,职业技能都已经商品化了,而他们仍抱有侥幸的依赖心理。问题是,你属于哪一类?

以机敏心觉知每一秒的变化

职场格局的改变会带来机遇和挑战。所以,现在你需要具备企业家的心态。不论你是在一个十人小公司上班,还是就职于大型的跨国企业、非营利性组织、政府机关,抑或是介于其间的其他任何机构,如果你想在“断层”的职业格局下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就需要像创业者那样去思考、行动,把你的职业看成自己经营的一项事业。

那么,你为什么要“创业”呢?在创建一家公司的时候,尽管信息匮乏、时间紧张、资源短缺,你仍然需要制定决策。由于不存在什么保障或者安全措施,你不得不承担一定风险。竞争在不断变化,市场态势也在不停地发生着改变,公司的生命周期通常很短。企业家开办并壮大公司实力时所处的这种形势,与我们如今经营自己的事业所面临的情形是一样的:未来无法预测,信息受限,资源紧张,竞争激烈。世界时刻在变化,而你花在每份工作上的时间都在缩减,这就意味着你需要不断去适应。如果你无法适应变化,那么跌倒了也没人会扶你一把——你的雇主不会,政府也不会。

企业家会很好地应对这些迎面而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变化和约束。他们会衡量自己的资产、抱负和市场现状,培养竞争优势,还会制订灵活、可更替的方案,在各自的行业领域打造稳固长久的关系网。他们果敢地寻找并创造突破口,积极应对风险。他们在关系网中搜寻商业精英来指引自己渡过难关。而且,从萌生创业想法的那一刻开始,他们就一直在这样做——从最初在车库办公到后来搬进写字楼,再到拥有好几层办公区域。想要在当今职场上取得成功,就需要采用企业家的这些策略。

无论你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这些策略都是十分宝贵的。不管你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还是在职场奋斗10年后打算采取下一步重大举措,还是在迟暮之年开始一项崭新的事业,这些举措都很紧急。再大的公司都会在小的方面采取行动,从而保留创业初期的那种革新精神。史蒂夫·乔布斯把苹果公司称作“地球上最大的新成立企业”。同样的道理,你需要一直保持年轻机敏,永远保持创业初期的心态。

用企业家精神与全球关联

2003年,我(里德)和别人共同创建了LinkedIn(关系网)网站,旨在联结商业人士社交圈,帮助他们更高效、更成功地工作。9年下来(2011年5月,LinkedIn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已有超过一亿人注册了该网站。从中我学到了不同领域商业人士的许多职业经营之道: 他们是如何联络信任的客户、谋职、分享信息,以及在网络上展示自己。通过LinkedIn的大量商业活动,我和同事洞悉到最紧俏的技能、最热门的产业势头以及能带来机遇的职业路线。我了解到哪些方法能成功,哪些会失败;哪些策略行得通,哪些会栽跟头。其间,我在自己的另一个爱好——投资方面获得了一些奇妙发现。

作为LinkedIn的执行主席,公司是我首要的日常工作,不过我也会投资其他新兴公司。作为天使投资者以及格雷洛克公司(Greylock)的合伙人,我投资了100多家公司,因而也有机会帮助一些了不起的企业家发展并壮大他们的企业。不论是在Zynga(社交游戏公司)和马克·平卡斯探讨社交博弈策略,还是在Digg and Milk(移动应用程序公司)跟凯文·罗斯探讨移动互联网的未来,抑或是同马特·弗兰纳里一起把基瓦(Kiva)的微型金融模式传播给全世界的穷困人群,这种种经历都让我对如何鉴别创业的成败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我主要致力于两项工作:促使LinkedIn为网站会员提供更多赚钱的机会,扶持其他投资组合公司不断成长。从事这两项工作给予我一种心灵启示:成功的新兴公司采取的企业策略与成功人士选择的职场策略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我之前曾有幸在硅谷工作了20年,现在一直在努力从我在那里学到的所有东西中提炼战略框架,并尝试着将该战略框架运用于这样一个想法,即每个个体其实就是一个“小型企业”。同样,我也是这样看待自己的职业的——创业者。

我初次见到本的时候,他正处于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关头。当时他已经创办了好几家公司,写了一本关于企业家精神的书,还去国外游览了很多地方。他需要决定自己应该继续开创技术企业,还是继续写作,或是出国旅游,还是三者兼而有之。那时他才20出头,就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他应该制订多远的未来计划?怎样的职业风险是可以接受的?广泛尝试各领域与集中创建专业性企业,这二者应该如何平衡?之后,他说的一番话很发人深省。他告诉我,即便自己下一步不打算再开新公司,也会像企业家一样去思考这些关键的职业问题。

在与我见面之前的几个月里,本走访了几十个国家,遇到了几千名学生、企业家、新闻记者和商业人士——从美洲中部社区学院的大学生,到印度尼西亚农村的小企业主,再到哥伦比亚的政府领导人,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在这些地方,他向人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同时也仔细观察并了解当地有志之士的心态和想法。他注意到一件不寻常的事:不管是在硅谷还是远在硅谷几千英里之外的地方,不管那些人是否开办公司,广义的企业家精神无处不在。虽然也许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企业家,但是那些人的生活方式却与硅谷的生活方式别无二致:自主独立,足智多谋,满怀抱负,灵活变通,并拥有广泛的人脉。这些经历让本和我殊途同归,他得出了和我相同的结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只是一个商业概念;它是全球性理念,而不仅仅局限于美国(这一点我在全球企业家组织委员会工作时深有体会)。正如我和本之间20年的年龄差距所证实的,企业家精神也是伴随一生的观念,而不只是某一代人的想法。

为什么如此紧迫?因为世界在变

我们在探究企业家精神这种终生态度会给职业带来怎样的改观之前,首先需要弄清楚这其中存在哪些风险。无法调整好创业者心态存在着危险,最好的证明方法莫过于回首曾经最代表企业家精神精髓的地方:底特律。

20世纪中叶,底特律繁荣发展成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都市。这要归功于当地的三大创业产业: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当时,这些汽车制造商都极富革新精神。福特想出了使用流水线作业批量生产汽车和卡车的技术,从而刷新了生产制造史。通用汽车公司的传奇式总裁艾尔弗雷德·斯隆(Alfred Sloan)实行一套管理组织制度,这让数百家公司争相效仿。这些汽车制造商也很具有前瞻性。作为少数派,他们大胆地认定,在这样一个推崇自由开放的国家,汽车一定会成为很普及的东西。艾尔弗雷德·斯隆曾承诺:“我们将为拥有不同财富和不同目标的人量身定制车型。”亨利·福特声称将制造一种汽车,“其价格低到收入还可以的人都可以人手一辆”。

正如所有最杰出的企业家一样,他们并不只是空想,而是走出去亲手去创造自己梦想的未来。20世纪后半叶,美国汽车制造商总共生产了几亿辆新款汽车,并销往世界各地。1955年,通用汽车成为史上第一家净赚10亿美元利润的公司。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通用公司已经非常庞大,连司法部都曾考虑要强迫其解散。

这些公司的职位完美地诠释了旧的职业扶梯理论。这里的职位都是金饭碗——几乎没有人会被解雇。如果你缺乏必要的技能,雇主会提供相关培训。通用汽车公司甚至开办了自己的本科大学,把课堂教学和工厂实践结合起来。从这里的学院毕业,就基本保障了终生聘用和福利。随着员工工龄的增长,他们的职位也在不断提升。

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底特律城的繁荣发展。这里成了梦想之园,财富和新生代技术的乐土。“兄弟,这里曾经是硅谷。”当地新闻专栏作家汤姆·沃尔什(Tom Walsh)回想起辉煌时代的底特律时这样写道。创业者带回大量的财富,吸引成千上万的人涌进底特律,都想要从中分一杯羹。这使得这座城市的人口跃居美国第四。这里工资很高,平均工资达到美国首位。在这里,购房数目激增。底特律除了是养家糊口的好地方,还享有多元、活力、文化和上进精神,堪比芝加哥和纽约。这座城市也率先为个人分配了电话号码,铺建了水泥路,并率先发展起城市高速公路。

20世纪40到60年代,底特律成为美国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当时的杜鲁门总统这样夸赞:“底特律这个名字在全世界人眼里已经成了美国工业丰功伟绩的代名词。”它是“民主军工厂”的重要组件,象征着美国的独树一帜,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纷涌前来,在巅峰时刻领略其创业和革新精神。

后来,底特律的汽车制造商逐渐丧失了创业者的开拓精神,从企业家变成了劳工。就像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一角一样,辉煌的底特律也开始慢慢衰退。

失去敏感,随时会被打倒

“几年过去了,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发现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是被一味地遮掩;艰难的选择没有得出结果,反而被踢出议程。即便我们已经被国外竞争者赶超了,情况仍是如此。”2009年,奥巴马总统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联邦政府将给通用和克莱斯勒公司(给予福特公司一系列的信贷权)贷款770亿美元,支持这些申请破产的公司。对于那些在底特律光芒笼罩下成长起来的年纪稍长的美国人而言,奥巴马总统的声明干净利落地宣告了底特律30年的衰败和幻想的破灭。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不过最突出的问题是:汽车产业太过安逸了。正如英特尔的合伙创始人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曾说过的一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的意思是,成功短暂,完美难驻。当你把成功看作理所当然时,竞争对手就随时准备打败你。汽车产业的主管怎么也算不上是偏执狂。

客户希望车型小一点,燃料节省一点,汽车产业主管却把车子越造越大。来自日本的竞争愈发激烈。他们不但没有把它当一回事,而且依然自欺欺人地认定(对自己以及客户都是如此)“美国制造”就意味着全球的最高质量。竞争对手研制出“节约生产”的新途径后,他们不但没有向其学习,反倒固执地抓着几十年前的老一套不放。他们没有奖优惩劣,而是把晋升的标准建立在资格长幼和裙带关系上。他们没有紧随不断变化的市场灵活做出变化,而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罗斯·佩罗(Ross Perot)曾打趣说,如果通用汽车工厂地板上出现了一条蛇,他们也会成立个委员会,来商量要不要杀死它。

成功来得过于容易,已经让美国汽车公司变成了规避风险、在非精英领导下臃肿不堪的官僚机构。当市场竞争加剧,顾客需求改变时,公司管理者和工会没有做到灵活应变,而是墨守成规。

底特律并不是一夜之间垮掉的,这其中有一个逐渐坍塌的过程。实际上,这也正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因为即便公司正在衰落,每年仍然能盈利几十亿美元。这样管理者就很容易一叶障目,扬扬自得,看不到问题正在逐渐积聚。没有人对组织进行压力测试,或是去寻找并克服公司长期以来的薄弱关节。这么一来,等到算总账的时候,日子就难过了。等警报响起时,一切都迟了——通用在3年半的时间内负债820亿美元,最后不得不动用联邦政府的紧急援助。

汽车产业的崩溃让这个“汽车之城”陷入了绝境。“住在这个全美国最被人嫌弃的城市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遇到交通堵塞问题。”当地的专栏作家沃尔什冷面幽默道。走在刚出底特律市中心的街道上,用“被人嫌弃”这个词来形容就再恰当不过了。你有可能走过好几个街区都遇不到一个人。到处是空无一人的房子。有些门窗被专用的木板封上,前门上钉着判决书似的标牌;其他房子只在空窗框里钉着黑色的柏油帆布。许多建筑看起来都很古怪,让人联想到坍塌的姜饼屋。市里有近1/3的地区荒无人烟——其面积相当于整个旧金山的大小。

对于留在底特律的人来说,生活是残酷的。底特律在美国最危险城市排行榜中位列第二名(仅次于密歇根州的弗林特市)。这里有一半的儿童生活贫困,失业率也居于美国首位——大约在15%到50%之间。学校制度形同虚设:80%的八年级学生连最基本的算术都不会。当地的大部分政治家不是腐败至极就是昏庸无能。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整个城市竟然连一个农产品运输的食品杂货连锁店都没有。

底特律曾经是进步的象征,代表着一切美好和可能。汽车产业曾标志着企业家精神。而如今,底特律却沦为了“绝望”的代名词。

觉知无处不在的变化

底特律的故事远没这么简单。上述只对其做了概述,并没有提到其他一些复杂因素,而且早期的数字表明,底特律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好转。底特律这样的遭遇并不少见。我们选择汽车产业这个例子不是因为它有多特殊,而恰恰因为它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年来,有太多行业与公司经历了类似的迅速衰落现象。与过去相比,曾经盛极一时的公司衰落的概率更大,速度也更快。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公司维持S&P500指数(斯坦福500种股票指数)的时间平均在65年。而到了90年代末,这个数字只有10年。德勤会计事务所的约翰·西里·布朗(John Seely Brown)和约翰·哈格尔(John Hagel)报告说,大型公司丧失领导地位的比率,也就是所谓的垮台率,在过去的40年里翻了一番以上。在当前形势下,“‘赢家’的宝座愈发坐不稳当了”。

为什么有这么多商业大赢家最后会遭遇底特律式的结局呢?虽然情况各不相同,但是其根源基本上都与某些普遍因素有关,如成功所导致的狂妄自大,无法辨识竞争对手并与之匹敌,不愿去抓住存在风险的机遇,以及无法适应变幻莫测的形势,等等。在竞争和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底特律被摧垮了。这种竞争和变化的作用无处不在,而且在威胁着每个企业、产业和城市。更重要的是,它也威胁着每个人,每份职业。

本书并不是一部底特律经济发展史。那么底特律为什么这么重要呢?因为无论你在哪个城市,涉足哪个行业,或是从事怎样的工作——在职场上都有可能将重蹈底特律的覆辙。变革力量击垮了那个曾经一度辉煌的城市和产业,变革力量对你的职业也存在着同样的威胁,不管当下形势是如何风平浪静。

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另一条路——当然,不管是在打比方还是在算实际距离,这个地方离底特律有好几千里地之远。硅谷已经成为21世纪创业和进步的典范,并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拥有了数代创业公司:从1939年创立惠普公司,到英特尔、Adobe、基因泰克、AMD、Intuit、甲骨文、美国艺电、皮克斯和思科,再到Google、eBay、雅虎、希捷和Salesforce,以及最近的PayPal、Facebook、YouTube、Craigslist、Filled和LinkedIn。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硅谷一直保持并不断巩固着这样的创业神话,其十几家公司在不断适应全球市场的发展,并不断创造着未来。这些公司不仅为企业革新提供了一个崭新模式,也为个人职场成功所需的企业家心态树立了榜样。

这些公司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呢?硅谷法则就是本书想要传达的理念。明智并果敢地承担风险,方可做成大事。建立职场网络,从而帮你提供信息,分享资源,共同出击。这就是获得绝世良机的不二法门。

不论身份或职位,你都可以以创业者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任何人都可以将这种企业家技能应用于他自身的职业。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如何避免重蹈底特律的覆辙,以及如何借鉴硅谷的做法。

以永久测试之心与多变的世界接轨

1997年,硅谷有位软件企业家里德·黑斯廷斯(Reed Hastings)遇到了一件麻烦事。他从录像店租了张碟片,《阿波罗十三号》(Apollo 13),归还时超期了几天,结果交了一大笔超期费,还不好意思告诉妻子。不过,他内心的企业家本能马上激发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让大家租电影碟片却不需要为超期费用担心呢?于是他开始对这个行业展开调查,发现新DVD技术轻巧便宜,方便运输。他想,若是把电子商务与DVD技术变革结合起来,将会带来巨大商机。同年,里德开办了一家新型企业,将电子商务和旧式的邮政服务结合起来:顾客在网站上选择所需的电影,通过邮寄接收DVD版,等看完了随时都可以邮寄归还,没有时间限制或超期费用。这是个绝妙的点子。不过技术产业的多年经验告诉里德,这种交易形式仍会进一步发展。于是他没有将“邮租DVD”(以及类似显示当前具体经营内容的名称)作为公司名称,而是想出了一个涵义更广的名字:Netflix。

Netflix的成功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起初,顾客需要为租的每张DVD支付租金,就像在世界各地开办了数千家连锁店的电影出租巨头百视达的做法一样。然而,这种方式反响并不强烈。于是,里德开始实行包月计划,提供无限租借服务。可是,顾客仍然抱怨从网上选择到DVD邮寄到他们手里这期间花费的时间太长了。1999年,他在百视达总部参加了一次会议,商讨本地配送合作以及快速到货等举措能否实现。百视达没觉得这个想法有什么了不起。里德之后回忆说:“那里的员工差点大笑着把我们轰出来。”

里德和自己的团队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完善了配送中心网络,使得80%以上的顾客隔夜就能收到预订的DVD碟片。此外,他还推出了首创的推荐引擎,根据用户的购买历史为他们推荐可能喜欢的电影。到了2005年,Netflix已经拥有400万的强大订户群,并击退沃尔玛在线邮寄电影服务的效仿性尝试,成为在线电影租赁之王。2010年,Netflix的收益超过了160 000美元,而百视达却因未能适应因特网时代的变化而宣告破产。

如此巨大的成功并未让Netflix产生丝毫松懈。实际上,在2010年和2011年,该公司的发展重心从创造利润的邮寄DVD业务转移到了另一个迅速兴起的业务上:使用电脑、智能机或平板设备在线观看影视节目。这是他们多年来的梦想,而如今的宽带覆盖已经允许其成为现实。现在,他们的大部分顾客无须DVD,而是直接在线观看影视节目。笔者在创作这本书时,Netflix每周占据着因特网总流量的30%以上。不久,在线播放或许将成为Netflix重要原创程序的一大显著特色,还有可能将那些正在研发的新技术整合进来。然而,里德的团队也不是高枕无忧的,因为新的挑战一直都存在。

里德说:“大多数时候,世界上的变化都会突如其来,让你防不胜防。”有一次,好莱坞一位行政官在台上采访里德,问他打算制订五年计划还是三年计划,里德说二者都不是:在硅谷,三年就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们不可能那么早就制订好计划。Netflix不会早做打算,而是保持灵活变通,始终处于试验阶段。我们把这种心态称为“永久测试”。

将创业心态设置成“永久测试”

有时候,科技公司在软件官方发布后,还会把测试版标签保留一段时间,为的是强调该产品还没有完结,仍存在提升空间。例如,Gmail于2004年投入使用,可是官方正式版直到2009年才发行。那时已经有数百万用户在使用Gmail了。亚马逊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每年在写给股东的年信中都会说,正如1997年他写给股东的首封年信一样,今天仍然是因特网和亚马逊网站的“第一天”:“尽管我们的前景十分乐观,仍然需要高度警惕,始终保持紧迫感和危机感。”换言之,亚马逊从不会有完结的一天,因为每天永远都是第一天。对于企业家来说,完结就相当于完蛋。他们都很清楚,伟大的公司总是处于不断改进和变化之中的。

完结对于每个人来说都相当于完蛋。我们都在不断进步,每天都有机会去学习更多知识,做更多事情,做更了不起的人,获得更多成长。把职业始终保持在测试阶段,可以强迫自己承认自身还有缺陷,还存在发展空间,还需要适应和进步。不过,这种心态也十分乐观,因为这意味着你有能力改善自己,同时也有能力改变周围的世界。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创业中心主任安迪·哈加登(Andy Hargadon)称,对很多人来说,“20年的经验”其实只是一年的经历重复了20次而已。如果你的职业一直处于永久测试阶段,20年的经验就会是20年实实在在的经历所得,因为每一年都将遇到崭新且丰富的挑战和机遇。“永久测试”从本质上来说是对个人不断成长的终生追求。

职场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若不向前进,就等于是在后退。

创业技能启动阶段

仅靠永久测试这种心态还不足以帮助你实现职业转型。想成为企业家,你还需要一些实实在在的技能。在随后的章节里我们将介绍如何:

·将个人资产、雄心壮志和市场现状三大板块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优势。(第2章)

·运用ABZ规划,根据自身竞争优势制订A计划,然后根据后期反馈和经验教训重复或调整计划。(第3章)

·建立真实长久的人际关系,组成强大的职场人际网络。(第4章)

·借助人脉搜寻并创造机会,扩大信息渠道,蓄势待发。(第5章)

·抓住职场机遇,正确评估,合理冒险。(第6章)

·咨询职网精英,洞察形势,明智选择。(第7章)

在每章结尾,我们都会提供明确的行动条目,帮您更好地为自身投资。

当然,这些技能并不能覆盖职场的方方面面,本书也不是对所有创业理念的分析。相反,我们是想通过介绍一些创业策略来帮您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第一,我们会展示如何在充满不确定且变化莫测的时代下求得生存,避免遭遇“底特律式”的命运。我们会教您如何在职场中不断调整以获得良性的稳定状态。只有不断调整适应才能获取稳定。

第二,我们的宗旨是为您提供必备策略,帮助您在职场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专家。不论您是想提升自己在公司的职位,开始创业,还是想涉足某个全新行业,不论您拥有何种事业雄心,我们都可以为您指明方向,帮您像创业者那样思考和行事。这些创业策略虽然不是“万能钥匙”,但是却可以在“拥堵”的“职场扶梯”上拉您一把。在当今职位格局的突变崩塌下,它们不仅可以保您平安无虞,而且还能让您如鱼得水、大展身手。

那就开始行动吧!还有新公司等着您经营呢。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