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的下一个25年
导语:

刘胜军

1988年从零起步,创业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深圳,中国平安迅速崛起为中国金融业的奇迹。

中国平安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金融机构,但它却是业务种类最为齐全、创新能力最强、也最具想象力的金融机构。它经历了次贷危机的洗礼而变得更加成熟。正如深圳平安金融大厦将挑战中国建筑最高度一样,平安集团从来没有放慢自我变革、自我挑战的步伐。

平安过去25年的成长,可以归结为三大关键成功因素:

第一,国际化。马明哲起了个英文名Peter,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表明了企业领导对待国际化的心态。在平安的100位高管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来自海外。针对引入国际团队的融合挑战,平安提出要为国际人才提供“国际标准的球杆”,包括给予发挥才能的职位、配备工作所需的资源、国际水准的薪酬等。平安之所以在管理上能够国际化,这和其股权结构的国际化是分不开的。国际化的管理,给了平安一个不一样的起点。

第二,制度化。对制度与流程关注不足,是中国企业的通病。在平安金融培训学院的大堂里,摆放着孔子和爱因斯坦的头像:孔子代表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爱因斯坦代表现代科学精神、制度和理性。平安特别注重平台的力量。马明哲说过:“讲在嘴上的制度是给人听的,写在纸上的制度是给人看的,落在流程上的制度才是可靠的。”他还指出,“小胜靠个人,中胜靠机遇,大胜靠平台”。平安非常注重借鉴世界一流公司的经验来提升自我。从1997年开始平安聘用麦肯锡作为战略与管理顾问。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平安还聘用了不少麦肯锡的员工担任平安的干部。

第三,拥抱变革。在中国的金融机构中,平安是最具创新与变革勇气的,其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也极富远见。平安投资10亿元、耗费10年建立了超前的“后援中心”,整合了4000万个人客户和400万公司客户资料。离开远见和执着是很难完成如此大的项目的。

展望下一个25年,平安已经具备一流的条件和基础,完全可以在下一个25年创造更多奇迹:

第一,迎接第三次产业革命浪潮。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正在重塑当今的商业现实,引发颠覆式创新机遇。平安,兼具创新能力、对互联网的深刻理解和综合金融优势,将具有领先创新的巨大空间。平安陆金所的成立,标志着平安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

第二,抓住金融市场化机遇。在重启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化是大势所趋。随着金融管制的解除,那些拥有速度优势、创新优势、业务范围经济优势的金融机构,将获得更大成长空间。对平安而言,金融市场化不是挑战而是机遇。

祝贺平安25岁生日,赞赏平安为推动中国金融创新而做出的巨大努力,期盼平安永葆创新与变革激情,谱写中国乃至全球金融业新的传奇。(作者系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本文刊载时有节选)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