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工业要有消费导向意识
2013-06-07 17:00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赫荣亮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我国居民消费档次的提升,将为原料工业开拓新的市场,企业要思考,如何在消费升级赛中当好运动员,而不是沦为场外观众。

经济观察网 赫荣亮/文 近两年,我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5月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下调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至7.75%,并警告中国有债务风险。2013年中国经济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中国制造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等行业开始萧条。但与萧条市场不匹配的是,中国原料工业产量依然保持大幅增长,应当根据消费市场来进行调整。

综合各类信息显示,钢材、铁矿石、焦炭以及动力煤等产品行情跌落至2008年金融危机后相当水平,而有色金属、橡胶产品行情也较2011年高点分别跌落20%和50%。但在产量方面,前四个月,中国有色金属产量增长11.4%,钢材产量增长10.5%。

而与原料工业的低迷相比,贴近居民消费市场的消费品工业状况较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4月份汽车、计算机等工业企业利润一般都强于原料工业。

原料市场萧条,原料工业产量增长,同时消费品工业稳健发展,看似矛盾的一组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我国居民消费被激发出来,带动消费品工业的增长;二是长期倚重投资导向的经济思路,导致原料工业产能增速超过了下游需求增速,即出现产能过剩。在中国经济增长较快时期,消费繁荣能够掩盖住经济的深层次问题,一旦经济步入低迷,工业产能过剩现象开始大面积暴露出来。

实际上,一个成熟的经济体系,市场机制运行良好,产能、需求等经济问题会自动调节好,而政府需要解决的是环保等具有外部性行为。中国原料工业问题在于,政府角色模糊,冶金、化工、能源等各类原料工业中的巨无霸企业,基本是国有企业,这些企业的出资方即为各级政府。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影响着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而且,目前政府行政审批过多,造成了企业运转难以顺应市场变化,甚至存在着企业为了通过审批而迎合主管部门胃口现象。比如沿海钢铁工业,炼钢高炉越建越大,铁矿石、焦炭的原料品级要求越来越高,造成钢板成本高,越生产越亏损,近期有消息爆出,首钢京唐公司四年亏损超百亿元。

而政府对市场中的影响过大,挤占了民间经济发展空间。政府影响工业领域在于它的强大行政能力,导致经常有行政权利滥用行为。此外,高额税负政策也导致了相当多的企业所缴纳税赋比企业利润额还要高。

相比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对原料工业的影响更直接。每当经济进入萧条时期,政府都会出台刺激计划,采用宽松的财政政策,进行基建、能源等领域投资,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的激增。在政府脉冲式投资的鼓舞下,各地争上大项目,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增长过快,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发展思路占据主导,原料工业产能开始膨胀。

此次原料工业衰退,若以2012年3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负增长算起,原料工业持续低迷已经一年有余,这段时间,钢材、煤炭等原料行情步入漫漫熊市。原料工业陷入泥潭,有学者和媒体呼吁政府启动投资。这次,政府还是相当理性,在5月下旬,国家发改委官员表示,不要再指望会有新一轮的经济刺激计划,企业要做的是抓紧时机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产业结构。

而实际上,政府已经尝试过投资手段,2012年下半年,政府开始加快大型投资项目审批,部分领域建设加快,2013年前四个月,我国的农田水利、铁路交通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均保持在相当高的增长水平。但由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在弱化,投资边际效应在递减,政府开始淡化投资期望。

应该讲,中国经济多年来依靠投资促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经济增长方式开始变化,开始转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阶段。国家统计局公布,在2012年GDP增长7.8%中,最终消费对GDP贡献是51.8%,资本形成贡献50.4%,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贡献-2.2%。消费去年已超过资本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而今年4月份汽车、计算机等工业企业利润一般都强于原料工业也表明,中国消费能力在增长,成为市场主导力量,将带动消费品工业稳健运行。

原料企业面临的另一个潜在危险是,我国城市化已经过半,城市化高峰也将要过去。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城镇人口达到7.12亿,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2.57%。现在,钢铁、化工、水泥等原料工业的建设已经超前,经济方向发展变化,原料工业发展需要适度调整,原料工业企业也需要追踪消费品工业发展动向,不能一再将注意力集中在“铁公基”而错过了转型时机。

原料工业企业转型偏重居民消费,而消费市场的多样庞杂性,导致企业找不到市场立足点。其实,各行业有自己的特点,市场在于发现,比如我国钢铁产量占据全球一半,但我国较有名的民用保温器皿产品,还需要进口食品级不锈钢材料来满足生产。

我国居民消费档次的提升,将为原料工业开拓新的市场,企业要思考,如何在消费升级赛中当好运动员,而不是沦为场外观众。

(作者系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钢铁研究员)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