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鲁宁/文 国产维C银翘片质量丑闻旧丑未了又添新丑——6月18日,香港卫生署警告本港市民不要购买或服用由大陆生产的标示为“维C银翘片”的口服中成药(非处方类中成药)。港府卫生署给出的警告理由是,该产品已在香港被检出可能含有多种未标示及已被禁用的西药成分,服用后可能危害健康。
香港卫生署对国产维C银翘片“发难”,缘于本港一位中年妇女从大陆购买并服用了该中成药引发身体不适,最终被怀疑可能是服用该中成药所致的不良反应。
香港卫生署在其官网提供的警示图片显示,该维C银翘片的生产厂家为深圳市的一家知名药企。
资料显示,该知名药企成立于1983年,现由一家香港公司控股经营。该药企曾参与维C银翘片国家质量标准的起草。可见,至少就维C银翘片生产而言,该药企是同行中的龙头企业之一。不如此,该企业不可能拥有参与起草该中成药国家标准之可能。
可尽管在行业内拥有地位,该药企的市场声誉却不佳。仅2012年5月,该药企就有8个批次的明胶空心胶囊、咳特灵胶囊因铬超标被食药监局责令召回销毁。据此,该药企因涉嫌生产假药被食药监局立案查处,只是未见有查处结果向社会公布。呵呵,高高举起而轻轻放下,是大陆食药监执法的一个通病。至于查处过程是否受到“外力”强制干预或被人公关,只好任由民众作合理猜测。
诸多原因所致,大陆与香港的关系眼下正处于“敏感期”,节骨眼上出此洋相实不应该。也许有关方面认为,维C银翘片并不直接供应香港,其质量问题一般不会在香港被引爆。谁知“老天爷”看不下去,该出丑时跑不掉。此丑看似偶然实乃命中注定。这个“命”,就是大陆食药监部门对维C银翘片旧丑的查处很不上心。
旧丑造成的社会影响远比新丑要大。丑闻事起广药控股盈康药业所产维C银翘片的原料山银花及枝叶涉嫌用工业硫磺熏蒸。不只是维C银翘片的原料山银花使用了工业硫磺熏蒸,更多的中药材为在存放过程中避免发霉变质,反复用工业硫磺熏蒸,在中药制造行业是个公开秘密。就此,食药监部门一不耳聋二不眼瞎, 但从来就未作过认真查究。
媒体不举食药监不究,媒体举了食药监是否理会,还得看媒体之来头大小。今年3月26日,用工业硫磺熏蒸维C银翘片原料山银花的恶行被央视曝光,问题药企尚未来得及发货的维C银翘片才在两天后被食药监部门匆匆就地封存。可就封存之后的下文,人们迄今未见食药监部门作出令人信服的交代。
中成药是中华传统药(医)学文化博大精深之骄傲。时至今日,针对中成药欲大步走出国门遭遇的阻力,有关方面对民众所作解释往往先揪住西方对中成药的偏见说事。偏见有没有呢?应该说的确有,许多时候还不小。但中成药从原料到制作过程的种种拆烂污,才是国外不认可中成药的主要原因。就此有关方面的态度一直是避重就轻,乃典型的驼鸟心态在作祟。
一个食品另一个药品,如今都成了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之患。由是,国家先是层层设置药监机构招兵买马。后来发现不管用,又将食药监合二为一。结果还不成,又将食药监搞成大部制试点单位从卫生部剥离,并将机构升格为正部级。可情况又怎样呢?答案是该出丑仍照出。这至少已再次证明,解决中国食品和药品的质量困惑,并非只是个机构级别和队伍兵强马壮的问题。
法制残缺、软弱,人心不古、见钱忘利,地方保护、法不责众等等,都是食药监部门用来开脱监管责任,搪塞舆论不满的理由。客观地看,这些导致中国 “食不食、药不药”的病因不但长期存在而且有些还非常严重。但就如机构队伍一样,都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本质问题是,食药监队伍的社会良心和“政治责任” 双双残缺。
社会良心和“政治责任”之残缺,在各级政府机构都不同程度存在。问题是民以食为天,药以救人性命为惟一。一般的政府机构“双责”之残缺,最多让民众多受点官僚主义之恶气,食药监部门“双责”之残缺,轻则危害民众健康,重则伤人性命。这一局面再不有实质性改观,让民众情何以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