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湿鞋” 资管通道业务遭遇成长烦恼

张勇2013-06-28 11:0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勇 迅猛飙升的通道业务让券商资管无不趋之若鹜,然而在资管规模快速膨胀的同时,风险也逐渐开始释放。

一个月多前,在此轮资管规模大幅扩张中并未走在前面的上海证券,在尝试通道业务不久就“意外”陷入到一场金额高达10亿元的骗局,虽然在最后关头,银行作为业务的合作方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而终止了这笔业务,但还是极大地暴露出了通道业务的风险。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上海证券需要在这场骗局中承担责任,但通道业务的另一端——银行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失职,“券商在通道业务上的冲动实际上来源于银行,如果不是银行对于资产‘出表’的强烈欲望,券商几乎就没有开展通道业务的机会。”在这位业内人士看来,银行对于通道业务也负有重要的审核责任,“资金是从银行出来的,项目实际上也是银行看上的。”

然而,对于险些陷入的这场骗局,上海证券方面三缄其口,而参与合作的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同样保持了沉默。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券商开始行走在通道业务的“河边”,“湿鞋”者也难免继续出现。因此,监管层对于快速增长的券商资管规模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今年以来,地方监管局的检查和证监会、协会组织的抽查同时在进行,行动的目的也源自于对资管通道业务规模快速扩张而引发的担忧。

10亿骗局

“要不是银行在最后关头发现融资方的公章都是假的,可能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接近上海证券的一位人士透露说,“就在10个亿的资金已经进入到对方的监管账户上之后,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让银行方面重新核查了相关资料,才发现了其中的问题。”

据上述人士介绍,今年年初,一家企业以融资需求为名找到上海证券的资管业务部,希望其通过设立单一信托的形式,从商业银行融一笔金额达到10亿元的资金,这家企业则将自己的一笔对等的金融资产委托给上海证券设立一个定向资产管理计划。

事实上,“这种形式非常常见,资金是从银行出来,券商仅仅是一个通道,收取通道费用。”上述人士说,“由于形式很常见,可能风险在操作过程中被淡化了,更重要的是,银行的审核也通过了,这让上海证券更加淡化了风控。”

2012年,虽然整体券商资管规模在以几何倍数增长,但上海证券资管业务的净收入却不增反降。上海证券2012年年报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上海证券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仅仅为33.07万元,比2011年的128.04万元下降了74.17%。

而今年5月底证券业协会所公布的2012年券商经营业务排名显示,2012年度券商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中位数为1298万元,可见上海证券在这一方面已经被同行远远甩在了身后。

据接近上海证券的一位人士介绍,“上海证券资产管理业务的管理规模一直不大,主要是集合理财计划,定向开展的很少。”

据同花顺iFinD金融数据终端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上海证券的集合理财产品管理规模为12.73亿元,定向的规模虽然没有公开数据,但上述人士表示,“定向的规模暂时也仅仅是在10亿左右的级别。”而截至2012年年底,排名第20位的第一创业证券的资产管理规模都已经达到了275.81亿元。今年开始,上海证券也加入到开展通道业务的潮流中。

而至于造假方提供的金融资产,“可能是票据资产。”上述人士透露说,事实上,在券商通过定向计划操作的通道业务中,票据类是最常见的一类,具体又分为票据过桥、资金过桥和票据质押。

在具体的操作中,券商资管先和委托人(实际出票银行)、托管银行签订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合同,实际持票银行将已贴现、转贴现的票据转贴给票据转让方(过桥银行),转让方再与券商资管签订《票据资产转让合同》,券商与票据服务银行签订《票据资产服务合同》。

虽然票据类的票据过桥、资金过桥和票据质押在操作中有所不同,但票据的验票、保管与托收一般都是交给票据服务银行,而最终在收到回款后,券商则将作为管理人负责定向计划到期清算和向委托人支付本金和收益。

在这些业务中,券商资管作为管理人,收取通道费用,但比例并不高,通常仅仅在万分之五左右,最低的甚至已经到万分之二。券商似乎不是为了赚取管理费,而是为了尽快做大规模。

监管风暴

就在上述10亿骗局之前,监管部门开始了近年来对于券商资管最大力度的一次检查。

一位券商资管负责人介绍说,“今年4月份开始,证监会、证券业协会联合组织了全国范围的资管业务大抽查。”目前,抽查还在继续,“我们已经完成了抽查,风险控制还是抽查最关注的点,而且主要是针对通道业务的风控。”“通道业务的花样很多,除了主要的票据业务之外,还有委托贷款类、土地收益权抵押融资类、应收账款收益权类和股票收益权质押融资类等。”上述人士表示,这些券商资管所新增的通道业务资金来源实际上大多来自银行的表外业务。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主要的业务类型有担保类业务、承诺业务和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通过券商资管这条通道,银行在整个融资链条中就变成了类似担保的角色。”上海某券商合规部门负责人指出,“银行找券商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完成信贷资产的‘出表’”。

过往,在银信合作中,信托一直作为银行实现信贷资产“出表”的主要渠道,为商业银行“靓丽”的财务报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这一类业务从2012年开始进入到了严峻的兑付期,于是银信合作大幅降低。

这给了券商们一个做大资产管理业务的机会。

恰逢其时的是,去年《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和《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试行)》“及时”地进行了修订,适度扩大了券商资产管理的投资范围和资产运用方式。

很快,银行与券商一拍即合,万亿规模的银行资金迅速向券商资管搬家。

另外,在证监会与证券业协会组织抽查的同时,各地证监局也应会里的要求对辖区所有券商资管进行了全面检查,“这是针对所有券商的一次大检查”,上海一家券商资管的副总介绍说,“目前大检查也基本结束了,不久之后可能监管部门还会组织大讨论,对检查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虽然抽查和检查同时进行,但并不意味着监管层有收紧通道业务的打算。”在一位接近上海证监局的人士看来,券商资管规模在通道业务上的扩张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内部的预计是今年年底规模可能超过5万亿元。”

最新的数据表明,券商证券资管规模已经达到了3.1万亿元,如果保持现在的速度扩张,5万亿元的规模很可能在今年内实现。

不过,由于资金几乎全部来自于银行,因此在银行被大幅去杠杆化的背景下,券商资管的规模扩张速度或许会得以控制。但“风险肯定是存在的,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上述券商资管副总表示,这次是上海证券,下一次可能又会是另一家券商。

 

华东分社社长
2004年入职经济观察报,历任华东新闻中心高级记者、主任,主要负责华东地区采编工作和资本市场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