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钱事

经济观察报 关注 2013-07-01 11:21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叶静宇 钱事,在温州总是分外激荡。

在这个资金分外紧张的6月,温州也未能独善其身。随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不断飙升,该地区银行信贷规模骤然趋紧。而在此前的5个月里,温州的信贷规模一直处于宽松状态,多数银行还在实施“贷款营销”。

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2013年温州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温州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指出,温州的实体经济正呈现出“内卷化”特征。在多数放款进入企业生产经营的情况下,资金或是在“空转”,或是未得到有效利用。

在这一震动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冲击波中,温州处于特殊的地位。一种被广泛认同的观点是,央行此次收紧流动性、挤出空转资金的实际意图,是要推动资本向实体经济流动。这也正是温州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

此契机下,温州钱事仍需思量。温州金融办表示,探索如何最终实现各类资本与经济转型的有效对接,仍是金改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实业“内卷化”

温州一家阀门公司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表示,在过去的两年间,他已将资金从除阀门主业以外的所有投资领域撤出,专注于技术改造和自有品牌的打造。今年,除了将再投资1000万元用于更新机械设备,不准备做其他任何投资。

他坦言,目前在温州制造业中,类似的情况十分普遍,主要原因是投资不熟悉的行业风险不可控。而在过去,温州商人对不熟悉行业的追捧热情一直较高,这某种程度上也是造成2011年温州信贷风波的根源之一。

不过,伴随着商人们理性回撤投资的,并不是温州实体经济的回暖。

上述《蓝皮书》指出,温州的实体经济逐渐显现出“内卷化”特征。所谓“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也即意味着,温州经济正陷于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至11月,浙江全省规模以上亏损企业亏损额15.93亿元,同比上升68.4%。其中,温州的情况很具代表性,温州市经信委2012年监测的15个行业855家重点企业,有10个行业出现了利润负增长。

温州市财政局纪检组组长卢小平表示,随着一些增收因素作用的逐渐减弱,5月份温州市财政收入增幅出现明显回落,5月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降至个位数。其认为,这显示出温州实体经济回暖还是较为乏力,基础不够扎实,部分企业还未从区域经济的危机中走出。

近年来,温州企业的转型升级步履维艰。目前温州制造业中,多数行业企业仍然规模偏小、竞争力低。此外,现代商贸业发展滞后,购买力外流严重,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缺失,风险防范难度大,也制约着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不过,在信贷危机余波未了之时,资金能否向实业有效流动仍然是实体经济回暖的关键。

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行长吴国联透露,截至今年3月末,温州全市贷款余额7129亿元,较2011年9月民间借贷风波发生时的贷款余额增加了938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为3380亿元,比2011年9月增加647亿多元。“尽管增速比以前有所放缓,但应该能够支持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吴国联表示。

根据温州市金融办的数据,今年1至5月份,温州新增直接融资规模55亿元,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同期翻了3.5倍。

民间借贷方面,根据温州民间借贷监测,温州民间融资资金主要投向生产经营领域,用于对各类生产领域流动资金的补充,以及用于扩大再生产等,尽管借贷利率和增速同比去年有所减缓,但在民间借贷发生额中,约有80%用于生产经营。

不过,一位国有银行温州支行行长表示,银行对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测,只能进行到贷款是否进入到企业项目账户这“第一步”,最终是否实际用于实体经济并不能准确监测到。

温州平阳企业联合会秘书长章志弘表示,“把银行和企业的关系形容成鱼与水,我赞同,但是目前更多的是‘水煮鱼’的关系,企业是鱼,银行是水,银行爱怎么煮怎么煮,现在企业支付给银行的利息太高了。”

在高额的资金成本面前,企业即便从银行贷到钱,也很难用于实业的经营发展。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表示,在企业借贷过程中,“拆东墙补西墙”、“以贷养贷”等不良现象正日渐凸显。许多企业借款是为了偿还之前高额的贷款利息,而并未将之很好地投入实体经营领域。信贷资金实际上很多都在“空转”。

造成高额资金成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银行也不无风险。从去年起,温州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大部份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温州的支行行长,今年已经悄然换掉一批,以至于在今年4月温州举办的一次银企恳谈会上,出席会议的企业发现,原来的企业家还都在,但银行行长却都是新面孔了。

一位国有银行温州支行行长透露,实际上目前不少企业的困难还没有真正解决,担保量还没有浮出来。

关于目前银行对企业信贷的态度,工行温州分行行长侯念东强调,信贷优化并不是说对所有企业,而是针对转型升级,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企业,银行要主动创新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包括对龙头企业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的信贷创新和担保创新等。

契机

事实上,自信贷风波之后,温州企业的投资意愿正在收窄,同时,资金借出方也逐渐趋于理性,并追求低风险投资,因此,今年以来,温州的贷款需求整体上一直较为疲软。

温州民间借贷服务网显示,多数借出方愿意将年化利率的范围定在12%~15%,这与2010年高企的借贷年化利率相比,基本属于对折水平。

而最近一个月监测数据显示,5月10日,温州民间借贷年化利率最高值达20.3%,随后回落到5月24日的13.3%。从5月31日的15%,逐渐上升到6月14日的17.2%,6月21日再次回落到15.6%,6月24日温和上升到15.72%。

相应的是,今年1~5月,温州的银行信贷规模也一直处于宽松状态。温州一国有银行支行行长称,今年该行的分行系统整体面临贷款贷不出去的问题,因此一直在做贷款营销,还在争取上级行给予政策松绑。

然而,进入6月,温州银行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随着“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这个被视作中国金融市场风向标的数字在6月份不断飙升,温州的银行信贷规模普遍紧缩。

温州一家房地产企业负责人称,6月份之前,还有银行信贷部门的领导上门拜访他,希望提供贷款,仅过了半个月,现在想要贷款,就要排队等银行的审核了。

一家股份制银行温州分行个贷部的工作人员表示,贷款额度趋紧,之前对额度的把控是半年或一个季度为衡量标准,现在已压缩到一个月发放一次额度。虽没有明确暂停放款,但事实上已经停下来了。主要原因是存款没有跟上,导致具有触及75%的存贷比监管红线的风险。

而上述国有银行支行行长透露,该行已结束此前的“贷款营销”,迅速转入“客户筛选”阶段。目前虽仍接受贷款申请,但会采取延长放款时间的方式,预计正常放款最快要到7月。

这或使步履维艰的温州企业受到不小的压力,不过,这可能也是温州金改改善“投资难”的一个契机。

温州市金融办表示,今年温州将加快推进农合行股改和温州银行定向增发募集,研究推出小贷公司定向债,争取设立有限牌照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财务公司,确保设立温州民资发起的专业性保险公司、全牌照的证券公司、信托公司。设立各种类型的资本资产管理公司,鼓励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以债权、股权等形式组织民间资本投入本地中小微企业。

今年以来,温州两家农合行在改制过程中,已吸纳了22.34亿元温州民间资本走上了“银行梦”的道路。而在另三家农合行改制中,也已初步确定全部吸收民资入股,粗略估算,还有50亿元民资将被“吸纳”。

温州民资开始有了较为阳光的投资渠道,对破解“温州式钱荒”提供了更多操作空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