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最难就业季
导语:7月16日,智联招聘CEO郭盛在描述这场史上最难就业季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疙瘩汤”。“普遍的扎堆心态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他说。

经济观察报 李晶/文

宋皓(化名)是江苏一所一本大学水利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他是今年史上最难就业季大潮中的一员。最初,宋皓首选是国家机关,他报名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但是和班上大多数同学一样,最终扮演了“炮灰”的角色。接下来的选择是国企,今天春节后,在上海黄浦区的一幢老式办公楼中,他遭遇的场景是,为了一个职位在走廊里等待的毕业生不下七、八十人。从去年底开始,宋皓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场招聘会。一晃就到了2013年5月底,他手中依然没拿到一份OF-FER,不过,班上大约一半的同学和他的命运一样。

郭盛 智联招聘CEO 受访者/供图

宋皓的求职经历是2013年就业季的一个缩影。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的显示:2013年,全国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是建国以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今年7月,他们走出了校园,但其中很多学生面临继续寻找工作的“后就业季”。

7月16日,智联招聘CEO郭盛在描述这场史上最难就业季时,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疙瘩汤”。“普遍的扎堆心态是毕业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他说。

事实上,不仅是就业季,整个经济疲软导致了中国人才市场用人需求量的整体下降,这对于网络招聘行业来说,同样是艰难时刻。郭盛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供需方之间错位的心态。这是“就业难”的根源所在,即一方面毕业生选择扎堆大城市,偏爱“皇粮”,都想嫁给“高帅富”,小企业门可罗雀,而另一方面,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也显得急功近利,想找有经验的人,不愿意花时间和成本培训新手。

错位

699万应届毕业生,加之与往年同期相比平均低10%左右的签约率,这两个数据将今年的就业形势推上了史上“最难就业季”的窘境。但是,就业人数创新高一定就会导致就业难么?

事实上,自1998年高校扩招开始,中国每年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都在不断创新高,毕业生就业难并非是今年才出现的新问题。

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2013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报告》显示,中国职场正进入刘易斯区间,这意味着职位供求在总量上趋于平衡。但另一方面,“招聘难”与“就业难”的局面却愈演愈烈,整个中国的人才招聘市场出现断层,需求和供给出现了严重错位。

郭盛将“就业难”问题的根源归结为整个市场错位的心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人才市场出现“纺锤型”结构错位,即中高端管理、专业人才,蓝领技工和服务人员供不应求,但大学生和普通白领出现过剩现象;其次,供需双方出现意愿性错位:一线城市就业机会僧多粥少,三线城市的职位竞争显得格外冷清;毕业生不愿意去中小企业,对二十人以下规模的微型企业更不感兴趣;第三,梦想照进现实的错位:“中国式”应届生在毕业前对职场游戏规则并不熟悉;第四,经济疲软带来更多急功近利,企业更愿意用有经验的人。

为了解决错位,智联招聘联合央视发起了持续一个月的“就业有‘位’来”大学生就业运动,号召更多的企业参与解决这个社会难题。自6月3日至7月14日,共有超过3408家企业提供了117389个工作岗位,超过353500万大学生进行了超过994327次投递。宋皓在这次活动中接到了艾欧史密斯公司发出的offer,这是这家有着100多年历史的美国公司在审查了600多份简历后,发出的第一个offer。

实习生计划

不过,就业难的解决并不能一蹴而就。众所周知,找工作在中国被赋予了太多色彩。户口、父母背景、关系熟人、深造机会等等因素夹杂在一起,影响着每个人奋斗大戏的开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用完,刘易斯拐点出现,未来将会面临人才短缺局面。同时,中国毕业生就业问题之一是在走出校门之前,独立生存的技能并不强。”郭盛说。

“与此对应的是,在国外,取得行业经验很普遍甚至是必备的,特别是工程专业的学生。”智联招聘的产品部执行总监郝建说。比如,在澳大利亚,大学生必须通过“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核准的12周专业实习才能毕业。在美国,学生们往往从高中就开始申请义工的工作,这往往和他们的兴趣有关,然后这个工作可能会一直伴随他的大学生涯。例如,天文学专业的学生会在每年夏季到博物馆里做少年科普讲解。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乔治·哈德福是美国一家生物法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他大学学的是生物学,但他的兴趣是关心政治问题,乔治参加了本州助选委员会,主要工作是为总统选举募捐。其实,这并不是整个事情的关键。关键的影响来自于,从来没有人问乔治为什么不去生物实验室安静地解剖小白鼠,而是去参加政治工作。去做和自己的专业毫不相关的实习工作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那个假期,乔治都在乐此不疲地接待选举人,接听捐赠电话,研究政府体制,这让他变成一个政府专家。后来,乔治考入了法学院,成为生物法律师,他曾多次起草或是审核生化公司和实验室的报告,帮助他们成功地申请到政府研究经费。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做一件事,为更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寻找有效的实习机会,这个过程会让他们真正知道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专业背景知识或许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大学生也会在此过程中,真正发现自己的需求、潜力。”郭盛说。为此,智联招聘在校园招聘频道开设了诸如IT名企岗前实习生专栏,在这里,大公司的实习计划让学生们趋之若鹜。

比如,阿里巴巴集团在6月7日开始启动了一项实习生培养计划,面向全球招募102名实习生,安排阿里高管或业务线负责人担任实习班级的专职班主任。此外,每个班还将安排阿里巴巴高管层、各业务线领导者担任实习生的“一对一”导师。一旦担任班主任或者导师,培养实习生的“业绩”将直接影响这些高管们的晋升。

化解两难

不过,郭盛认为,让大学生拥有更多接触企业的机会只是硬币的一面。更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何从政策层面,推动高校建立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制度;对吸收大量大学生就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

然而,中国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项政策均衡的难点。人口基数大、城乡二元制、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多重因素导致就业难问题的存在,加之技术的日新月异步让工作岗位产生“挤出效应”、以及经济因素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

此外,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从沿海城市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中西部企业所面临的人才挑战明显加剧。为了吸引足够的人才来到二、三线城市的新生产基地,企业通常采用的做法是提高薪酬,但即便如此,找到合适的人尤其是中高端人才,仍然是一件难事。

“毕业生就业就像一个人的初恋,从商业的角度,我们要将初恋经营好。”郭盛认为,在这其中,化解矛盾的关键是能够让资源得到有效的匹配。通过对587个细分职位的分析的人才测评产品——“人岗匹配”被运用到解决就业季的难题中。

“我们跟踪每一份简历,挖掘数据,将人群进行细分。我们通过经历、性格爱好、职业意将每个人结构化然后进行精准匹配。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过于理论化,造成毕业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并不强。企业在经济疲软的时候需要熟手,但又得不面对高跳槽率的难题。而毕业生就业的两大需求是安全感与自由度。这是一个两难境地。”郝建说。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