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之路开启 银行与监管层或进入真正博弈期

史尧尧2013-07-22 18:43

经济观察网 记者 史尧尧 时隔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再次扣动金融改革扳机。市场认为,这一次改革,昭示出中国新一届政府在推进金融改革方面的决心。

对于此次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称为“央行”)决定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公告,几乎所有市场分析人士均表示此次政策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非常小。

国泰君安银行业分析师将此次政策比喻为“鞋垫”落地,并预计下次利率调整要等到一年以后。“在央行第一季的报告中贷款利率下浮的比例仅7%。如果去除之前四万亿投资存量以及个人按揭部门,这个数字估计只有2%。另外,监管机构需要为政策效果预留观望期。”其表示。

目前,大多数分析师均认为在银行信贷额度管控下,银行不会进行贷款价格战。由此“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的”规定,在他们看来无法帮助中小企业获得低于基准利率的贷款。

平安银行(000001.SZ)董事长孙建一就表示,在整体信贷额度受到央行严格管控下,由于上半年各家银行信贷投放过多,下半年银行业整体信贷供给将大幅少于上半年。

虽然此次贷款调整政策对于银行影响不大,但有不少银行业分析师并不推荐购买银行股。

“考虑到后续同业监管指标政策的出台,我们目前不推荐投资者购买银行股。”中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在投资者电话会议中说。其预计推出时间在8月或9月。

平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也表示,预计监管机构将出台类似于“8号文”(关于银行理财产品规模、投放方向的规定)的同业指标监管要求。

有股份制银行负责此类事物的负责人称,预计指标包含同业资产风险权重占比、流动性指标和拨备计提等具体指标。“目前,我们并没有收到相关的信息,但是之前央行在会中已明确要求经营杠杆较高的银行降低杠杆。”他告诉记者。

银河证券依照各家上市商业银行一季度财务报表数据统计,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农业银行杠杆最高,为18倍;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除了招商和中信银行,其他银行均在18倍以上,其中平安银行达到22倍;城市商业银行中,宁波银行在18倍的水平。

早在6月底,中信证券就依照同业资产100%权重计量风险权重和按照2.5%拨备计提计算,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和光大银行将受到最大影响。

但据记者了解,目前监管机构并未设立同业政策出台的时间期限。

对于此次政策,兴业银行董事会秘书唐斌并没有直接回答。但他向记者表示,目前市场对于银行在流动性管理、操作对于经济运行的影响有诸多非议,但银行自身也有自己难处。

“银行出于自身盈利目的,或多或少会与监管政策对于经济运行掌控有所摩擦,但是作为一家盈利机构,我们现在不断考虑如何将好的商业模式不断推进并让大家来接受。”他解释道。

如今,随着金融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预期窗口开启,央行对此政策表示,此项改革是进一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但一如之前的唐斌表示银行不会对政策坐以待毙一样,平安银行董事长孙建一对政策的解读似乎也更加侧重于银行自身。

“此次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隐含意思是,贷款利率将由供求关系来决定;第二银行需要以收益覆盖风险来经营;最后银行和企业开始更多商量来决定贷款价格。”他如此解读。

对于当前的供求关系,银行业分析师均认为目前依然处于信贷供应远小于信贷供给。如此,银行依然是议价者。

有宏观经济学家看来,此次政策并没有改变银行与企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原有的不正当关系。

由此以来,在银行自我逐利意识的强烈抵抗下,政策实际效果低于市场的预期。那么下一步监管机构该怎么办?

同样认为此次政策对银行影响不大的巴曙松表示,此次开启利率市场化后,更大的挑战将指向央行、监管机构以及行业自律组织。

“央行如何适应一个变化更为灵敏迅速的利率体系并转换调控方式,监管部门如何判断新条件下银行风险结构的变化,这是当前急需跟进的。”他如此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