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理解什么是“贫穷,”要找到真正的穷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地方的经济适用房所在小区里,塞满了宝马豪车;中关村附近的群租房里,一把 一把的海归大学生;如果在北京以“是否有工作”对人群做一次普查,那么找到的人群里有一部分确实找不到工作,另一部分则完全不需要工作。
一个住在北京群租房里的英国海归大学生,一个三线小城里的国企员工,谁更贫困?这真不好说。但学者们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归纳出几条技巧。我们对总体人群套用 多种贫困指标来检验,比如收入低于贫困线,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教育低下,没有独立卫生间,没有摩托车,没有个人电脑,没有海外亲戚等等。那么符合越 多条件,他/她就越有可能是一个穷人。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这的确是一个世界难题。假如我们把“能呼吸到健康的空气”和“能吃到安全健康的食物”作为衡量贫穷的决定性指标,那么恐怕许多大城市里的亿万富豪和流浪汉一样地贫穷。但不妨先把标准放到最低,先去关心那些“最最贫困”的人。
牛津贫困和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综合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提出以“三个维度,十个指标”来测量贫穷水平。那三个维度分别是健康、教育以及生活标准;十个指标则是指 营养水平、儿童死亡率、受教育年限、适龄儿童入学率、烹饪燃料、有卫生间、清洁的水、可靠的电、居住地是否有地板以及经济资产。在这十个指标中,缺少三个 或以上的人即可列入到穷人的行列。
这还只是第一步,这只是一套让我们准确且有效找到穷人的方法。对于缺少多个发展所必要维度的穷 人而言,我们应该从何入手加以援助,这又是另一个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这类故事。有些人在内地山区旅游,看到一个个适龄入学儿童在无所事事地玩耍,深感痛 心,就交给家长几百块钱,希望孩子能入学读书。家长回去以后,就用这笔钱给家里修了个厕所。显然,不同人对于贫困维度的偏好排序并不一致。
印度也和我们面临极类似的问题。印度著名记者尼拉坚(Niranjan Rajadhyaksha)近日撰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印度一直遭受饮用水匮乏问题的困扰,而且已经十分严重。以国大党为首的团结进步联盟在过去十余年里 一直在呼吁“印度人民有吃饱饭的权利”,却从不提“印度人民也有喝上干净水的权利”,这是为何?
根据一些国际组织的研究,目前印 度每天吃不上两顿饭的人群,在农村只有1%,在城市则只有0.4%。另一项研究表明,只有2%的家庭承认自己在过去一年里遭受到“饥荒”。所以总体来说, 饥荒已经不是印度的燃眉之急。印度固然还有1千万人遭受饥荒困扰,可足有1亿人无法获得干净的饮用水。
去印度的旅行者必定被教导,要去买瓶装的矿泉水,千万不要喝其他来源的水。当地人不可能也总喝瓶装矿泉水,一般就喝喝“过滤水”。可还有上亿的人连“过滤水”都喝不上。即使印度人个个铜肠铁胃,也难免因为不洁饮用水而染上各种疾病。
政府对此心知肚明,可仍然坚持推行食物补贴计划,避免涉及水的问题。尼拉坚尝试解释这种行为背后的逻辑。食物补贴计划比改善饮用水要容易得多。前者只需要找 到特定的人群发放补助即可,补助金额还可以根据预算加以调整,进退灵活;而后者则需要大规模的公共设施投资,还需要政府投入大量协调,组织及监督的资金, 毫无退路。若是处理不当,还可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对一个民主政府而言,每一个选民手里的选票都至关重要。食物补贴能落实到具体选民头上,而饮用水的改造则属于公共设施,完全落在了看不见的地方。没有一个政治家会犯这类错误。印 度自独立以来,历届政府都把“消除贫困”作为自己最重要的目标,可是至今仍有相当比例的人群处在“贫困”之中。不管政府还是民间,数十年来都把“温饱”作 为“脱贫”的同义词,很少加以反思。这个数十年前就已树立的目标,在当时确实正确。但随着时间推移,以“温饱”为核心的扶贫政策已经变得极其无效,而政府 和民间对此都还缺乏充分认识。
政府是为了选票而“装做不知”;穷人明知饮水不净却无能为力。他们即便拿到一点钱,也只可能多买一点食物,却买不到 (也买不起)更干净一点的水。这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尼拉坚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所以致力于将“洁净饮用水的权利”政治化,希望它能在明年印度大选的时候, 变成大众都会关注的政治议题。这才是印度穷人最大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