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明星穿衣
导语:让人们对电影中的人物产生好感,记住他们穿的衣服,并愿意模仿,才是一部时装电影应该有的最终目的。

p1987417552

 

经济观察报 阿怪/文 当范冰冰在《一夜惊喜》里穿着适合自己的蓝色铅笔裙和同色系上衣,跟我一起看电影的时尚编辑开始惊呼,“这个造型师真是太棒了,给范爷挑的衣服把她身材的弱点全遮住了,太女神了。”

她如此比较,是在几年前,号称中国第一部时尚电影的《杜拉拉升职记》里的徐静蕾,虽然打扮入时,全身堆满了一线大牌。但是,最终结果却无比遭人诟病,人们除了记住在银泰中心挥金如土的杜拉拉,记不住什么剧情。而那些装扮,也并没有引来戏外人的模仿。

两者相比,显然范冰冰更成功。人们忘记了她粗壮的大腿,只能一遍遍感慨她经过数百倍放大依然令女人艳羡男人垂涎的脸。

让人们对电影中的人物产生好感,记住他们穿的衣服,并愿意模仿,才是一部时装电影应该有的最终目的。

坦白说,这不仅仅是中国电影的进步,从《杜拉拉升职记》到《一夜惊喜》背后,更是中国时尚圈观念的进步。前者的服装搭配指导是从好莱坞重金特邀的Patricia Field,但是只在剧组呆了三天做好服装造型就离去,当然,请Patricia Field的好处就是电影无需费力就赢得了大多数品牌的赞助,而后者的服装指导是时尚杂志时装编辑出身的李晖,在今天,依靠强势媒体成长起来的本土时装编辑,和国产电影对接起来,显然沟通会更顺畅。其中的聪明人知道,和为时尚杂志造型需要的夸张搭配比起来,电影需要接地气并且符合剧中人性格。

当然依然有在服装上用力过度的例子,郭敬明为他的3000万二三线城市粉丝打造的《小时代》,因为要烘托出这个物质时代的浮夸,深知华服的必要。在预算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他请到台湾VOGUE主编黄薇,利用后者强大的人脉资源拉到多个品牌赞助,而其中一套名牌衣服,据说高达26万人民币。

时装编辑为电影担任造型指导,让品牌介入一部电影的机会越来越多。因为早期,他们不太加入电影产业的制作。他们也不太做广告,路易·威登(Louis Vuittion)会在一些杂志上做一些有限的广告,GUC-CI也只会为香水做一些有限的广告。香奈儿一任董事长艾利·科普曼曾说,“推销奢侈品是一种格调很低的行为。”Coco Chanel曾在20世纪30年代为几部电影担任服装造型指导,但是很快便失去了兴趣,迪奥本人曾拒绝为碧姬·芭铎的《婚姻太美丽》提供婚纱,他的传记里写着,“迪奥不会让他的衣服在大银幕上粗俗的展示,那会冒犯他最优雅的客户,他不会冒这个险。他是个势利鬼,他觉得真正的贵族比舞台上的廉价的模仿高级多了。”

因为和高级时装界保持着冷淡的距离,电影公司那时候多数都有自己的戏服部门,好莱坞喜欢制作华丽而精美的礼服,今天,人们可以去博物馆看到这些礼服,好莱坞已经将戏服也发展为成熟的产业,甚至可以出租给影迷。电影公司是一个庞大的机构,不仅要制作戏服,还要制作明星出席首映式,和奥斯卡颁奖典礼时的穿着。那个时候高级女装界还在和欧洲的老贵族们眉来眼去,电影中的造型师同时也是电影公司的服装设计师。最有名的恐怕就是,Edith Head,她一生一共拿到了8个奥斯卡大奖,格蕾丝·凯里与奥黛丽·赫本在《后窗》和《罗马假日》里的经典造型都是出自她的设计,自1938年接手派拉蒙影业的戏服部门后44年间,她以戏服设计师的角色捧出了多位时装偶像。

但是电影产业后来遇到了一系列变革,首先就是上世纪50年代电视的普及,以及美国高等法院做出的《好莱坞反信任诉讼》,让好莱坞电影工业受到沉重打击,电影公司不得不卖掉了旗下的连锁影院,电影的制作模式开始被改变,许多职能部门的雇员与电影公司解约,包括了服装部门。人们对于电影的口味也发生了改变,在20年代,流行的是《出埃及记》这样的史诗巨片,而二战之后,人们喜欢上了现实题材。好莱坞华丽的电影风格也不得不做出调整,服装设计师几乎无路可走,很多人直接失业了。

电影公司此时又重新开始和品牌合作,最先意识到将服装植入到电影明星身上的,是纪梵希(Givenchy)。

一开始,纪梵希也并没有意识到明星的魅力,他也和其他欧洲设计师一样,在面对美国人时有着天然的骄傲,1953年,派拉蒙电影公司邀请他为奥黛丽·赫本的新电影《龙凤配》制作电影服装的时候,他还觉得赫本不过是一个不施脂粉的女明星而已。可在一次晚餐时,当他和赫本聊天时,他意识到他们之间可能存在不少的合作机会。这才有了之后有名的《蒂凡尼的早餐》里的小黑裙,和被时尚圈奉为佳话的设计师与明星之间的友情,赫本为纪梵希拍摄了几支广告,这也是奢侈品牌首次启用明星拍摄广告。但是纪梵希的这一步确实走的高明,因为当它借由赫本成为一个全球知名的奢华品牌之后10年,其他品牌才意识到明星在宣传和推广品牌方面巨大的力量。

阿玛尼成了纪梵希之后对电影明星最为热衷的品牌之一,自上世纪70年代在时装圈发迹之后,他也加入了为明星穿衣的阵营。在1979年出产的电影《美国舞男》里,当时名不见经传的李察·基尔穿着阿玛尼为其量身定做的礼服,不仅征服了全世界少女的心,还征服了《时代》的编辑,阿玛尼成为了继依夫·圣·洛朗之后第二个登上时代封面的时装设计师。

自从好莱坞制造了明星制度以后。电影明星就成为了这个聚光灯产业最外层的一环,人们崇拜电影明星,模仿他们的发型,人们觉得电影明星不是普通人,希望他们随时都是准备好的,就像时尚杂志里走出来的一样。但事实上,大多数明星和普通人一样,不会穿衣,穿的有品位更是一件困难的事。

在今天,这种情况并没有被淡化,它不仅仅发生在电影里,所有的街拍摄影师都把明星放在时时检控之下,在电影公司的黄金时期,明星们的造型全部交给服装设计师打理,而今天,他们不得不把这些工作交给专业造型师,其中不少人正是由专职的时装编辑转型而来。在每年的颁奖季,洛杉矶的名牌店就是最繁忙的时候,明星们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做美容、微整形、挑选礼服,为了拿到“红地毯”最佳着装花尽心思,大的品牌会在戏里戏外都支持他们觉得格调相符的明星。品牌们排队把衣服送到这些明星在豪华酒店的套房里,供他们挑选,站在红地毯被全世界媒体拍下的那一刻,足以省下几百万美元的广告费。

关于明星戏里戏外穿衣的评论永远沸沸扬扬,但是不妨还是借用Edith Head的那句话总结为明星穿衣的原则,Edith Head的工作原则适用于今天电影中的造型师们,“我从剧本定稿后,开始设计工作。草图按照分镜场景安排,哪件衣服应该出现在哪一段故事情节中,与时间、背景、角色、出镜频率等等都密切相关。此时此刻,关键是把剧本读懂读透。事实上,服装该怎么设计,剧本里都有蛛丝马迹。比如,气候环境、角色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个性等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进一步与导演、制片人以及演员们沟通。我从来不是自顾自地一个人包办设计服装,而是要把许多方面都考虑周详。我不是替大家设计,而是与大家一起设计。”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