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写实派的声音
导语:火热的市场伴随着艺术批评家们在网络上同步发出的冷嘲热讽,中国写实油画这些年都处在一种微妙的境地里。

1376962715_mfile_5212c89c4c1e6

 

经济观察报 周子孝/文 8月24日,在798的新绎空间有一场写实油画的展览,两位艺术家分别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王少伦教授和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教学部的主任朱春林。王少伦站在自己的作品前坦白地说:“我心里是很感谢新绎空间的,因为我一直想来798做展览,但是我感觉我的作品和这个地标之间有一些隔阂。”

说王少伦非常坦白的原因是,在这块玩新意、玩想法、玩概念、玩“与国际接轨”的地方,很少会出现这一类写实油画的踪影。王少伦的作品包括为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画作《小平》和反映农村生活和农民精神世界的《打工妹》、《1978年11月24日夜·小岗》等,他提到的这个“隔阂”是存在的。

回避不开尴尬

火热的市场伴随着艺术批评家们在网络上同步发出的冷嘲热讽,中国写实油画这些年都处在一种微妙的境地里。

从2005年陈逸飞、王沂东、艾轩、杨飞云等为代表的中国写实画派艺术家的作品在拍卖场上有了不错的成绩开始,该门派始终是稳定增长,即便到2009年当代艺术有比较大跌幅的市场调整期,写实油画作品的跌幅也相对是小的。中国的部分藏家对写实油画的热爱,持续的时间很长,爱得也相当实在,这些藏家里有大众熟悉的冯小刚、史玉柱、王中军等,冯导在三年前就将购画的预算提高到5000万每年,王中军的写实油画收藏“抵得上一个私人美术馆”。

但微妙之处在于,即便这个板块卖得再扎实,在艺术评论家的口中显然得不到太多的好词,总体来说是批评收藏家的审美有限,只懂得看具象的作品。对于写实派的艺术家,批评家们往往就一句“画得像不是画得好”一笔带过。

批评一整个画派是不科学的

王少伦对舆论中对写实派的批评并不赞同,他指着自己的一幅作品《春晓》给在场的学生们讲三个人物的眼神揭示出来的阶层感,即便是用朴素的方式反映农村生活,这种现实的变化也促使他的画作内容不断变化。他说:“艺术批评去批评一整个画派是不科学的。所有的画派里都有高质量的作品和低劣的作品。写实油画也不是常人理解的画得像照片,画得越细越好,好的画家心里肯定是明白这一点的,他也是将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和反思画在了画里,这种表达与抽象派、表现主义甚至行为艺术没有分别。”

朱春林在展览中的一幅作品也出现了不写实的一面,婴儿的背后有一匹骑马的“天使熊”。他说写实的范围很宽泛,他喜欢巴尔蒂斯,喜欢塞尚,但他们都不是中国艺术评论家口中的这般模样。也许我们的受众、藏家该把写实的外延放大,因为连印象派都是在写实,画实实在在存在的景物。

从明朝时传教士将油画带入中国,到郎世宁的花草鱼虫由宫廷流出,再到上海土山湾的油画作坊将这种西洋画带向市场,为市民阶层接受它作出了可贵的努力,然后由李叔同等留洋学生带来了艺术层面上的绘画观念与技巧,再之后中国的画家从欧洲与日本汲取营养,造就了第一代油画家。建国后又受到苏联的影响,政治意味比较浓,兼具了记录历史性大事件的功能,堪称中坚力量的油画家在成长过程中,一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则视野偏窄,观念陈旧。八五新潮,开始复苏,开始关注日常生活和人的情感,思潮涌动,虽然变化得比其他门派要慢一些,但依然有它的进展。

虽然不主流,但仍需坚持

在国际艺术界,写实油画已经不是主流,仍在坚持的艺术家是少数。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让目前中国油画系学生的基本功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在西方,也是短短一百多年,这项传统的基本功已经不再是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最重要目标。

王少伦说,这是因为在古典主义时期西方人的油画技巧已经达到顶峰,再怎么画也不可能画得比安格尔好,而巨大的社会变迁和人性的反思,让他们必须采取更多、更新的表达方式去创作,这个方式的更新成了艺术界追逐的焦点,写实油画在西方的教学体系中越来越不受重视是可以理解的。

美院和油画院有许多学生来看画展,他们非常认真地在这些作品前观摩,停留的时间不亚于普通观众对着塞尚的“手提箱”发呆的时间。

“基本功扎实对创作者来说是好事,并不会产生束缚,反而是为了实现观念、概念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实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是很短暂的,过去也没有经历过再现的、客观的、理性的训练,但我们是有积淀的民族,宋元水墨画的气魄早已存在,能从中间吸取到什么,怎样去吸取,让中国的写实派能够更丰富更有内涵,是许多艺术家们顶住坚守的压力,忘记市场的红火之后去思考的。”朱春林认为,舆论相较于艺术是滞后的,只要坚持的东西是好的,是超前的,无所谓门派,都将是好的。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