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改革已从中石油反腐起步
导语:中石油反腐风暴不仅是在反腐,还有更深远的政治意义,那就是为改革至少是经济体制改革清道。中国要进一步改革,推动市场化,就必须打破这些超级企业的堡垒。

经济观察报 秋风/文 中石油反腐风暴,其规模、深度,可谓罕见。或许可以说,中石油反腐风暴不仅是在反腐,还有更深远的政治意义,那就是为改革至少是经济体制改革清道。

大约自中国加入WTO之后,改革就停滞了,甚至于严重倒退,其最显著的表征,就是人所周知的“国进民退”。举其大者,陕北的民营石油商遭遇政府驱赶,山西的民营煤炭商被国有煤炭企业强制合并。本来属于城市居民或农民的大量土地变成政府的资产,被城投公司运营,乃是更大规模的“国进民退”。

大体上,过去十年,在国民经济最为关键的一些领域,国有企业建立、巩固甚至扩大了其垄断地位。这些国有企业与国外资本密切合作,严重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总体上,中国的民营经济在过去十年处于艰难状态,甚至总体规模也在收缩。也就是说,中国尚未完成的市场化进程不仅没有推进,反而在倒退。

而中石油的例子则表明,这些垄断国有企业具有足够的能量,阻碍任何制度变革,比如,这十年来,石油行业的制度完全僵化,市场化没有任何推进。中石油这样的垄断企业甚至可以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比如,他们在页岩气开发问题采取拖延策略,从而极大地妨碍了这一产业的发展。

现有的体制,让中石油可以具有如此之大的能量。它是一家企业,规模超大,财力雄厚,可以肆意地运用金钱的力量追求自己设定的经济目标,以及政治目标。它又是一个准政治组织,它的高级管理人员曾是官员,或者未来将成为官员,或者与官员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它就是半个政府。在现有政府结构中,没有人能够监督它。蒋洁敏担任国资委主任的安排,也就意味着,国资委必然是这些国有企业的保护者,而不是监管者。可以设想,如果蒋洁敏没有东窗事发,中石油的垄断地位将会持续加强。

也就是说,中石油等国有垄断企业乃是一种政商合一的超级企业:它分享着政府的权力,又具有企业的灵活性。它在经济领域中可以为所欲为,也可以牵制政府各部门,使之只能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无力对其进行监管。它凌驾于政府之上,活跃于市场之中,市场利润和政治特权通吃。

这些企业活动的环境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之前不同。当时,国有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计划是经济运转的主要机制。这些企业不能不整体陷入困境。而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国有改革之后,整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市场是经济运转的主要机制,民营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主体。保留下来的中石油之类的国有企业向资源性行业集中,通过分享民营企业的剩余而获得垄断利润。它们的好日子其实来自市场机制,然而,它们的超大规模存在却在严重妨碍市场化。

中国要进一步改革,推动市场化,就必须打破这些超级企业的堡垒。本次中石油反腐风暴,与前几年的陈同海案不同之处在于,波及广,挖得深。陈同海案只是反腐败,中石油窝案的意义显然不限于反腐败。抓住几个贪官固然重要,更为深刻的意义在于敲打这些垄断企业,为体制改革清道。这其中包括,打破相关行业的垄断。

就在此次风暴之后,9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民间投资政策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汇报,研究部署有效落实引导民间投资激发活力健康发展的措施。李克强指出,激发民间资本活力,首要的任务,是深化改革,破除桎梏民间资本发挥活力的体制环境和机制障碍。其中,改革的方向有两个方面,头一个就是切实打破行业垄断,还民间资本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环境。

然而,在当下,打破垄断难度极大。首先是垄断企业的利益巨大,其次,每个垄断性国有企业,都由一圈坚固的政商网络包裹。如果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包括破除垄断在内的体制改革,主要的障碍来自陈旧的意识形态,那么今天,或者说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改革面临的阻力完全是既得利益。腐败以及更多经济犯罪活动,就是利益生产、输送和转移的表征。

因此,反腐败是推动改革的必要前提。腐败本身就是丑恶的,腐败的背后则是为了攫取利益而维护垄断的贪婪欲望和政商网络。只有高烈度的反腐败行动,才有可能冲击这个由不当利益联结起来的政商网络,从而打开改革突进的缺口。

从这个角度上,可以更好地理解8月底召开的中共政治局会议的议程,会议审议通过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3-2017年工作规划》,而同时,本次会议确定,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也就是说,本轮反腐败将长期保持高压态势,以为同样长期的全面深化改革开路。可以说,中石油反腐败风暴,已经拉开了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大幕。

(作者系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