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经济减挡培育内生动力
导语:我们还是要问,这种增长是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而来,还是因袭了旧增长的特征,伴随着非市场的资源扭曲和被压抑的创富潜能?

经济观察报 社论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速为7.8%,比二季度快了0.3%。这基本符合此前市场预期。由此,大部分分析人士预期今年经济增速将超预期,高于7.5%的调控目标。

投资者亦喜亦忧。经济增速反弹,说明决策部门稳增长的努力已然显效,不过悬念仍在:这种增长是否可持续?一些分析师预测,四季度增速可能有所放缓,部分原因在于,决策层在经济企稳之后,不大可能释放新的刺激性因素。

这种忧虑部分表明,中国仍在寻找支撑经济长期稳健增长的新动力。今年7月,李克强总理提出通胀不超过3.5%、经济增速不低于7.5%的宏观调控区间,给市场传递了清晰的信号。“李克强区间”意味着本届政府固然愿意牺牲短期利益以推进结构调整进程,但绝不会放任经济下滑,甚至出现硬着陆。

这是三季度经济增速掉头向上的关键性因素。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也认为,明确调控区间,这对引导社会预期、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企业的信心增强,社会预期稳定,就愿意签单,愿意扩大投资。我们以为,预期以外,着眼于民生和夯实经济基础的诸多投资项目启动,一系列“微刺激”对改变经济走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济企稳回升,货币财政政策可能更为审慎,“微刺激”力度也会进一步减缓。一些分析师已经在讨论货币政策收紧的可能性。同时,简政放权、利率市场化、松绑民间投资等,可以激发中国经济内生的增长潜能,但这恐怕并非一日之功。况且很多改革事项仍在规划设计中。短期来看,中国经济求稳,对那只看得见的手仍有很强的依赖性。

这恐怕正是市场的忧虑所在。一旦支撑政策松劲,经济增速是否再度回落?这种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我们以为,研判当下的中国经济应着眼大局,不妨看淡增长速度的小幅波动,把更多注意力投向对培育增长新动力更有价值的因素。观察的要点在于,政府是否在不失时机地推动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启动向市场、社会放权,破除抑制经济前进的机制体制障碍。

这正是决策层强调的“稳中有为”,也是“李克强区间”的另一重含义。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妨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对经济小幅波动的容忍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阶段转换已经开始,最近两年是增长阶段的转换期,潜在增长率大概在7-8%之间,之后将会稳定在6%-7%的中速水平。据此判断,我们固然有可能实现超出潜在增长率的“奇迹”,但这势必导致资源超负荷,潜伏着大起大落的风险。

换个角度看,也许更大的挑战并不来自于增长本身。即使中国经济今年实现超预期增长,我们还是要问,这种增长是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而来,还是因袭了旧增长的特征,伴随着非市场的资源扭曲和被压抑的创富潜能?现实地看,简政放权对旧有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消减力量,因为它捆住了行政干预的手,但对于更为健康的增长来说,却意味着生产力最大限度的释放。

中国经济面临的增长转换期,不仅是速度的转换,也是动力的转换。如果说中速增长是一种新常态,动能的转换则意味着与过去决裂,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荆棘之路。容忍因此而导致的经济放缓是一种代价,要让这种代价值得,就应该把握时间窗口,坚持通过改革释放这个庞大经济体的内生动力。如此,中国经济升级版才可能成为现实。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