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想多了?
2013-11-02 09:58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张昊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零售行业最无法突破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本,而是时间。当对手一个个都在圈地筑墙时,你却在去想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这是不是想多了?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张昊 10月28日,苏宁花了2.5亿美元收购了PPTV44%的股份,这被认为是苏宁拾了个便宜,因为相比于PPTV上次融资时的估值7亿美元,缩水了近两成。

当然,媒体也会提出自己的疑问,零售公司收购视频网站干什么?苏宁副董事长孙为民的解释是“布局入口”,而有些媒体猜测的业务结合点包括智能电视、在线视频广告等。总之,时下热门的和视频相关的商业模式都有可能被嫁接上来。

这其实不是苏宁第一次“偏离”主业,只是在今年,它就申请了银行牌照,也是获批的虚拟运营商中最积极的那一家。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新一季的财报中,苏宁首次单季亏损。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用户到底更需要一个怎样的苏宁。线下几千家的店铺还没有彻底完成改造,这甚至拖累了整个公司的脚步;苏宁易购现在并不是消费者购物清单的首选;所谓的O2O更远,张近东希望的线上线下的互动只是刚刚开始。

苏宁看上去更要紧的事情是稳固它的渠道优势,这是个生死存亡的时刻,甚至不容许它有丝毫的分心。张近东在推动公司转型为“苏宁云商”时,搭建的框架是要做一家千亿元销售规模的电商公司。如果在这个坐标系中,苏宁在物流、品牌、生态系统等维度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而这些都极耗费资源。

电子商务是一个大市场,它是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最完美的结合体。至少从现在看来,苏宁还有大把的机会,但心有旁骛,反而有可能把自己做小了。

当然另一个解释是苏宁要让自己有更多的互联网基因,从这个角度上看,去年6600万美元收购红孩子时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切换。苏宁在业内一直被冠以一个另类的名字——西装电商,和竞争对手阿里巴巴、京东相比,它总是显得过于谨慎。

而当它达到现在的体量时,传统的商业逻辑会显得不合时宜。苏宁习惯于去权衡投入产出比,京东则会为了上线一个新品类,投入上亿元资金。更深层的不同在于互联网公司对用户、流量、产品的敏感度高得惊人,他们善于用服务去抓住所谓的用户体验,而传统的零售商已经习惯了一锤子买卖。

张近东当然明白这一点,他也同样清楚传统企业转战互联网时会遇到的困难。2000年,联想在成立FM365时,简单地认为凭借自己在PC业务上的市场占有量,可以迅速地成为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但如今还有谁会提到它?

实际上,模式之于互联网并不重要。也就是说互联网也会回归正常的商业逻辑,而不是只靠故事和资本。京东和阿里巴巴都在建自己的物流体系,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未来会越来越重,而苏宁现成的线下渠道却没有成为它的“城墙”。

现实就摆在这里,零售行业最无法突破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本,而是时间。当对手一个个都在圈地筑墙时,你却在去想如何讲好一个故事,这是不是想多了?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