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隆多夫的中国行
导语:施隆多夫曾是姜文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合作制片人,在影片的后期制作上帮过大忙。

经济观察报 Agnes/文 “你不能请一个钢琴家去演奏打击乐。”沃尔克·施隆多夫说。这么多年来,从《战争与和平》,《铁皮鼓》到《玻璃玫瑰》,从《乱世启示录》到《海的黎明》……已经执导过30多部影片的施隆多夫不愿意做主流电影,甚至也没有接到过商业片的邀约,“我都是拍正常人的正常生活,他们在平常事件中流露出不平常的事情和感动。好莱坞的商业片我也不想做。”

和中国电影的“阳光缘”

在10月中旬,由德国电影协会与歌德学院主办的中国首届德国电影节上,施隆多夫说他在中国碰见了很多对电影抱有炙热感情的年轻人,“这种能量是不可能轻易消失的,所以我很看好未来的中国电影”。在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出席回顾展开幕式,他签售了中文版自传《光·影·移动:我的电影人生》,自称施隆多夫粉丝的姜文赶来助阵,深深给施隆多夫鞠了个躬感谢贵人。姜文说:“施隆多夫是我做导演第一回碰到的贵人,他第一次来中国我不能不出现在这里,得找机会向施隆多夫先生表示感谢,要不然电影(指《阳光灿烂的日子》)到现在还在剪辑室呢。要没有施隆多夫把手伸过来,我还在做着演员,我的导演梦就实现不了。”

施隆多夫曾是姜文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合作制片人,在影片的后期制作上帮过大忙。谈到两人相识的过程,施隆多夫笑称:“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当柏林墙倒塌后,我立马从纽约回到柏林。当时一个在北京的法国朋友让·路易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个中国导演拍完片子,剪辑还没有做完,问我能不能帮他,我说行啊。姜文那时很年轻,带着一箱带子就来柏林了。”施隆多夫表示当时看完十几分钟的素材带就决定要帮忙把这部片子完成 “有一幕是马小军躲在床底下,看到一个姑娘走过来,双脚穿着鞋,腿露在床沿下,看上去好像这个姑娘除了鞋什么都没有穿一样,因为摄影机是在床下拍的,充满了魅惑的想象空间。看到这一幕我就说,姜文,我们志同道合。”两位导演在艺术上的契合,也让当年还颇为年轻的姜文给施隆多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姜文表示,当年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片子已经快剪辑完了但后期没钱做,甚至因为剧组住的招待所没钱付剪接机都被扣了。这时王朔把让·路易介绍来,把片子给了施隆多夫。施隆多夫当时说你就让他上我这儿来做后期吧,因为他当时掌控着德国最大的一家制片厂。在优秀的设备和混录人员配备条件下,姜文把《阳光灿烂的日子》给做完了。”

德国电影节的施隆多夫回顾展

这次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德国电影节,除了沃尔克 施隆多夫外,德国著名电影人雅瑟敏·萨穆德里、安德里斯·维利尔以及亚历克斯·施密特等人都有出席。与德国电影节同期举行的 “沃尔克·施隆多夫回顾展”及多场研讨会和专题讨论会,使中德两国电影制作人,不论是年轻人还是经验丰富的电影人,都有机会来交流知识,启动合作项目。德国电影节将把中德两国的电影行业连接在一起,促进中德文化交流,以及产业之间的相互了解,并推动双方不断加强对话。

此届德国电影展映之旅体现出德国当代电影的多样性,从浪漫喜剧到悲情剧,从人文影片到历史电影,从被称为“北方罗马”城市的不来梅,到有艺术殿堂之称的德累斯顿,再到德国最温暖、阳光最灿烂的城市佛莱堡,从德国电影中领略不一样的德国异域风情。

谈及当下的好莱坞片,施隆多夫直指好莱坞电影看不到任何民族性,“做好莱坞主流片子不是我的特长,他们的制作人见到我就像见到鬼一样。因为他们鼻子很灵,很远就能闻到我不是他想要的,但这也是我们知识分子坚持的骨气。”本届电影节为了向施隆多夫致敬,特别安排了“沃尔克·施隆多夫回顾展”,将展映他的代表作《铁皮鼓——导演剪辑版》、《海的黎明》、《乱世启示录》和《推销员之死》。

中国很多观众知道施隆多夫都是从《铁皮鼓》开始的。《铁皮鼓》根据君特格拉斯的世界名著改编,以荒诞讽刺的基调描写本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主角奥斯卡为了不涉足成人世界宁可当一名侏儒,并不停地敲一个铁皮鼓。后来奥斯卡偶然发现自己有特异功能,只要他尖叫起来,附近的玻璃就会爆炸,甚至眼睛也会变成碎片。于是他用奇特的鼓声和叫喊声破坏希特勒军队的检阅……奥斯卡随侏儒杂技团奔赴前线慰问德军,在苏军占领柏林的时候,奥斯卡出卖了父亲。在为父亲掘墓的时候,奥斯卡被石头击中,开始奇迹般长高,这正是希特勒灭亡之日。施隆多夫用视觉形象揭示了二战时德国的阴暗面,展现了在那段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中各色人物的腐朽堕落、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和逆来顺受的软弱性。影片在风格样式上体现了某些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强调在通俗性与娱乐性中传达深刻的思想内涵,广泛吸收了乡土片、滑稽片、恐怖片、色情片和政治讽刺片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多样式、多风格融为一体的创作模式。

相对于施隆多夫早期的改编电影作品,他的另一部著名电影《玻璃玫瑰》,被人们形容为“旅行电影”“公路电影”,很多中国观众是在那部片子中初识了著名女影星朱莉·德尔佩。施隆多夫在玻璃玫瑰中运用娴熟的电影语言运用得更为娴熟,将电影作品的文学性和的社会思考性发挥到极致。一部瑞士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细腻地通过一个男人旅程中的经历和过去的回忆,凸显出人生的偶发性和荒谬性。16年后,在2007年拍摄的《ulzan》(中文翻译片名为《荒漠,一个旅人》)一片中,电影显示了导演施隆多夫再次用旅行题材表达了他的对草原的迷恋和孤独的悲剧情感。同样是根据著名作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片中的宿命情结和《玻璃玫瑰》一样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表达出对技术文明的质疑。

单单从德国电影人施隆多夫的回顾展作品里,熟悉德国电影的影迷已经可以温习到很多他们曾经耳熟能详的影片,而那些初识德国电影的观众,已经可以窥见德国电影严肃深刻,充满底蕴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完全迥异于好莱坞式电影语言的特点。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