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开山掌门人” 欢乐财经 2013-11-14

 主持人:欢迎各位收听本周“财经人物谱”。今天人物谱榜上有名的几位,既非国内财经界涌现出来的“新贵”,也非国外投资界赫赫有名的大佬。本周榜单上的这三位,可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家行列中的“开山掌门人”。若从个人特质与行事风格与金庸笔下的各路大侠相提并论,那么联想控股集团董事长柳传志颇似宽厚仁侠的洪七公---柳公睿智多变、刚柔相济的经营思路与洪七公的独门武学“打狗棒法”及“降龙十八掌”异曲同工。柳公日前表示“要给民营企业家一个政治身份”之言论再度引发争议;华为总裁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但他从来没有正面回答过。任正非“勇于走向孤独”、不流俗、不平庸的人生理念与东邪黄药师纵横江湖“正中带有七分邪,邪中带有三分正”的特立独行颇为神似。最近,坊间又给任正非创了一个新名号:“商业时代中国的堂吉诃德”;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对待成就永远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谨言慎行,以及具体实践中大胆睿智的行事作风堪比“南帝---一灯大师”的练达通透。张瑞敏的最新战略口号是“要么触网,要么死亡。”创业的成功绝非一朝一夕,但若能了解这些企业界大佬们的得与失,也不失为是创业道路上一种难得的学习机会,一起来听吧!

本周第一位上榜人物:联想控股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上榜理由:“给民营企业家一个政治身份。”

柳传志无疑是中国企业界的一个传奇。关于他的创业故事,很多打算创业、或者刚刚开始创业的年轻人都如数家珍。柳传志将联想从最初的20万资本,18名工作人员带领成长为今日世界级的IT巨头。走到今天,联想的PC占有率已经超越了美国的戴尔,居世界第一。无论是好莱坞电影,还是日本电视剧,都可以看到Lenovo这个Logo。联想已经成为今日中国人最为之骄傲的民族品牌。

40岁创业,成立联想;56岁,再启创业征程,而今已69岁的柳传志仍然斗志不减。尽管已近古稀之年,他依然保持着忙碌的工作节奏。经常是“空中飞人”似的快节奏高频率生活状态,有时一天要飞跃好几个城市。柳传志对于自己目前的状态总结为:“没想明白的事儿,我不会仓促去做。一旦确定了,会坚定地执行。”

而身为联想控股的董事长,年近70的柳传志当着媒体的面似乎立了一个军令状:“我的计划是,退休之前能让联想控股实现整体上市”。

心怀产业报国梦想的柳传志,早已突破了传统的IT范畴。据统计,目前,联想控股已经深涉15个不同业务板块,不仅有传统的PC制造,并且在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业领域也多有布局。有迹象表明,联想也不排除“染指”银行业务的可能性。

日前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记者问及对于联想控股上市一事能否有更多细节透露等诸多问题时,柳传志的回答是“没有(确定)。”他表示,A股或者H股。联资产将分成两级火箭来推动上市。柳传志所说的“第一级火箭”就是联想控股的核心运营资产,这块是以保证在上市时,保持比较好的利润和一定的吨位。而上市后,二级火箭就会逐渐释放出自己的规模和利润。

每每谈到联想控股的关键处,柳传志都显得极为直爽,能说的就畅所欲言,不能说的当即表示歉意:“这个涉及到商业秘密,我不方便”。

回忆往昔,柳传志说自己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所以一旦机会来了,不用任何外在的驱动力和鞭策力,柳传志硬是扔下外人看来已经安稳舒适的一切,头也不回的走上了自己钟情的创业道路。可能是当年自己的成长经历留下的烙印太深刻,现在柳传志选年青人的原则主要就两点:第一要看有没有上进心;第二,这个年青人的悟性要强。当年敲定杨元庆为自己的接班人,很大程度上也是看中了杨元庆身上具备的这些特质和要素。

作为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锋人物,柳传志的一言一行总是能够引起业界以及媒体的高度关注。2013年6月,柳传志召集正和岛等十来家公司座谈讨论“抱团跨境投资”时说,“从现在起我们要在商言商,以后的聚会我们只讲商业不谈政治,在当前的政经环境下做好商业是我们的本份。”此言一出,立刻掀起了一场关于企业家该不该谈政治,以及柳传志的言论到底意味着什么的讨论。

最近柳传志在接受某媒体采访表达的另一个观点,又成了焦点话题。柳传志原话是说“首先应该给民营企业家一个明确的政治身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拥护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群人。作为民企,特别不愿意老提所有制身份,因为民企国企都是中国企业,大家都交税,都作贡献,不要采用特殊待遇,不应该看出身是什么。”结果这番话在网上转来转去,最后只剩下了打头的这句话:“应该给民营企业家一个政治身份...”于是,各色调侃、怒骂、质疑纷至沓来,一时间柳传志又成了焦点人物。面对这样的舆论冲击,柳传志还是保持以往的稳健格调,不反驳不辩解,稳坐钓鱼台,静观江湖“斗”。也是,误读也罢,误解也罢,柳公自不必多说什么了,若能因为他直言表达的言论,引发民众对一些模糊的现实问题进行重新的解读和思考,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进步有所贡献,也不算什么坏事了吧。

金庸笔下的“北丐洪七公”不就是如此“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宽厚仁侠、“我挡我挡我挡挡挡”的睿智机敏吗?没这点城府,还能在“道上”混到今天吗?

本周第二位上榜人物:华为总裁任正非。上榜理由:“中国企业界的‘堂吉诃德’只是个幌子,东邪黄药师才是真身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那个年代出生的任正非,从小就经历了战争与贫困的折磨。任氏兄妹7个,加上父母共9人,生活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资维持。当时家里每餐实行严格分饭制,以保证人人都能活下去。任正非上高中时,常常饿得心慌,也只能用米糠充饥。他家当时是两三人合用一条被盖,破旧被单下面铺的是稻草。他高中三年的理想只是吃一个白面馒头!高中毕业后,他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逻辑、哲学等多种专业,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天道酬勤,若干年过去了,当年苦学的各种知识成就了今日的任正非。在同时代的企业家中,他算得上是知识渊博,见解独到、能够在众人面前谈古论今侃侃而谈的为数不多的一位。

华为25年前两万人民币起家,十多个人,没有技术,没有自己的产品,就是在做交换机的倒买倒卖,典型的二道贩子。但是在那时候,任正非敢于提出来二十年后,通信制造行业全球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今天华为在这个行业里已经成为全球的领导者。创业之初,任正非与父母亲人一起挤在在深圳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里,在阳台上做饭。父母通常在市场收档时去捡菜叶或买死鱼、死虾来维持生活。也许是早年吃了太多苦,如今他的照片看起来都很老相,即使穿上挺括的西装也掩饰不住他眉宇间多年的沧桑。

任正非有一段很著名的讲话叫《华为的冬天》,被翻译成了几十种文字,任正非也多次讲“三天不学习,赶不上爱立信”。几个月以前,华为在深圳召开国际咨询委员会,其中就有一个华为的国际顾问向任正非提问,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们展望一下,未来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华为。任正非脱口而出,说二十年以后的华为两个字:“坟墓”。典型的危机论。任正非讲“华为随时会倒下”,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当一个大企业开始走向惰怠,缺乏了奋斗精神,不是坚持眼睛对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的时候,它的价值观扭曲了,企业就离垮台不远了。任正非一直以来,以近乎苛刻自己的自我警醒不时地调整着华为前进的方向。

2012年华为实现了销售额2202亿人民币,与2011年比增长8%,利润154亿,增长了30%,跟全球这个行业所有的企业相比,华为去年跑赢了整个大势。尽管成绩有目共睹,但华为在今年年初开展了一次组织变革研讨会,讨论的主题是“华为现在的组织体系是否还能适应未来的变化与竞争。”

当然,理想主义者的任正非和堂吉诃德式的华为能够成功,能够走到今天还有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叫做在商不言政。任正非的梦想是一个世界级的商业梦想,这个梦想是一个纯粹到极致的商业梦,而不是混杂的混浊的,有太多其他追求的。所以,梦想的纯洁性,理想的单一性,对于一流的企业和一流的企业家来说至关重要。

迄今为止,任正非没有任何的与政治相关联的符号,或者说政治花环,什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等等等。中央电视台第一次评比年度经济人物的时候,在二轮评选之后,大概任正非的排名第二还是第三,华为相关部门通过关系找到中央电视台取消了这个提名。我们太多的企业家在做商人的同时又做了其他的一些梦。而商人不从政,不干政,可以说在华为,在任正非那里做到了极致。

在营销方式上,任正非领导的华为也令人感到奇特。它几乎从不做广告,对现代企业最重视的公关传播也没有丝毫兴趣,领导华为十几年,任正非几乎没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但即便如此,并没有影响到华为进入到中国顶尖企业行列。

另外,25年来,华为只做了一件事儿,就是通信制造业。从未涉足房地产,涉足资本运营,这在中国企业,甚至在世界企业中也是不多见的。

说到这里,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想起了金庸笔下的另一位遗世独立的大侠“东邪黄药师”---不喜追名逐利,不喜攀附权贵,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大步流星,目不斜视......

本周最后上榜的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上榜理由:不在互联网中获得新生,就在“大本营”里死去。

大街上随便问一个老百姓,“张瑞敏”是谁?知道的人可能不会太多。要是你问:知道‘海尔’吗?那恐怕十有八九的人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正因为“海尔”这个名字在中国老百姓的年代记忆中实在太深刻了,使得当下的海尔“大掌门人”张瑞敏的压力山大。面对互联网营销的如火如荼,“海尔”的未来该何去何从,成了张瑞敏夜不成寐的心头之病。

张瑞敏生于1949年1月,1984年,也就是在他35岁那年,他出任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制定了海尔第一个发展战略---名牌战略。上任一年之后,张瑞敏带领着工人,砸毁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为的是砸醒海尔人“质量第一”的意识,这件事成为当年轰动业界的一件新鲜事,也为日后海尔的品牌战略奠定了基础。至于那把大锤,据说已经收入到国家历史博物馆。

张瑞敏带领着海尔经历的创业历程大致有这么几个阶段: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至1991年;多元化战略阶段---1991年至1998年;国际化战略阶段---1998年至2005年;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5年至2012年。2012年12月26日,海尔创业28周年之际,张瑞敏宣布海尔进入第五个战略阶段,其战略主题为网络化战略。

2012年12月,瑞士洛桑。全球知名商学院瑞士IMD将“IMD管理思想领袖奖”颁给了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以表彰其对现代管理艺术与实践所做的贡献。张瑞敏之所以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不仅是因为他传奇般地把一个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为年营业额逾千亿元的全球化公司,而且他以卓有成效的管理为管理界输出了一个又一个创新的商业模式和经典管理案例,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海尔文化。从“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法,到每个人都面向市场的市场链管理,再到互联网时代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张瑞敏在企业管理上的不断创新赢得了世界管理界的高度评价。

目前,中国传统制造业都在思考如何借鉴互联网的管理方式,都在担忧如何不为这次浪潮淘汰。而作为中国第一个过千亿的传统企业,海尔正在穷尽一家制造型企业在互联网时代转型中可能碰到的所有问题。就像在大海上航行,船大难掉头,大船总比小船更容易碰上暗礁。张瑞敏以其敏感的市场嗅觉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早已意识到了一场全新的变革之旅又将启程。他说“一个伟大的企业,对待成就永远都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些年,很多制造业都在观察海尔正在发生的变革,或许海尔会面临这样一种挑战,当一个8万多人的大企业变为2000多个自组织(自主经营体)以后,一方面它的灵活性增强了,另一方面,传统上讲的企业领导力,或者说领导力背后所代表的那种统一的企业战略和文化,被分散在许多小组织里。那么,在新的市场大格局中,海尔这个千亿级体量的“巨鲸”如何脱胎换骨,进行颠覆性的创新?在把自己打散,再聚合的过程中,海尔会遇到哪些问题?张瑞敏提出的“人单合一” 、“用户全流程体验”、“自组织”、“开放平台”、“按单聚散”、“产品去商品化”、“价值交互”、“接口人”等思想能否带领海尔在向互联网跨界的过程中安全着陆?海尔跨界互联网的做法能为传统企业的触网带来哪些启发?

张瑞敏表示自己早在2000年、2001年就已经开始关注互联网。他说有一个强烈的感觉是“企业要么触网,要么死亡,不知道未来趋势到底是怎么样。”

虽说中国古代兵法一直倡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在互联网这个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新“战场”上,有时候计划不如变化快,无论事前如何谋篇布局周密策划,最后可能未必能如愿以偿。张瑞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是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忠实粉丝,认为德鲁克的管理理论在今天这个时代同样适用,同样能够为他所用。这样看来,张瑞敏的定海神针最终还是两个字“管理”,毕竟,互联网再发达,最终还是被人类所驾驭、为人类服务的。如果本末倒置自然陷入被动。相信始终不曾停止学习、吸纳新知识的张瑞敏在这场互联网大战中,不会甘于沉沦落后,更不会甘于默默的死去。即便今年他已经六十有三,也仍然不会磨灭他再战互联网江湖的信心和决心啊!

本周财经人物谱中讲述了三位民营企业家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他们都曾经历了艰辛的创业、经历了发展的坎坷,收获了时代发展、经济利好带给他们的丰硕成果。更在当下看似“金玉满堂”的财富幻影中,始终保持着警醒与自省;在新机遇新市场的挑战面前,他们从不低头认输,永不放弃。他们的故事讲完了,正在创业路上跋涉或者犹豫的你,是否也有了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路?“土豪梦”也罢、“儒商志”也好,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愿你早日梦想成真。

主持人:本周人物谱的最后,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曾经红极一时、如今却甘心退隐小镇过居家小日子的余积廉。余积廉曾经是香港著名导演,他曾在电影《欢颜》、电视连续剧《天蚕变》等红极一时的影视作品中担任摄影师,并导演了《决战天门》、《云雨生死恋》、《少林达摩》、《摩登大食懒》等电影,常和胡慧中、任达华、古天乐等知名艺人合作。1998年他放弃美国绿卡和导演身份,与妻子蒋雪梅隐居重庆小镇靠卖面为生,小面馆招牌也没有,一干就是15年。他说:"遇到对你好的女孩,唯有在她一丈之内。"她说:“有车有房不是家,有人有爱才是家。”听了余积廉的故事,你是否又开始相信爱情了?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