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启动 银行备战“碳金融”

万晓晓2013-11-26 16:0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万晓晓 11月26日,上海市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启动。上海市发改委秘书长周强表示,上海市碳交易的重点排放企业包括钢铁、石化、化工等主要污染行业,以及航空、港口、商场等建筑领域。周强透露,首批纳入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企业有191家,约占上海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0%以上。 

2013年是中国碳市场的启动之年。11月28日,北京市也将完成相关启动工作。今年6月,深圳市正式启动碳交易市场,开启我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强制排放权交易市场。上海为全国7家试点省市中的第二个碳交易试点城市,其他省市的试点工作也在陆续推行。 

据悉,通过7省市试点,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碳排放权第二大市场,覆盖7亿吨碳排放。碳排放交易,是指政府将碳排放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纳入碳排放配置管理,并在一定的规则下向其分配年度碳排放配额,排放单位可以通过市场购入或售出其相对实际排放不足或多于的配置额以履行碳排放控制责任。 

与此同时,各大银行也在积极备战“碳金融”。英大传媒研究院报告指出,“碳金融”目前面临三个紧要命题:加快促进“碳资产”的形成、提升碳市场的配置效率,以及建设碳金融制度和市场基础设施。        

“碳排放的市场化机制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发现碳资产价格,给企业提供明确的经营指导,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英大传媒研究院的报告指出,而碳金融就是为满足低碳发展需求,利用金融工具进行碳资产配置的活动。 

目前,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外资行已经推出了碳交易的投融资、碳期权期货、碳指标交易和相关中介服务等业务。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也先后推出碳交易的抵押、融资方案。交通银行等也已经推出二氧化碳挂钩型本外币理财产品。

“国内银行发展碳金融大有可为,除了信贷支持对象向低碳活动转移,越来越多商业银行不仅直接参与碳排放交易,还推出各种低碳类金融理财产品,有的还直接以股权形式投资碳交易所”,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助理总经理党鹏君在一次碳金融的研讨会上表示。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段茂盛告诉经济观察网,目前上海市为了保证碳排放交易的稳定性,暂时没有让金融机构进入交易,参与碳排放交易的仅是企业,但是已经有金融机构通过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碳金融”的环节中。因为上海市的独特的经济地位,未来碳排放的交易规模相比其他省市更值得期待。

资料显示,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实施以来,全球碳金融市场规模每年20%到30%幅度高速增长,2011年达到960亿欧元。业内人士预计,未来,碳交易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 

在当天下午的“2013中国碳市场高峰论坛”上,一位专家告诉经济观察网,上海一半以上的用电量来自清洁能源,是全球最大的“绿电城市”,加上节能减排技术和项目的优势,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助推上海在全国碳市场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