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文婧/文 有位在职场修炼多年的资深HR经理,给同事做职业发展培训到第二天时,有人当场站起来说:“抱歉,我觉得你培训的东西毫无用处,一点也不专业。”这位快成精的HR听后,心碎一地,勉强支撑完余下课程。当晚,他通宵未眠,重新整理出一套全新的方案和辅导内容,次日红着眼睛去再战江湖。
在这个世界上,能达到“专业”境界的人,都冒着被误认为“神经病”的风险,每天偏执和疯狂地行走于纷乱职场之中。迪奥先生在他的自传《克里斯汀·迪奥与我》里坦言:“高级订制裙是我的全部生命,为此我不惜被人视作怪物。”由此不难看出,专业人士具备很典型的三个特征,一是工作中极端追求完美,一把标尺衡量所有事物;二是患有强迫症,玩微信,哪怕一个玩笑,结束时也不忘打上句号;三是普遍脆弱,对专业人士最具毁灭性的打击,就是质疑他们的专业素养。
现实社会里,专业人士心中最大的苦闷就是无法得到理解,辛辛苦苦营造的梦幻般感受,被人轻而易举地一棒击碎。分析师朋友去拥有数十亿资产的私企老板那儿谈项目,PPT做得恰到好处,陈述时逻辑清晰,收放自如。谁知讲到第12页时,私企老板就说:“直接放最后一页。”最后一页?最后一页是简单的几个字:“Q&A”。老板一下就火了,说:“怎么回事,我要知道的是最后项目能赚多少钱?你绕了半天,什么也没说啊。”朋友顿时愕然,没有分析和调研,一上来谈收益和骗子有什么区别?
被挑战后,专业人士往往会去寻求认同感和释放空间,一不小心就会成为社会危害。好友的女老板,在一次会议上,因为组织架构调整,被其他高管质疑,郁闷到了极点。晚上给她的下属、我的好友,打了4个多小时的电话。电话里,她反复诉说着自己的立场,以及那个质疑她的高管多么可恨,甚至数年前,她又是如何单枪匹马度过类似危机。到最后,摸着滚烫的电话机,好友在心中不断默念:“不要爆炸,不要爆炸,算了,还是炸吧。”
当然,专业人士面临最大的风险往往仍旧是专业。
在京城第二高的五星级酒店吃饭,服务员做事总不够专业。在电话订座又一次被激怒时,我决定直接投诉大堂经理。经理态度很好,各种致歉。那天晚上,他们留了景观最好的座位给我。从我和朋友进入餐厅报出姓氏后,领班就很紧张地盯住我们,点餐时服务生小心翼翼,倒水时连水壶和杯子的距离高度都恰到好处。最后餐厅经理来送名片,而我看见他身后不远处的一女服务生正警惕地瞄着我们,如同看待恐怖分子一般。
从此,我决定在北京服务业放弃投诉了。用一个上海人的态度要求北方的服务,实在让大家为难。吃好喝好,人生还很长。
做事数年精准干练的朋友,跳槽到新东家。恰遇公司召开产品发布会,作为活动负责人,她妥帖安排好了活动前后所有环节,包括A老总和B老总有过节这事儿,她也按惯例把他们安排在了发布会东西两个方向的桌子上。在抽奖活动的布置上,下属问她,是否要提前内定中奖号码,她很轻蔑地撇嘴:“哼,内定奖品之类的小把戏,只有最不专业的野鸡公司才会干!”随后的事情,一切进展得近乎完美。活动当天,抽奖开始,按规定中奖者两两一组上台领奖发言。孰料摇号的水晶球停止转动时,A老总和B老总的号码被主持人清脆地双双报出。看着两位老总在台上黑着的脸,以及旁边自己老板气得翘起的发鬓,瞬间,朋友多年的专业感随着窗外流云飘然远去。此刻,在她脑海清晰地敲出一句话,和“高大上”无关,却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有缘千里来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