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af的中国
导语:Decaf是更受消费者欢迎的咖啡。

经济观察报 罗四鴒/文 第一次知道“decaf”是在公园街教堂的休息厅中。咖啡有两种:Regular和Decaf。一问才知道decaf是去掉了咖啡因的咖啡,可去掉了咖啡因的咖啡还是咖啡吗?

但实际上,Decaf是更受消费者欢迎的咖啡。这种看似悖论的现象让我不由想到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比如许多人会问我一个问题:你来自中国哪里?但当我回答江西,绝大多数人一脸茫然。有次,一个人神奇地掏出一张巴掌大的地图要我指下,我拿过来一看,竟然找不到江西,整个鸡肚子连成一大片。但如果你提到的城市是上海,对方就会说:外滩夜景真美!我到过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的自助餐很不错!显然,唐人街上那华丽的中国牌坊更像是中国。

我很仔细地查寻了一下decaf的来源。根据《韦氏大字典》解释,decaf是decaffeinated coffee的缩写,decaf最早出现于1984年。1970年,法国哲学家波德里亚便在他的《消费社会》中指出,消费将变成一个“能指”的符号,物的消费将不再仅仅是物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更重要的是其符号价值,而“消费的过程成为一种意义的建构,比如社会地位、身份标识、文化品位以及美学趣味的彰显等。”可见,Decaf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并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某种能指的符号,成为了某种“社会地位、身份标识、文化品位以及美学趣味的彰显”。喝上一杯decaf,不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清醒,而是消费一种咖啡的感觉和氛围,但这种decaf时常让我感到尴尬。比如说,另一个常被问到的问题,你哪所大学毕业的?为了照顾“decaf消费者”,更为了避免自己被消费,我直截了当说复旦大学。但实际上,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自考生和乡村教师的经历远远比复旦生的经历要长,且远远重要得多、光荣得多。但若是要把这段经历放在有着傲人教育背景的波士顿讲诉出来,就比较危险了,因为大多数消费者喜欢的不是一杯真正的咖啡,只是想消费一杯decaf:既能满足自己对中国的幻想,也不用担心中国给神经带来强烈刺激。

科学家已经证明,Decaf 咖啡其实并没有完全去掉咖啡因,多多少少还是具有咖啡的作用,对神经产生刺激。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比起绝不喝咖啡绝不谈中国的人,还是要对敢于喝decaf的消费者表示赞赏。1951年,C·莱特·米尔斯在其书《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中,描述了这么一群人数日益庞大、生活日渐丰裕,情感却不断疏离、彷徨的中产阶级:“他们或受到管理者的指使,或受到科层制度本身的支配,几乎人人都沦落为毫无生气的个体、失去工作的价值感和创造性的挣钱机器。他们轻视政治,他们不是激进分子,不是自由派,不是保守派,不是反动分子;他们是不活动分子,他们置身事外,洗手不干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他们也没有什么地位。”虽然我总以为中国没有中产阶级,但从这个角度看,我却看到一群这样的中国中产阶级,喝着或是不喝一杯decaf的中国。

 

相关文章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