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区域新闻 > 焦点 >
包头棚改“政进商退”
2013-12-03 08:32 来源:经济观察网 作者:宋馥李 姜鑫 编辑:经济观察网
导语:如今,这是包头市的一号工程,政府责任和商业利益重新协调,商业开发退出了北梁棚改的历史舞台,政府由“引导”变为“主导”,站到了棚改的第一线。

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馥李 姜鑫 张计平背抄着手,站在废墟上张望。远处的挖掘机左摇右摆,把一处处土坯房推倒。北梁要被拆掉了。在一片瓦砾堆里,已经很难找到原来的路。几个月来,人们经常长久注视着老房子,向往昔岁月告别。

11月的包头已进入严冬,东河区北大街不再热闹了。张计平今年57岁,他的爷爷清末时从山西大同来到内蒙包头,在北梁落了户,24平方米的一间正房,几平米的小院儿,从此三代人没离开过这里。

李克强今年2月3日来到北梁,这天正好是农历小年。小年这一天,北梁人要吃麻糖和油炸糕,还要放鞭炮送灶神。送走了灶神,迎来了总理,这是个颇具意味的巧合。北梁的命运,正是从这一天开始转折的。从2月3日至今,蹒跚行进的北梁棚户区改造出现了新纪元,如今,这是包头市的一号工程,政府责任和商业利益重新协调,商业开发退出了北梁棚改的历史舞台,政府由“引导”变为“主导”,站到了棚改的第一线。

总理工程

北梁位于包头市东河区的北侧,沿着山梁一路上坡,就看见密密匝匝的房子依着山势一路扎在一起。这里被称作全国最大的城市棚户区,没有之一。作为集中连片的城市棚户区,北梁是个标本式的存在,与咫尺之遥的高楼大厦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个怎样的社区?

在约13平方公里范围内,居住着4.7万户、12.4万人。在这里,90%的房屋为30年以上的土坯房,渗漏和墙体裂缝现象严重,且90%的人均居住面积小于15平方米;95%以上道路为泥土路,狭窄弯曲、坑洼不平。

没有供热、燃气等公共设施;供电线路老化;污水横流;垃圾露天堆放——北梁具有城市棚户区的所有特征。与此对应,这里居住着的人70%以上无固定收入。包头25%的失业人口在东河区,其中有70%住在北梁;包头50%的低保户在东河区,其中有80%在北梁。

在包头市,北梁人是一个特定的称谓,其中蕴含着复杂的情愫。因为,土生土长的包头人,或多或少都与北梁有所关联,那是包头建城的原点。

这里曾是巴氏蒙古部落驻牧之地,唤作包克图(蒙语,意为有鹿的地方)。明清两朝,山西人和陕西人一代一代走西口,或贸易经商,或垦荒种地,持续了上百年。凭借黄河水运之便,这里成为享誉西北的水旱码头,商贸重镇。后来,山西商人乔贵发崛起,复字号开遍包头,成就了一段乔家大院的商业传奇。包克图也被晋商们唤作了包头,并从此沿袭至今。包头的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

但是,从上世纪50年代起,随着钢铁、装备制造等工业落户包头以西20公里的昆都仑河沿岸,城市发展的核心轴随之西移。1956年,包头市委市政府从东河区搬迁至昆都仑区,北梁迅速没落。

与此同时,北梁的人口不断膨胀,日益拥挤和逼仄。改革开放以后,东河区的棉纺厂、螺丝厂等一大批中小企业相继解散或倒闭,产生了大量下岗职工。房租便宜,生活成本低廉,北梁像磁石一样吸附了低收入人群聚居。

2011年3月,带着棚户区改造的课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第一次来到北梁。一位随行的官员曾发出感慨,时代的发展让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时间却仿佛在北梁凝固了。

2013年2月3日,李克强再次来到北梁,在三官庙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李克强对内蒙古的官员说:不能让城市这边高楼大厦,那边棚户连片;这边霓虹闪烁,那边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不具备。

10月21日,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经济形势报告会上,李克强颇为动情地回忆起在棚户区调研的经历。那次他碰到了一个老乡,支援三线建设时过来的,付出了青春,干了一辈子,到现在还住在棚户房里。冬天,北方地区很冷,但又不敢多烧煤,怕中毒,晚上不只是盖棉被,还要穿着棉大衣才能睡觉,几百人合用一个厕所,很苦。

“他跟我说,我现在就一点愿望,希望我在世的时候住上楼房。所以我们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李克强说。

今年,棚户区改造在全国铺开。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今后五年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开启了全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攻坚战。作为城市棚户区代表的包头北梁,因为总理的两度到访,被置于聚光灯下。在包头,北梁棚户区改造有了一个别称——总理工程。

北梁这些年

在进入公众视野之前,北梁棚户区改造,已经蹒跚行进了十多年。

北梁最早的棚户区改造,可以追溯到1996年。那一年,包头发生了6.4级地震,之后,包头提出将重建家园与旧城改造相结合,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实施旧城改造。那时,对北梁改造的思路,完全是依靠商业开发。拆迁很困难,开发商和居民一度激烈对峙。

从2003年开始,北梁迎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改造。这一年,上市公司上海家化置业公司作为有实力的开发商,被引入包头。一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城市复兴大幕正式拉开,上海家化与东河区政府共同组建龙藏公司,其中企业出资80%,政府出资20%。

土生土长的北梁人、内蒙古科技大学历史学教授张贵,曾经作为顾问,被邀请到这次改造中,参与北梁历史文物的调查。

对北梁的改造,最终形成了集旅游开发、历史文物保护以及商业开发于一体的方案,突出历史与文化品位。当时,上海家化很有信心,表示要让那些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和砖瓦房获得重生。

棚户区改造和旅游开发结合的方案,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包头市政府很快就审批通过了方案。

然而,这套方案从形成之日,就遭遇了空前的争议。焦点在于,北梁棚户区改造,遵循的是“先拆迁,后安置”的方式,商业开发要有利可图,和文物保护开发形成尖锐矛盾。现实的境况是:东河区政府拿不出钱,上海家化认为这么做赚不了钱。

博弈的结果是:方案最终被推翻,东河区政府让步,遗迹保护搁置一边。龙藏公司转而开发六层楼的普通住宅,这样启动资金少,可以实施滚动开发。不过,龙藏公司仍然低估了北梁棚改的难度。

与工矿、林区棚户区不同,北梁地区聚集了汉、回、满、蒙等民族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几大宗教的建筑。各民族的居民,都围绕寺庙居住。固有的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无形中增加了拆迁难度。

另一个现实原因是:在北梁,一家几代人蜗居在30平米的房子里的情形比比皆是。但商业开发,不可能建小于50平方米的房子,当时90平方米左右的商品房是最畅销的。可对于北梁的多数居民来说,按照拆一补一的原则,超出面积的部分,要按照市场价补齐,少则几万,多则十几万,这是不可承受之重。面对“拆了旧房住不起新房”的窘况,“钉子户”不可避免地大量出现了。

旧房拆不掉,新楼就建不起来,棚户区改造碰到了死循环。2010年,因为100余户未拆迁,占着200亩地,直接造成另外2000多户无法按时安置,在外租房过渡的家庭最长的租了六七年。因改造的信访案件大量出现,东河区政府不得不重新介入。直到今天,龙藏新城已完成开发的楼宇之间,18户尚未完成拆迁。

十年过去了,由龙藏公司主导的北梁棚改,只完成了北梁0.53平方公里的改造,共计1.02万户,2.86万人。而这十年,东河区的房价也从不足1000元飞升到4000元以上。

见证了这个过程,张贵意识到,让开发商又盖房,又动员拆迁,结局总是一样,掏窟窿逼老百姓搬迁,改造出太多的怨言来。前段时间,张贵碰到了曾经主管北梁棚户区改造的一位官员,十年下来,他们共同得出了一个结论:北梁的改造,光依靠开发商,行不通。

新战役

李克强今年2月视察之后,陷入僵局的北梁棚户区改造,迎来了新纪元。如今,北梁的官员和老百姓面对来访者,都以“总理来了以后”作为起始来诉说新变化。

沉寂了几十年的北梁,今年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这大半年里,北梁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一拨一拨的官员,带着图纸,带着记者,在北梁狭窄的街巷里穿行。在《新闻联播》里抢了镜头的光屁股小孩儿一家,成了关注度最高的北梁居民,小孩儿的爷爷高俊平,频繁地接待着来访者,诉说着总理到来时的激动。如今,高俊平已经搬进了惠民新城,成为棚户区改造的第一批受惠者。

张计平也在其列。他获得了惠民新城一套50平方米的楼房,8月份就搬了家。他1988年下岗后,辗转在各个建筑工地上打工。前几年,他患上脑梗,不能再干重活,家里也陷入了困顿。张计平之前根本不敢想象,这辈子还能住进楼房。

财神庙街道办事处主任石丽娜说,对于相当一部分家庭来说,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来补足房屋面积的价差。目前的政策是,对于原有住房不足50平方米的居民,统一保障50平方米的安置房。而大于50平方米的,则视情况可以选择不同面积房型,同时也制订了阶梯式的价格,确保可以用不花钱或少花钱的方式完成搬迁。

商业开发退出了北梁棚改的历史舞台,政府由“引导”变为“主导”,站到了棚改的第一线。改造思路的最大变化,是从“先拆迁,后安置”到“先安置,后拆迁”。东河将靠近北梁的一块3.9平方公里的土地施划出来,用于建设安置房。

当然,这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包头市副市长高志勇称,经前期测算,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计划总投资约200亿元,包括安置房回购、建设资金约77亿元;征收补偿费约33亿元;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资金约48.5亿元;利息等融资成本约41.5亿元。庞大的改造资金,东河区政府显然无法承担。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曾数次拜会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为包头棚改争取资金。

作为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王旭亮说,最棘手的问题,仍然是拆迁。北梁棚户区改造如今是包头市的一号工程,为了做好拆迁动员,包头市举全市之力,从人力和资金上,给予了强大的支持,各个区县和委办局,抽调了1567名官员,投入到了这场拆迁战役中。每一户北梁居民,都有对应的官员负责沟通。这些官员除了宣讲政策、动员拆迁,还代办各种手续、申请困难补助,甚至帮忙搬家。

对财神庙街道办事处主任石丽娜来说,如何把居民们过高的期望值降下来,是其工作中的一大挑战。石丽娜说,媒体的热炒,让老百姓形成了这样的认识:总理是带着建设部、财政部的部长来的,安置能实现一步到位的大跨越。可安置房究竟要建成什么样子,按什么原则来置换,很多人没有概念,为此,她曾一度组织居民去山西大同市参观。

按照新的改造计划,整个北梁棚户区,将以今年为起始,分三年逐步改造完成。今年,政府回购了5500套现房,用于第一批搬迁的居民。按照计划,2014年,安置房至少50%交付使用,集中进行搬迁安置;2015年,所有安置房具备交付使用条件,北梁居民将全部搬迁安置。

而包头市和内蒙古自治区两级政府,也为此调动了庞大的政治和经济资源。王旭亮说,几乎所有的自治区厅局,都到北梁调研,并承诺在政策框架内,支持北梁的改造。包头市的国有企业,也参与到了北梁的棚改。包钢集团下属的二冶公司,承担了安置房的建设。对于这些企业,利润不是第一位的,这属于公益性的支持。即使是为安置房配套建设的商业用房,也将由区政府回购,对北梁搬迁过来的居民进行商业安置。

北梁进入了一个快速变化的周期,所有人都坚信,三年后的北梁,将焕然一新。只是,对于张贵这个历史学者来说,北梁的未来,仍然有些许不明朗,自从那个集文化保护的方案被推翻后,北梁的382个院落,复字号的乔家老院,也随着轰鸣的推土机,被碾入了历史。北梁居民将腾挪和转移,到新的地方生活,但北梁这个蕴藏着丰富文化的地方,究竟应该如何开发,仍没有清晰的答案。

 

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