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国王”与“苦力”

汤向阳2013-12-27 15:59

宗庆后


经济观察报 汤向阳/文 宗庆后的浙江乡音很重。当他与追随他近二十年的下属在早餐桌旁说笑时,几乎没有外人能听懂他的话,自然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聊些什么。

一定程度上来讲,宗庆后之于娃哈哈颇有点像这顿早餐。是的,我们都听闻“饮料大王”在自己的企业里说一不二,几乎是位“国王”,但在娃哈哈经销商大会上,当有人冲上去高呼“娃哈哈万岁,宗庆后万岁”博得台下掌声如潮时,仍然会颇为骇人。

然而,这就是宗庆后。出生清贫,以知青身份在农场、茶场劳作15年;33岁顶替退休的母亲进入杭州一家校办纸盒厂做销售员;10年后借债14万创业,靠售卖棒冰、汽水和花粉口服液起家;年逾花甲第一次成为福布斯富豪榜“中国内地首富”;而今年已68岁,却无人敢跟他提退休。他说,他只是个“中年人,要做到90岁”。

作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第一代企业家,人们在回顾历史时总免不了追问,曾经十年间辗转几个校办工厂的宗庆后在决定顶着体制内的身份自主创业时,究竟是揣着怎样的想法。这就如同去问已经85岁高龄的李嘉诚当年父亲病故、自己也大病一场之后,在香港大街上卖塑料花时是个什么心情,或者去问柳传志,在中科院临时搭建起来的一排棚子里做“联想”品牌时,他有没有担心过自己会失败。

担心、忐忑、无助、迷茫,这样的词汇用来描述当时的宗庆后应当是贴切的。然而,他的特殊性在于,当他决定创业时,已经年满42岁。

绝境磨练意志。在最初的日子里,校办企业承包人自己每天骑着三轮车到处送货,风里来雨里去。企业小,没有食堂,没时间回家吃饭,当然也没钱要外卖。每到中午,宗庆后便与十来个人一起蒸饭做菜。这似乎不像是办企业,倒像是做苦力。

用“做苦力”三个字来形容宗庆后办企业是可以得到“饮料大王”首肯的。事实上,时至今日,常年跟随他的人都知道,老板每天的日常花销不会超过50块。旁人诧异,宗庆后本人却觉得自然,因为除了抽Davidoff香烟和喝龙井,他迄今没有其他爱好。对待自己严苛而不自知,管理企业也难免会打上同样的烙印。

上世纪九十年代,饮料市场几乎是一片空白。任何一种新的产品都有可能激起人们的购买热情。而如果这种产品能稍微带一点特色,想要人们不记住似乎都很难。从这一点上来说,娃哈哈生逢其时。可是,在一个不成熟的市场里,先行者必然要付出更多才能摸清消费者的脾胃。宗庆后自那时便养成了常年跑市场的习惯。不仅仅是杭州周边,也不局限于北上广,他更多的足迹留在了四五线的县市。这些外资企业甚至其他本土企业都难以占领的市场,直到现在仍是娃哈哈的“大本营”。

如果说往日的记忆难以追寻,那么宗庆后至今依旧保留着的每年耗时三个月出国考察、五个月走访市场、剩余时间每天工作超过十二小时的习惯,则可以视作其“做苦力”的明证。事实上,直到现在,这位娃哈哈掌门人仍然不会用电脑,但每到一处必然带着打印机,以打印每日的销售数据,供其随时追踪。旁人或许做不到,但这位早已年过花甲的企业家却能在半小时内看完娃哈哈全国各大市场的销售数据,还能随口说出娃哈哈饮料瓶盖上有18个齿印。

宗庆后自嘲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事实上,他的生活除了工作,似乎没有别的内容。他喜欢看书,但书柜里最多的却是中国各级县市地图;他不打高尔夫,不参加任何俱乐部,身在杭州,他却数十年不曾在西湖边饮茶。即使早已身家千亿,但他在2013年受伤之前,仍然会把独自一人候机视作理所当然。

做工作的“苦力”带给宗庆后巨大的成功。这位曾在校办工厂彷徨十年的企业家数度坐上“中国内地首富”的宝座。对于他人而言,此时或许该是歇歇的时候了。事实上,几乎与他同期创业的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早已经转型做了投资人,联想教父柳传志也曾一度隐退,但宗庆后是不同的。他说,他要做到90岁。

必须说,虽然少见,但宗庆后这样的企业家并不孤独。香港的李嘉诚今年已经85岁高龄,却仍然每周工作六天。他曾对媒体坦言,大儿子随时可以接班,但自己多年辛苦已经成为习惯。

可以通过“习惯”一词来理解宗庆后的固执。在股市红火的时候,曾有人劝他投资股市,他说,我不懂;在房市红火的时候,有人邀他开发地产,他摇头婉拒。宗庆后并非未卜先知,也不是故作清高,而是因为他的经营智慧全都是从实战而来,没有经验的事情,他不会轻易去做。即使是当年承包校办企业,也是在那儿打工十年之后才开始做的事。

没有人指导,也不知道国外先例,崇尚经验或许是那一代企业家必然的选择和共同的特征。这点对于瞬息万变的零售行业来说或许尤其正确。宗庆后自己都承认,当初做管理靠的是“直觉和经验”:产品广告永远直击消费者需求;经销商网络遍及五六线城市;没有副总,每年亲自见所有的一级批发商。他能准确地说出农村人爱喝甜的特点,预言含糖饮料在农村市场会很有市场;他本人则永远是简单的国产西装、黑布鞋,看起来就像是产品消费者中的任何一位。

但习惯肯定不是他不肯放手的唯一原因。在接班人问题上,女儿宗馥莉历经多年历练,早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若是他学习新希望的刘永好,放手让女儿接班也并非不可能成功。可是,身在零售行业,宗庆后的经验已经成为行业内万众膜拜的经营智慧,他自己对此也深信不疑,放手自然也就不易。

关于他的商业智慧,国外的研究者有一个名词,叫做“编织大师”,专门用来形容他对强大销售网络的超常控制力。这套名为“联销体”的独特管理模式,使得宗庆后得以掌控一张遍布全国各地的销售终端营销网,包括八千多个一级批发商以及四万个二级、三级批发商。更令人称奇的是,法国达能曾经入主娃哈哈11年,但这家跨国零售巨头从未真正掌控这张“巨网”。在长达两年的官司中,“网”上所有的近五万批发商无一人倒戈。

这样一个固执而强大的宗庆后显然已经超越了当初创业时的“苦力”形象。事实上,当娃哈哈在2012年销售额突破了700亿元时,这家企业的领导人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他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苦苦寻求出路的、沉默的中年男人。

在杭州娃哈哈总部的大楼里,有一尊高大的宗庆后雕像。这样的情形出现在别的企业里或许难以让人理解,但这栋大楼里的员工却视其为自然。多年来,在下属写给宗庆后的报告里,不难看见这样的开头“遵照您的指示……”。这尊雕像和那些“指示”一起,凝固成了描述宗庆后在娃哈哈地位的注解。

这样的注解自然值得骄傲。可是,宗庆后从来不是一个容易骄傲的人。相反,语速平缓、待人和蔼的他时刻都处在危机感之中。他说他从不上网去看别人对他的评价,也从不在乎。而现在,即便不上网他也知道,人们在谈论娃哈哈时,会有哪些看法。

早在2003年,娃哈哈就已经开始多元化。扩大食品品类、做童装、开商场,今年还开始进军白酒行业。宗馥莉偶尔会跟媒体调侃父亲“太土”,但这位在生活品位上的确“土掉渣”的企业家其实早已是多元化潮流的实践者。只是,不同于当年“做苦力”带来的成就感,也不同于“做国王”时的掌控一切,现在的娃哈哈需要在充分竞争的市场里为自己不断获取新的利润点,也要习惯面对如同娃欧商场这样尚待成功的实践。宗庆后显然已经适应自己早已不是“苦力”的事实,学着不做“国王”或许将是他要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