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钊
本报执行总编辑
这一年买了很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翻的书,也读了若干买了很久都没仔细看的书。这可能是我去书店最少的一年,但却又是买书最多的一年——不去书店少了在书架前的徘徊,多了鼠标一点的爽利,结果就是这样的吧。
如果回顾一下这一年自己接触过的书——是的,这样说是因为,床边始终摆着一摞书,读书人却有些三心二意,不肯一本书读到尾。大概来说,可能分为这样几类。
历史书。历史远比我们所了解的要精彩。像我这样70年代生人,多半要在离开课堂若干年之后,才有机会重新打量历史。如果不幸你对历史本无兴趣,工作之后又没有其他机缘,历史沉冤多半就会像沉在水底的石头,再无可能重见天日。新闻是活着的历史,也可以说,新闻和历史同源。写新闻的人,如果知道自己写的其实是将来的历史,笔底应该会有一丝敬畏。
这一本《国会现场:1911-1928》就是历史书。这是一部民国初年的国会制宪史,也是第一代国会议员的集体画像。读这本书之前,在我印象中,历史课本中的所谓民国国会,不仅虚伪而且充斥着种种闹剧。这本书展示在我面前的,却是一个波澜起伏的大时代。这其中固然不乏可笑可恨可惜可叹处,但亦不乏可敬可赞可圈可点的地方。人在历史中的确渺小和无谓,但是坚守自己的价值足以超越历史。之于我们,很多时候,对现实的迷惑正来自于对历史的无知。
经济书。我的阅读兴趣随着经济热词的转换游移不定,这种做法有点儿功利。比如说,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要不要政府干预大手刺激?各有各道理。深究下去,每个人都会说到凯恩斯和哈耶克。这称得上是一场世纪之争。很多时候自称掌握了精髓的人,会拉虎皮做大旗,拿一些其实谬误的东西当作“最高指示”,关键是大部分人都还信了。倒是那些正本清源的思想,被当成了歪理邪说。
《凯恩斯大战哈耶克》,这本书的英文版出版于2011年初,的确恰逢其时。世界经济仍然疲弱,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刺激经济,他们用凯恩斯为自己辩护,但用哈耶克攻击竞争者。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本历史书。它讲述了两位经济学家的理论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他们是怎样的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这两种观念怎样影响了整个世界,它们在俗世中的消长起落引人入胜。不知道是幸或者不幸,这个年代凯恩斯的信徒似乎更多一些。作者显然是一个叙事好手。然后我发现,他是一个记者。
过去一年多,平台这个词和大数据一样热,但凡有一些好奇心,总是要看几本相关书籍的。《平台战略》就是这样一本书。从这本书的副标题“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可见一斑。因为作者的EMBA教授身份,这几乎是以案例教学的方式写出来的一本书。书中大量案例来自于中国企业的实践,而这与两位作者的国际视野相得益彰。这一点值得称道。要知道过去很多讨论新商业模式和观念的书,所举案例多半是外国公司,让人觉得够不到。个人感觉,这本书和斯坦福大学谢德荪教授所著的《源创新》(2012年5月第一版,五洲传播出版社)放在一起读,会有更深的体会。实际上,最早打动我,让我对“平台”这个词有比较完整的概念的,是这本书。
教科书。《政治科学》并非一本新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至今已是第六次印刷。我一直觉得自己缺乏对政治科学的理解——如果我们不是那么意识形态地理解这个问题的话,应该承认这就是一门科学。我忘记是从哪里看到了对这本书的推荐或者介绍。读过之后,由衷感慨,这的确是一本教科书。看看这本书的第一章所列举的思考题:为什么现在政治不讨人喜欢?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文化的、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像政治学这样杂乱的事物能成为一门科学吗……对于这门科学所涉及的各种问题,作者列举了种种现实存在和可能性,但从来没有试图提供一个标准答案。如果我们想要参加标准化考试,读这本书恐怕要失望且不安。我的小触动还包括,作为一本美国教授写给刚上大学的美国学生的教科书,这本书最后一章的最后一个小标题是“处于危险世界中的美国”。
工具书。最具功利性的阅读是这样一类书,比如《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重大专题研究》。这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各国家部委、官方智囊机构针对“十二五”规划所做研究成果的汇编,一共四册。朱之鑫和刘鹤同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还身兼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被称作最重要的智囊。这些书读来的确缺乏愉悦感——这并非它的功能。在我的阅读中,的确有一些时间分配给了这样一些书——居江湖之远常怀庙堂之思,这是一种职业病。
薛兆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改革的逻辑》
未认识周其仁以前,我以为对于中国所有的经济问题,只要让优秀经济学家当上总理,就自然迎刃而解。和其仁共事之后,才越来越深地体会到,改革并非仅凭见识、胆识和口号就能一蹴而就。黑板上怎么写,现实中怎样变,两者往往貌合神离。改革要成气候,还有许多不可或缺的因素,包括不可阻挡的经济规律,出其不意的突破口,刚柔结合的实施技巧等等。此书凝聚了周其仁对经济改革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考。关心经济改革,又不满足于空想的朋友,是不能错过此书的。
《中国经济怎么了》
徐瑾是资深的财经编辑,她不仅对经济事实敏感,对经济观点熟悉,而且还有她自己成熟的判断。此书是徐瑾的财经评论文集。她的文章有经济学者的功架,有律师的细致入微,有淘金者的热切和好奇,还有文人的质朴和纯真。如果不仅要了解中国发生了哪些重大的经济事件,而且要把它们言之成理地串起来,就不可少读这部著作。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这是一本从经济学的角度夹叙夹议中国改革进程的出色著作。作者之一科斯,是交易费用理论的创始人兼诺奖得主,而另一位作者王宁,则是科斯的长期助手和中外兼通的年轻教授。此书是科斯与王宁长期联手写作的结晶。此书值得收藏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所叙述的故事,有时欠缺足够的细节和充分的因果链条,所以我相信,读者若随着经历和见识的增加而反复阅读此书,必然会有越来越深的领悟。
《知识分子与社会》
我们往往只知道追求精确测量,却没有意识到追求精确测量的本身,就可能影响测量的结果。我们也常常只知道知识分子生来就喜欢追求公平和秩序,却没有意识到这种天性本身就可能导致大量的不公和混乱。此书揭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规律,即知识分子的思维定势,是如何促成了大量事与愿违的社会和经济政策的。作为一个长期思考公共政策的学者,我读罢此书,仍不禁倒抽一口凉气,并深深赞同乔治·奥威尔所说的:“一些想法愚蠢得只有知识分子才会相信。”
《奥地利学派与现代经济学》
这是一本生动演示奥地利学派经济思想魅力的经典之作。它翔实地阐释了奥地利学派,是如何早就预示了现代经济学中的诸多重要洞见的,读来令人对奥地利学派的研究方法深深折服。这是我读研究生时老师瓦格纳(R. Wagner)推荐的参考书。此书原著很薄,卖50美金,我犹豫了几天,Amazon 上就卖光了,懊悔不已。旧书店里确实还能找到,但价格比原价贵五倍,结果候了几年,才从旧书店逮到接近原价的,买了一本。祝贺中文版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