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欢迎收听本周更新的欢乐财经,每周三与您相约的是欢乐财经之商业观察,欢迎关注。一则保定即将成为北京政治副中心的消息,让保定成为了近日关注的热点。尽管官方已就政治副中心辟谣,不过随着新华社发布《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保定成为未来副中心的想象的可能再次被市场热炒。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这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建设“政治副中心”是否可行?京津两大直辖市之间的“双城记”将如何上演?众多在京央企总部有可能大规模外迁吗?今天的商业观察,我们将就这些与之相关的热点问题予以解读,经观记者刘金松撰写的“保定离‘副中心’有多远?”作为本期节目的解读线索,与您共同梳理今天的商业观察。
(段落提示)据河北发布的官方《意见》显示,在河北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保定市将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养老等功能疏解。虽未明确表述定位,但已留下诸多想象空间---哪些行政事业单位要搬?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迁入保定,是否已明确其未来“副中心”的定位?保定会否因此一飞冲天、麻雀变凤凰?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视察北京,提出要努力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此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即将修改的消息便不胫而走。其中公众关注度较高的便是,北京城市的首要定位“政治中心”是否会做调整。从战略上看,京津冀一体化建设提速的背后,蕴含着中国从区域经济布局角度夯实“第三极”的用意。
虽然截至目前保定地位未获确认,但市场因传言甚嚣已经开始预热。最近网上不断爆出保定楼价暴涨的消息,甚至不乏来自北京投资客的大手笔抢购。被幸福砸晕的保定人,也在畅想大保定的复兴计划,包括规划上千平方公里新城迎北京客,将原来的17个工业区扩张到34个,迎接来自北京的产业转移。看保定的架势,已经准备好大干一场,似乎明天就要升格“副中心”一样。
事实上,在外界热炒保定副中心的同时,已经有媒体制作了“2014年首都行政副中心城市排行榜”,在十个备选城市中,当下风头正劲的保定仅排第六。当然,和之前“政治副中心”传言一样,这种纯理论化的排行榜同样不靠谱。区域城市定位的博弈,远非城市资源要素叠加比拼的结果。
在保定副中心的热炒中,一个重要主体的态度被忽视了。和那些买房投资的人相比,可能被迁移的“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包括一些高质量的企业才是未来保定“副中心”概念能否坐实的关键,如果没有了这些主体的入驻,即便给一顶“副中心”的帽子,也难以名副其实。
纵观历史,但凡市场主体的迁移,远非一纸政府规划所能解决。这在北京的“副中心”建设中已有先例。从2004年开始,北京市在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修编时,就提出将建立旧城与新城的联动机制,有效疏解旧城的人口与功能,让保护和发展在空间上分离。当时规划专家们的一个重要建议就是在通州建设新的中央行政办公区,打造北京的“副中心”。
然而十年过去了,通州的“副中心”也被各界炒作了很多次,规划中的行政单位却一个没迁。反而通州的房地产项目在一轮又一轮的炒作中,价格一路扶摇直上。
如此看来,在相关基本建设措施和可行性规划没有坐实之前,包括保定在内的各个城市在宏观规划中的功能定位都是未知数。缺少了对人才、企业的吸引力,所谓的“副中心”恐将只剩下房地产的盛宴。急着往保定撒钱的投资大户,不如稍安勿躁,再等等看,以免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把钱尽打水漂了。
(段落提示)关于启用“副首都”,国外是否已有成功先例?这些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副首都”,是否真正实现了最初规划设计的美好愿景和初衷?为什么说“副中心”一词不仅要慎提更需慎用?对于当地民众而言,他们渴望一个什么样的“副中心”出现?欢迎继续收听本周商业观察“保定离‘副中心’有多远?”
2004年,韩国启用“副首都”世宗市。包括国务总理室在内的17个政府部门陆续迁往世宗市办公,青瓦台总统府、国会、国防部等十个政府关键部门仍留首尔。韩国政府预计,到2015年,世宗市常住人口将达15万人。
日本于2005年同意在近畿地区建立“副首都”,以应对东京遭遇大规模灾难而瘫痪的局面。外交、警察、财务、经济产业等日本政府要害部门都将在“副首都”设立派驻机构。不过,经过多番讨论,直到2011年,才选定大阪为日本“副首都”,却囿于经费不足,此事未见突破性进展。
巴西把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是为了促进中部发展。但首都搬了,很多官员、商人还是以里约为中心,工作日集体往巴西利亚跑,周末又回到里约。
除此之外,美国、荷兰、南非、玻利维亚等国家法定首都与行政首都均为不同城市,但并没有明确“副都”的提法。
综合现有相关资料不难看出,通过政治功能的迁移促发展,国外案例也不算少数,但鲜见成功。这当中,除了涉及国家的中枢管理需要满足便捷、安全等条件,随意迁动只会带来额外成本之外,还必须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予以全盘考量,绝不是想迁就能迁那么简单。
主持人:不得不承认,就城市发展现状而言,北京、天津太“胖”了,周边城市太“瘦”了,由此衍生的大城市病问题,亟须我们面对。教训表明,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并非恒久之计。着眼可持续,就迫切需要区域协同,形成城市群,使功能相辅相成,共同前进。这样,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从文化,从民生角度看,都是值得加速推进的。体现在老百姓那里,却更多的是用实际眼光去打量的。说白了,老百姓首先就会思考,这会给我带来什么影响?有利的是什么?不利的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势必以“为民谋福祉”为第一要务,拒绝浅层次、低质量的实施,拒绝无聊的炒作,需要有质量、有深度、有建设性的细化落实。如此,方能使这一战略的实施过程变成真正造福民众的过程,夯实发展后劲的过程。感谢收听本期节目,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