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辉:老虎是要吃肉的

杨阳2014-04-11 23:41

杨阳

约到吴文辉不容易——至少你要提前一两个月,跟无数人沟通,因为他正处在严密的信息保护中。

这位中国网络文学的奠基人,曾一手打造了网络文学商业模式、运行体系和版权拓展机制。但当他坐在北京苏州街附近的一家小餐馆里吃煎饺的时候,又像中关村里千万个普通的码农一样:简单、青涩!

去年沸沸扬扬的出走盛大事件后,他消失在公众视线里已近一年。“这一年,您干嘛去了?”想必是几日后镁光灯包围下的他,被媒体穷追的第一个焦点问题。“看书”,这样的回答若是从别人嘴里说出,难免透着一股礼貌、生分以及公关的味道。但之于吴文辉——他没说假话。

他不笑的时候会带有一个不怒自威的气场,然而一旦他笑,却能把这种威严瞬间化为一地碎片:他会像一个25岁的大男孩程序员一样跟你讲他其实更喜欢“宅”在家里看小说。

他为人坦诚,喜欢直视对方的眼睛;他不善言辞和躲闪话题,遇到不想回答的问题时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回答;他不愿意提到过去,不愿提到陈天桥,但说到未来网络文学的市场、创业小伙伴和那些作者时,他的手甚至激动得微微颤抖。

是的,这个经历了创业、融资又出走的吴文辉,这个经历了“夜奔”的吴文辉,至今仍然保持着那种“简单”的思维模式:我是草根,我就做草根的文学!

一面墙一面墙地看书

看到他,你很难理解一个北大计算机系毕业的高材生,却成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奠基人。

其实吴文辉小时候的理想是做一个天文物理学家,他小时候看各种各样的书,特别喜欢看探秘的,例如飞碟、天文、黑洞、外星人,所以他很想探索宇宙,做一个天文物理学家。

到现在,他摆在床头的书就有一类,专门是物理学的。天体物理、黑洞、量子物理,这是他最爱看的类目,到现在都没放弃。后来喜欢计算机,上大学的时候就报了计算机系。

而他考上北大的计算机系,完全是“亲戚”的决定:三个亲戚中有两个说北大好,一个说清华好,他就决定报北大了——“因为我没有第四个亲戚了”,说完他哈哈大笑。

是的,吴文辉从小就爱看书,他的看书方式是:在寒暑假里到租书店里一排一排地看,扫过去,发现哪本书没看过就看,这面墙的书看过了再看另外一面墙的书,所有书看完了,就再去另一家看。

这其实是吴文辉自己定下的规矩,因为有一年他过度痴迷游戏和看小说,导致成绩不好,被父母猛打,后来就很羞愧,决心“戒”了——只在假期看小说。

也许是这样的自制力,吴文辉最终成为当年整个浙江台州仙居县全县唯一的一个考上北大的人。

创立起点式收费

2000年时吴文辉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先进了朝华科技,做技术。

2002年的时候,几个网络文学的伙伴遇在一起,宝剑锋提议做个网站。起点的其他五位创始人分别是侯庆辰(意者)、林庭锋(宝剑锋)、商学松(藏剑江南)、黑暗左手(罗立)、5号蚂蚁(郑红波)。那时候吴文辉负责架构和后台技术。

当时他们还是很草根的:到处借服务器。

但是到了2003年,他们遇到了一件改变中国网络文学命运的事:有个做托管的朋友借了一台服务器给吴文辉,他们都觉得挺好,就接受了,结果过了一个多月这个人就消失了,然后整个网站就没了。

这个人的消失让吴文辉等人当时就蒙了,他们就面临一个问题:要选择“散伙”,还是要大家凑钱“认真干”?当时吴文辉出了3000元,一共凑了1.5万左右,一万买了一台服务器,5000多花在了服务器托管上。

不过,就在2003年上半年,吴文辉和其他几个创始人已经在探讨商业模式。因为吴文辉经历过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他深深地知道,没有商业模式是不能长久的。

当时商学松跑到南京找吴文辉,吴为起点中文网规划了三条盈利之路:广告、版权代理和收费。最被吴文辉看好的收入模式就是收费。

当时的电子书是1-2元一本,一个月出一期或者两期,且当时的付费环境不好。吴文辉要做的就是降价,把价格降下来,让读者看书没任何心理负担。此外就是单次价格降低到大众心理消费的价格之下:1毛钱左右。于是就有了大致的收费标准:千字两分,五千字一角,五千字为一段内容,2元看8—10万字。

“2003年5月我们开始做准备,十月份我们开始收费,收费后效果比预想的好——这件事的意义不是收入的问题,而是确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吴文辉说。

现实很骨感

在吴文辉的一生中,被盛大收购绝对是一个节点。

2004年10月被盛大收购时,起点中文网其实规模不是很大。当时吴文辉等创业者也没有太多做公司的经验。尽管当时也接触到很多投资人,但盛大是印象最好的一家——最友好的一家。

“因为陈天桥陈总让我继续做这个事业,承诺用他的用户、渠道资源来支撑我们的业务,我们当时确实需要一个正规化资本化的过程,因此选择了盛大。”在吴文辉的印象中,此后起点中文网的成长速度非常快,第一年就成长了两倍多,到了2007、2008年影响力已经达到日PV过1亿,同时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鬼吹灯》等等,百度小说排行榜也一直被起点占据,公司快速成长——当时盛大开始准备筹办“盛大文学”,收购起点、红袖和晋江。

事实上,当时吴文辉也曾经是盛大文学CEO的人选,但当他听说集团希望找个职业经理人H来当CEO的时候,他也觉得“很好”:“我不擅长对外、公关、媒体、主流化这些东西。当时内容是走向主流化、大众化的过程,《鬼吹灯》作为标杆。集团说要找个人帮我,我就欣然接受,觉得很好。”

但是,后来的分歧是吴文辉没有想到的。

吴文辉更注重业务本身,以及IT内容本身。他更在乎内容和作家的感觉。在起点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就面临过分歧。原来起点的团队,是草根的、团结的、热血的,而职业经理人带来的是职业化的风格。

风格上的分歧背后,是在网络经营、作家处理的方针上产生了分歧。就这样过了一年之后,吴文辉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划分了职权,争执逐步减少。

同时,还有一个分歧对“起点”的影响也十分巨大。

盛大在收购“起点”之后又收购了红袖添香、晋江等网站。在吴文辉的理想中,这些网站收购回来如果能够归在“起点中文网”之下,用起点中文网将他们融合进去,这样可以对品牌、读者、版权等进行统一的管理。

但是结果却是:收购回来后每家网站都自己单干,这些网站都是与“起点中文网”平级的独立子公司,没有产生任何理想中的协同效应。

为了弥补这样的问题,后来又在所有网站之上成立了“盛大文学”。这个“盛大文学”就是试图解决这个协同效应的问题才成立的。

但是,盛大文学并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在吴文辉看来,盛大文学的运营者并不懂网络文学,他们不知道怎样去利用现有的优势,也不能

准确地摸准版权的价值以及

可以利用的范围。此外由

于盛大文学和起点中

文网分开运营,盛大

文学统一负责旗下

子站的版权、无线

等事宜,但是他们

又不掌握一线的读

者用户资源,因此

最后就变成了一个

纯卖版权的公司,

无法在版权溢价

上进行扩展,因而

也就不能灵活地进

行粉丝运营。

下转 42版

上接 41版

而让吴文辉备感揪心的,是他眼看着无线市场一天天崛起。他能干的事情那么多却不能动手去做。这时眼看着竞争对手也开始不断涌现,公司对作者的把控能力却在竞争中不断下降。这一切,都是缘于起点中文网的运营权一部分上收到了“盛大文学”。

这和当年吴文辉将起点卖给盛大的初心已相去甚远。在他看来,集团对于他,对于起点,应该是资源,而不是枷锁。这成为一年后,而今他再度出发、选择合作伙伴的一个首要标准。

终于,出现了一年前“夜奔”的那一幕:吴文辉的创业小伙伴们最终决定离职去另起炉灶的时候,吴文辉跟陈天桥谈了几次。陈天桥再三挽留,最终他跟陈天桥说:再考虑一下。

事实上当时他很清楚,只要他要,一定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股权、职位和发展资金,但他其实已经志不在此——他也很想跟着小伙伴们去二次创业——但即便小伙伴们都辞职了,他也不能立刻就走,还是要再做一个月,等待公司顺利交接。

然而就在那一晚,公司宣布起点管理团队离职且整个辞职流程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全部走完——吴文辉“被离职”。“被离职“后,公开报道显示,包括腾讯、百度在内多家互联网巨头都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一年之后再出发,吴文辉希望新的合作伙伴,拥有庞大的用户、更广阔的平台和专业的团队。“新的合作伙伴是腾讯吗?”他不善言辞和躲闪话题,遇到不便回答的问题时甚至有些不知该怎样拒绝。“十年一觉江湖梦”,吴文辉的新故事,刚刚开始。

访谈

经济观察报:这一年你都干嘛了?

吴文辉:看书,看书,还是看书。

经济观察报:一年前,你的离职是网络文学领域的轰动事件,当时外界有很多传言说,你是MBO(Management Buy-Outs,管理者收购)不成而辞职的,然后还挖墙脚拉走了很多编辑。

吴文辉:我当时和陈总谈过MBO。走之前还是觉得要继续再谈谈,结果事情被突然宣布,就无退路。当时虽不是说一定要MBO,可以给股权、融资、引进战略投资。外界有很多误解。

对,当时是离职了很多编辑。我没有挖他们。其实就是宣布后,我的小伙伴们对没走的老编辑说,那我们要走了,你们怎么看,他们说那就也走,他们也没问过去哪里,会怎么样。

经济观察报:你看到公司宣布离职的员工中有你时,你什么心情?愤怒吗?

吴文辉:我觉得有点哭笑不得。因为我知道MBO是小概率事件。尽管如果我要,也能得到,但是那个时候其实已经放下(MBO的想法)了。

经济观察报:你和高层最后的谈话怎么被知道的?是不是这个刺激了他快速宣布你们离职的事?因为有些人担心一旦你和集团达成MBO或者类似的协议,就会被取代?

吴文辉:应该是。其实我没想要位置。我们都很简单,没办法,不擅长这个。

经济观察报:所以当时你还没有和腾讯接触?只是想另起炉灶?你的想法只是我再多呆一下,支持一下公司?

吴文辉:对。这样才对得起陈天桥先生。我比较讲恩义。

经济观察报:经历了这么腥风血雨的事,你反思过么?

吴文辉:反思很多。有人问,04年卖掉是不是很可惜,现在看可能是这样,但是这是一个过程、经历。当时我们只想做好事情。我们觉得承诺很好,资源对我们公司最有价值最有帮助,对个人帮助没考虑过。也没考虑过控制权,因为对方答应让我自己经营的,挺好的。

经济观察报:你没考虑到王志东等人被赶出自己创立公司的经验教训?

吴文辉:这就是我当时考虑不成熟的地方。

经济观察报:中国创业者考虑好的方面多,而不去考虑最坏的情况,这是由于是技术出身么?

吴文辉:是,我很少考虑这些,我都是从是否对公司和作者好的角度看问题。

经济观察报:如果现在让你站在公众面前,你担心吗?

吴文辉:原来是有过担心,是这样,我可以退休,也可以继续从事,但是从事网络文学,起点曾经已经做到中国行业第一,我最资深,最老,再重新做的话,为什么还要继续?为什么不风光地退休,做个历史性的人物。

经济观察报:你为什么没有选择退休?

吴文辉:问题是,老虎是养不熟要吃肉的。我们看到这个行业在不断地发展和爆发,在移动互联网上也诞生了机会。颠覆原有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我们没有抓住,有劲儿使不上,特别懊恼。

我和学松讨论,我可以看到历史的浪头一个接着一个,可以看到起点压在行业上面,下面波涛汹涌,但是我能做的只能是压住,如果我还在那里,我可能还能压制在那里,但是我们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这是我2012-2013年说的,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中移动WAP带来的变化,但我们对市场的适应力弱,版权延伸弱。而当时大部分无线业务起来了,中移动、掌阅书城、塔读文学网等,大量的公司在做这个业务。

另外,我还看到很多页游、手游。当时我就预言手游是巨大的市场。前两年还不怎么明显,今年和去年两年,从IP(知识产权)上改编出来的手游收入非常高。虽然没有具体数字,但可以看到,网络文学不仅是提供故事背景,网络文学的用户粉丝转化特别容易,很有价值。

我之前就感到,行业在不断地变化,你的领先地位在下滑,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我坐在这里做不了什么,只能想办法。后来出来后又担心,能重新回来,踩着历史的节奏走到高点吗?

但现在不那么担忧了。第一,我们的判断没错,我们将有巨大的用户市场。第二,外部的市场空白依然巨大。第三,团队对内容把控能力非常强。这种情况下,只要我的企业是良好的,成长是非常可预期的,这样的情况下,重新洗牌行业,站在制高点,是可以做到的。没那么多担心。

经济观察报:“我们”,指的是你和腾讯么?

吴文辉:……(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