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人人记者”的时代 4月16日欢乐财经

主持人:在互联网刚刚开始普及的十几年前,我们就已经听到过这种“预言”:人们将不再看报纸买杂志,出版社将面临倒闭,书店将无人问津⋯纸媒将逐渐成为历史长流中文化的墓志铭。而这确实也是在真实发生的---报刊亭逐渐成为卖水卖杂物的小杂货店,书店转型成咖啡馆,而一些老牌的纸媒也难以守住自己的百年招牌濒临破产,譬如贝佐斯收购华盛顿邮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崛起,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盛行,纸媒似乎已经难掩颓势,无力回天。于是,“纸媒将死”的言论开始在坊间流传,纸媒真的“会死”吗?本周欢乐财经之商业观察,我们共同品读经济观察报评论员文钊撰写“祝福和我们一样赶路的人们”,通过他的视角和笔触,重温纸媒多年来在新闻战线付出的辛勤与汗水,收获的酸甜与苦辣。至于纸媒是否“必死”,仁者见仁,各自品评吧!

(段落提示)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纸媒的生存似乎岌岌可危。面对一张张成为历史的报纸,悲观者甚众。然而,凡事不总是那么笃定,除了爱尝鲜、喜变化外,更多时候,读者的口味也颇具怀旧色彩。作为纸媒,究竟该如何取舍,方能在千变万化的市场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得不承认:近年在数字化浪潮的日新月异中,纸质媒体的坏消息总是不断。由于类似的“悲剧”太多,受众似乎已经习以为常。比如:号称德国第二大通讯社的德国国际通讯社,在资金危机和数字媒体的冲击中,上演了又一场谢幕;比如:德国最有影响的经济类日报《德国金融时报》将最后一期报纸改名“Final Times”,用“最后的时刻”给自己的历史画上句号,成了另一个数字出版潮流的牺牲品。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包括《法兰克福评论报》、拥有93年历史的《纽伦堡晚报》和法国民粹派报纸《法国晚报》等,都已经在与数字媒体的争斗中葬身。

  面对一张张成为历史的报纸,有悲观者认为:在数字媒体的步步紧逼下,全球范围内的纸媒衰落速度会越来越快。甚至随着数字媒体的技术更新,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全球纸媒都会走向覆灭。这种言论在网上曾经风靡一时,但2012年的“莫言热”无疑给这一观点的支持者上了一课。莫言获奖之后,各大电子传媒平台整装待发,备齐了莫言的全部著作,纷纷在首页显眼处打出广告,就等着读者蜂拥而至。出人意料的是,读者们却不辞辛劳纷纷走进身边书店,或者干脆利用便利的网购,将实体书一抢而光;而在报纸上,读者们也更愿意阅读其连载作品。在电子传媒的尴尬背后,正是纸质媒体优越性的展现。

  无论电子阅读器做得多么逼真,无论显示器的光线多么柔和,网上阅读看透了就是一堆字符,用来消遣和娱乐倒是非常合适。白纸黑字的印刷,才有了文化的灵魂,才是真正思想的载体,那种沉甸甸的质感,是电子技术永远无法匹敌的。  

  尽管如此,将线下转向线上,这是纸媒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趋势。美国几大出版传媒集团 Times、Hearst、Condé Nast 近两年来纷纷将旗下的数十本品牌转向线上,并且将线上定为公司的重要战略转型。Condé Nast 更是将原来公司名称后面保留百年的“出版(Publication)”二字去掉,以示转型的决心。

  而当纸媒同时成为线上媒体,将会弥补纸媒在信息滞后、载体固定、不易携带等多方面的弊端。互联网使得纸媒报道得到更及时的更新,再通过社交媒体的分享传播,反而增加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而这种纸媒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转变,则会带来一系列新的商机:不仅仅是网站定向投放更具针对性广告,并且可以推出广告赞助的栏目和品牌。

  换言之,在互联网时代下生存的纸媒,势必要以格外清醒的发展思路,与线上媒体打好“配合战”,各取所需,各显所能,方可保持旺盛而持久的生命力。

(段落提示)历经13年风雨兼程,经济观察报在这个并不足够明媚的春天,度过了他的13岁生日。恰如一个勇敢而自信、叛逆而张扬的少年,13年来,他有欢笑,有泪水;有痛苦,有纠结......却从未背离初心,坚定的寻找着理想中的彼岸与光明。当经观走过13岁,他有太多话想要说给橙子们听...

 2014年4月16日,经济观察报度过了他的13岁生日。当我们,一直守在他身后的一群人大声喊出“生日快乐”的时候,我们仿佛听到有人说,他真的有点儿生不逢时。我们相信这并非恶意。在这个移动互联的时代,很多人已经不屑于讨论报纸的死亡---这难道不是一件注定的事情么?即使那些拥有百年历史的西方报业翘楚,也无不经历痛苦,甚或难免厄运。现在是中国,况且是如我们一般的毛头小子。这里面可能不无惋惜:我们在品质和技术上还来不及和先行者比肩,未曾以新闻创造属于自己的荣耀,就不得不和他们一样,要考虑为自己写下怎样的墓志铭。

  然而我们一定要说,这并非事实。是的,没有人能忽视正在发生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阅读转向移动端,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广告客户的需求跟过去大不相同,报纸传统的商业模式因此而变得千疮百孔。我们不会自大到无视这一切。在变革的进程中,不仅生存或死亡是个问题。有尊严地活和卑微地活,还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们一定要大声地说,我们相信报纸不死,如果报纸真的死去,先于报纸死去的一定是责任和理想。2001年4月16日,在13年前的创刊号上,我们用四张漫画宣示自己的承诺:不冲动、不虚伪、不媚俗、不破坏,这是我们对于这张报纸“报格”的理解。我们主张社会各阶层理性思考,建设性地讨论。我们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好,更相信一切改变基于行动而非空谈。

  我们当然不会拒绝互联网和其他新技术带来的便利。我们期待近距离地了解用户和读者的需求,这让我们有机会知道他们是谁,他们更在乎什么样的内容产品,并对此做出恰当和及时的反应。我们也不会无视更好的阅读体验带给读者和用户的惊喜,如果“橙子们”---那些经济观察报的忠实拥趸更喜欢在手持终端或者其他新媒体上看到我们的内容,那么,为什么不呢?无论是更习惯“纸”阅读的那部分人,还是沉浸于移动互联的那些用户,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是一样的,即提供真正可以满足其需求的高品质内容产品。

  我们并不孤单。这不仅是说,仍然有一批和我们一样的坚守者,从未放弃自己的责任,虽然这样的坚守从未有过的艰难。在这个变革与颠覆的年代,如果你羞于止步去印证那些关于死亡的谶语,就一定要做一个绝不动摇的进取者和行动者。

  祝福和我们一样赶路的人们吧。

主持人:阅读,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也是各类媒体广泛存在的主要理由。我们坚信:纸质媒体尽管步履维艰,却一定不会覆灭,他们将在艰难中不懈前行,开辟新的征程。4月16日,也是经济观察报创刊13周年。在此,衷心祝愿经观13岁生日快乐!感谢所有的“橙子”们一直以来的关爱与支持,我们将继续努力。今天的节目就是这样,谢谢收听!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