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不转向 支农“放水”能执否?

欧阳晓红2014-04-23 08:47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不出所料, 4月22日,中国央行宣布自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前者降2%,后者降0.5%。

上周三,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对县域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当时市场普遍预期降准幅度在1%左右。“2%+0.5%”的组合超出市场预期。

市场预判定向降准可带来千亿左右的流动性。其实,这一次的支农力度不可小觑,可谓金融服务全面推进,央行则先行一步。

央行解释,与设立在城市的农村银行相比,法人在县域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涉农贷款比例较高。此次结构性调整,利于有针对性地增强其财务实力,提高其支持“三农”发展的能力。

调整后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6%和14%的准备金率,其中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考核达标的县域农商行、农合行分别执行15%和13%的准备金率。

显而易见,较以往的支农政策,此次央行激励和引导信贷资源流向“三农”和县域的举措更进一步。

同样是22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金融服务
“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4〕17号)。文件称,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拓展资金来源。优化支农再贷款投放机制,向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发放支小再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三农”和农村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三农”的金融债。开展涉农资产证券化试点。对符合“三农”金融服务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按职责分工分别负责)

由此,接下来,银监会、证监会也将出台相关支农政策。

17号文发布后,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接受中国政府网采访时表示,在创新资金供应方式方面,《意见》要求引导银行业慎重稳妥地开展“三权”抵押业务,继续试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的抵押贷款试点,“国家也将出台配套支持资金供应的政策措施”。

《意见》鼓励组建政府出资为主、重点开展涉农担保业务的县域融资性担保机构或担保基金;在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合作性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

事实上,4月21日国务院专门组织召开农村金融服务经验交流会议,这更是50年来的第一次。

不过,现实困惑是,不少农村金融机构以“不缺钱、乱折腾钱”令人影响深刻。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称,目前制约农村信贷投放的,并非流动性,而是满足风控要求的对象、合意贷限度、资本充足率等。

此次定向宽松在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看来,尽管降准幅度略大于预期,但仍延续调结构的思路,并不能理解为货币基调转为宽松。

事实也许如此。央行解释,引导加大涉农资金投放的结构性调整举措,不意味稳健货币政策取向的改变,在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下,不会影响银行体系总体流动性。

就在同一天,央行22日还在银行间市场进行28天期1000亿正回购,继续回笼货币。一方面这显示目前市场流动性仍然充裕,另一方面,央行还希望通过公开市场的不同操作降低融资成本。

但货币政策工具能否解决经济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却不得而知。毕竟货币政策不是结构性政策工具,但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却是结构性问题。

就此,有专家呼吁,2%的定向降准幅度不小,但宽度还不够。应对所有商业银行全面降准并取消信贷额度、贷存比等紧箍咒,减少金融抑制经济。目前大型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高达20%。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16.5%。

而鉴于历史经验,如2011年12月23日的浙江定向降准,便逐渐过渡至2012年2月开始的系列放松,堪称微调开启序幕。

当然,很难预判这次是否会上演同样的故事。包括支农“放水”如何达到预期目标——千亿资金怎样进入“三农”领域尚不确定。

不过,也许有了17号的文全面“开道”与“呵护”,市场至少“嗅”到了政策微调的气息;虽然央行并不认为定向“放水”会改变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

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金融货币市场、保险资管、财富管理等领域。十多年财经媒体从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