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谈判

温鈊北京、贵阳报道2014-06-07 09:04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温鈊 5月31日,贵州日报一条并不显眼的报道——5月29日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在贵阳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方正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CEO李友一行。在这条新闻背后实际上是北大医疗集团与贵州省领导就收购贵阳两家医院做最后的谈判。

去年下半年,方正下属企业——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开始与贵阳市政府就收购贵阳第二医院和第四医院进行接触。这亦是贵阳市委书记陈刚今年主推的公立医院改革。

在一种类似于情投意合的氛围下,整个项目似乎都在往双方既定的方向顺利推进——直到双方即将签订协议的最后一刻。在一场联姻即将落定的前夜,形势突然变得犹豫起来,据当地人士称,目前,卫生局和财政局在做最后的评估和斟酌。

在李友飞赴贵阳的同一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该文件再次明确表达了对“社会办医”的支持态度,表示“要重点解决社会办医在准入、人才、土地、投融资、服务能力等方面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支持不足的问题”。

事实上,类似的政策信号在这几年来从未间断。正是在鼓励性政策的激励下,包括北大医疗、复星、华润在内的各路资本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但正如发生在贵阳的故事一样,这场掺杂着复杂利益纠葛的医院市场化改革体现了它应有的难度。

所有人都知道,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将改变现有医疗服务市场格局,但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改变该如何到来。地方政府、医院、医务人员、还有参与其中的企业都试图在这一轮变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情投意合

此次贵阳之行的还有北大医疗副总裁吕和东等人。截止到6月5日,方正集团与贵州方面的谈判还在继续。接近当地政府的人士透露,“谈判很顺利。”但这还未到最后结局。有一个重要人物陈刚不得不提。

2013年6月,陈刚从北京市市委常委一职调任贵阳,被任命为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市委书记。

他到任后不久,人民网刊登了一篇文章《贵阳市委书记陈刚:转型发展用好“中关村要素”》,陈刚在文章中写道:“靠花钱给人家买机票、订酒店请人家来,这不行,这样的人不来也罢,别人要是自身没有动力来,请来就是作秀。”

贵州一系列产业转型蓝图,开始在他的思路里拼接。

到今年3月1日,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在京召开。33个项目,260亿的签约额,对于贵州来说,绝对是个大数字。如果不是被意外曝光,北大医疗30亿收购贵阳两家公立医院的事可能会一直低调进行,所有人也都会认为这个推介会的主题是大数据产业。

随后几天,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将北大医疗和陈刚推上了风口浪尖。此后,双方都沉默了,但项目却一直在默默推进。

或许这是一段能搬上台面的说辞。事实上,关于这段联姻能顺利牵手,双方早已在私下努力,陈刚希望贵州的医改如何发展,北大医疗能给贵州带去什么,又收获什么。

最终,贵阳市政府选择了北大医疗。双方的诉求经过不断磋商逐渐达成共识。

4月16日,贵阳日报刊文《陈刚调研我市医疗卫生工作》,文章中提及陈刚对贵阳医改的十点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以开放的姿态吸引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合作办医,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

吸引社会资本,实现更好的公共医疗服务,是陈刚的医改目标。

此时的贵州,在当地政府眼里,是一个贫困的地区,医疗方面的财政投入同样困难,2013年投入专项资金仅为140.09亿元。而四川省2013年投入资金487亿元。

地处西南边陲的贵阳,或许真的一向不为人重视,在微博中搜索成都的“双流机场”,可以得到100万条结果,但搜索贵阳的“龙洞堡机场”却只有6万条结果。这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存在感有点弱。

在自身缺乏资金的背景下,借力发展显然是一个好办法。

当时,中信、华润等也曾成为这场资本合作的竞争者。但就贵阳方面来说,一个专业的产业投资者胜过一切因素。“专业的产业投资者会根植于这个行业,持续发展。”贵阳地方政府顾虑的资本套钱跑路现象,同样也是目前多地政府担心的问题。

北大医疗的股东方——北大医学部,拥有百年历史,目前拥有8家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加上12月份即将开业的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为9家。

当然,北大医学部还有13家教学医院、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心血管、血液病、肾病、泌尿外科等方面处于全国顶尖水平;拥有高级职称医师2340人(含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11人),每年超过1,800名毕业生,为合作医院提供技术、人才、管理等全方位的医疗资源支持。

这些医院集医、教、研于一体,加上方正在背后提供资金的撑腰,形成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医疗品牌——北大医疗。北大医疗的专业优势,显然是吸引陈刚的一个因素。另外一个因素是多金的方正集团,即北大医疗股东。

对于北大医疗来说,在现阶段政策鼓励的改革中,迅速扩张亦是一个资本方最乐意干的事。加上贵阳二院、四院本身不亏损,且是地方部分专科领域较强的医疗机构,这一场资本的合作,势必会为北大医疗带来产业延伸的优势。

据北大校内流传一个说法,北大医疗的股东方——北大医学部,希望快速将体系内的床位数扩张到2万张,目前是1万张左右,因为每年2000名左右的医学毕业生需要就业。

事实上,更为核心的是市场的竞争。如果人才内部流动,不仅紧握人才资源,在同行业如与复星、中信、华润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一方,更有利于医疗集团的迅速扩张。

在双方满足彼此的愿景下,一场联姻低调且顺利地诞生。

各怀心事

从贵阳市政府出面与北大医疗签署合作协议,到5月中旬,这一场合作似乎在顺利推进。市政府方面组织相关人员对两家医院进行了资产评估。

事实上,还有一个细节当时未被外界详尽知道,北大医疗用30亿收购二院、四院绝对控股权的同时,还承诺依据北大国际医院的高端规模,在贵阳市建立一家高端医院。

同时,在贵阳发展配套的医疗、养老地产,迎接中国各地政府都关注的一个问题——老龄社会的到来。“如果我们成功了,在中国的公立医院改革上,会有贵阳模式。”贵阳医改办一位人士说。

但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早已对公立医院的改革作出评价,“任何一场关乎利益的改革,都是艰难的。”

贵阳的这场改革,也会面临既有利益的重新划分,当然也会艰难。

在现有政策鼓励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改革的大背景下,所有人都知道,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将改变现有医疗服务市场格局,但没有人知道,这样的改变该如何到来。

这其中,地方政府、医院、医务人员、还有参与其中的企业都试图在这一轮变革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从政府层面讲,引入社会资本,改变现有“不满”局面,是内心的一种希望,但也有忐忑。关于不满的局面有两种,其一是政府对医院实际上无法真正把控;另一种不满是持续的投入。

刘琪(化名)在吉林市政府主管卫生,对于公立医院引入社会资本,他双手赞同。

令他产生推动改革的最大因素是2012年对市内一家医院的调研经历,当时他与卫生局几位人士一起对当地一家医院进行常规性考察,发现虽然这家医院门诊人数、住院人数、年总营业额都较高,但收支几乎持平。

他觉得好像哪里不对劲,却一时挑不出毛病。

之后在与当地医生的线上线下频繁接触中,他发现一个大医院最期望的是运营基本持平,或者少许赢利,适当的时候和“亲爹”哭哭穷,即使要不来补贴,也不至于将赚来的钱上交。“结余”下来的钱,医院可以用作购置高档医用设备和扩建大楼。

在中国80年代初次医改中,医院被推向市场,自负盈亏,久而久之形成了自我生存、竞争的习惯。“一个医院真正的运行是非常复杂的,政府虽然有专门的人负责医疗,但说起财务细节,仍然是门外汉。”中国医院协会人士认为,政府控制不了医院。

在长期竞争、自己寻求活命的背景中,医院有一种奋不顾身的发展冲动,账面余粮不足时政府必然担心,因为当地政府不能漠视一个医院的破产。如果破产,当地的公共医疗服务将瘫痪,这几乎是一场政治事件,势必影响执政者的仕途。

掌控不了,持续投入,相辅相成。而如果多家医院都营利较差,地方政府亦难承受。据业内人士介绍,重庆一家公立医院本来赚钱,但院领导不愿上交,没打招呼的情况下,说要扩建医院和土地部门要了地皮,要到地皮后又向政府申请建设资金,过程中双方发生了不愉快。

事实上,政府对于医院仍有一定的控制权,即医院管理者的任命。重庆地区的这位院长最终被政府撤换。

如果站在政府角度看,既然绝对控制不了,又长期给财政造成压力,不如随着改革的大方针,试着为这些医院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改革。

目前医疗服务市场中,90%的医疗服务量由公立医疗机构提供,医改中提出到2015年,社会医疗机构将分担20%的服务量,目前为总量的10%左右。

《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3〕40号)和《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快发展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国卫体改发〔2013〕54号)指出,为促进社会办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

到今年两会时,负责医药界的高层再度指出,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办医,并推动公立医疗机构改革。

促使地方政府推动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近几年的县级医院、市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缓建以药养医改革中,对于医院取消药品加成部分的补偿,其已经力不从心,财政受到压力。而对于已经改革的医院,政府在省去投入压力的同时,如果赢利还可参与分红亦是一举两得。

多重背景下,依据医改设计,引入社会资本是目前多地政府积极改革的动力。

对于资本来说,扩张需求达到后,赢利亦是关键,以北大医疗为例,其在贵阳收购的医院或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回本,但养老地产的项目会缓解财务压力。

变数

贵阳的这场合作,最大的两方目前看已经实现了利益平衡。

其中,另外关键的一方——医生也几乎实现,即动摇医生群体的核心问题——编制问题不变。或许,北大医疗吸取经验,与贵阳市政府达成了得以推动的共识。

据了解,2012年,北大国际医院集团(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前身)曾计划与曲靖市第二医院合作建院并投资,但因为股份制、人员编制等结构问题,遭遇了院方工作人员抵制,尽管当地政府极力主导,但最终仍不了了之,后该事件成为公立医院改革历史上体制性问题的标志性事件。

此次收购,双方约定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即原有事业编制的政府兜底,不做改变,如果医生想一次性买断抑或调到市内别的公立医院,由政府安排。

且薪酬只会比以前高不会降低,同时设立个人绩效制度,令医务人员收入保持明朗的上升空间。

贵阳市政府的编制兜底,在医务人员们的心里略显踏实,“改革就是要大家共同来改变自己的现有利益,如果你(政府)光数钱,不管我们,那凭什么让我们赞成?”贵阳四院一位40多岁的副主任医师说。

3月1日,贵阳二院的一位主任医师老张第一次从网上看到北大医疗收购贵阳二院和四院的消息,他有点惊愕,突然意识到,改变要来了,“一个50岁的老头子,活了这么久都是日复一日,没有点新鲜事。”

老张的心里像是揣进了一只小兔子,总会不时蹦出一点小想法,“如果我一次买断,拿80万走人,到新医院上班更好,可以挣到高工资!”

对于年轻的医生们来说,医学的信仰此刻无比珍贵,北大医疗展览馆内,有一具人体的神经解剖标本,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具完整标本。“一根都没断,那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对于年轻医生们来说,能得到学术提升,比赚高工资更有实际意义。

在这种实际意义面前,是一种学术的渴盼。但或许目前会有一点变数。据了解,目前北大医疗与贵阳的这场合作,出现了一点点迟缓。虽然两家医院的评估已经完成,但贵阳当地的相关部门,诸如卫生局和财政局也在做最后的评估和斟酌。而只有这最后的签字,才预示着这场联姻画上完美的句号。

在通常的改革中,引入社会资本,改革如果成功皆大欢喜,如果出现瑕疵,政府极有可能会被指责流失国有资产。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也是所有希望推动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地方政府面临的难题。贵州方面,或许在试图解决这一难题。

5月29日至30日,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在贵阳会见了北京大学校长王恩哥院士、方正集团执行委员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李友,双方会谈内容亦与医疗相关,其中参观了贵阳当地的健康产业园。

慕德贵再度向北大伸出橄榄枝,“希望一如既往支持贵州发展,贵州将在财税、投资、金融、土地等方面积极做好服务。”

医疗、金融、地产、IT、大宗商品贸易是方正集团的五大核心产业。

也就在29日这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该文件再次强调了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机构的必要性。

其中包括鼓励民营医院通过并购、新建医院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放开医师多点执业,在土地、投融资、财税等方面进一步支持社会办医政策,放宽对营利性医院的数量、规模、布局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

对地方政府产生巨大冲击的一点是,医师多点执业的开放和政策的放宽,如果医师可以流动,民营医院在资金充足的背景下,与公立医院形成竞争后,公立医院以现有的运营模式无疑会兵败日后。

与其逐渐被市场淘汰,不如趁早改变,或可改善任何一方的利益。6月6日,当地传出的两个消息,省里的见面很顺利,谈判还在继续。

医院产权改革,被视为新医改的重中之重,在中国,市委书记能推动这项改革的,只有当年在江苏任职的仇和。

贵阳,会是中国公立医院改革的“贵阳模式”吗?